每天几杯普洱茶生茶减肥(喝普洱茶能降脂)
普洱茶由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是我国的传统名茶,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一带,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据报道,普洱茶具有多种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血糖等。普洱茶的降脂和减肥作用已经被研究证实,但是,之前的大多数研究都是观察性研究,降脂减肥的机制也尚未明确。
那普洱茶到底能不能降脂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转化医学中心主任贾伟教授的研究团队对普洱茶的相关研究已经持续了将近10年。
近期,其完成的关于普洱茶降脂机制的研究刊发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目为《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i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中文的意思是:普洱茶中的茶褐素通过调节肠道菌和胆汁酸代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896-x#citeas
这的研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1、验证普洱茶是否具有降脂减重功效;2、如果普洱茶可以降脂减重,那么其机制是什么?
研究方法与结果围绕这两个目的,研究团队在动物和人当中开展了研究。
1、动物试验:是在小鼠中进行的。将实验小鼠经一周的标准饮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
1) 普通组(ND):正常饮食 无菌水
2) 普洱茶组(ND PTea):正常饮食 普洱茶
3) 高脂饮食组(HFD):高脂饮食 无菌水
4) 高脂饮食普洱茶组(HFD PTea):高脂饮食 普洱茶
每周记录一次小鼠的体重、食物摄入、水/茶饮用情况,持续26周。结束时收集血液、肠道内容物和粪便。
重点:饮用普洱茶后小鼠在饮食量不改变甚至增加的情况下,体重分别明显低于没有饮茶的对照组,同时血清和肝脏的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1)<2);3)<4)。
2、人体试验
招募了1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4-32岁,BMI:21.6-26.1),进行一周的标准饮食之后每天饮用3克普洱茶茶珍,持续4周。结束时收集血液和粪便样品。
重点:志愿者饮用普洱茶4周后,体重没有明显下降,但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普洱茶中降脂减重的有效化学成分是什么?对饮茶的小鼠肠道内容物、粪便和志愿者粪便进行肠道细菌分析,发现肠道和粪便中含胆盐水解酶(BSH)的细菌丰度显著降低,胆盐水解酶(BSH)功能活性在饮茶后显著下降,从而使得结合型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结合型胆汁酸可激活肝脏胆汁酸合成酶,促进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为探寻导致细菌BSH功能下降的普洱茶有效成分,研究人员用相关分析技术分析,发现普洱茶中含量较高的茶褐素与BSH菌有高度的相关性。
为了验证茶褐素是否是普洱茶降脂的有效成分,进行小鼠试验,两组小鼠,每组8只:
- 1)普洱茶组(HFD PTea):高脂肪饮食 普洱茶
- 2)茶褐素组(HFD 茶褐素):高脂肪饮食 茶褐素冲剂
8周后收集血液进行分析。
结果:8周后茶褐素组与普洱茶组相比,具有相当或更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效果,证明了茶褐素是普洱茶中减肥降脂的有效化学成分。
茶褐素如何发挥降脂功效?为了探究茶褐素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将无菌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7只,一组移植高脂饮食处理的小鼠的肠道菌群,另一组移植高脂饮食 茶褐素处理的小鼠的肠道菌群。
结果:移植了茶褐素肠道细菌的小鼠的体重、血脂指标明显低于移植了高脂饮食肠道菌群的小鼠,表明肠道细菌对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示和建议普洱茶可调节肠道微生物,发挥改善血脂和肝脂稳态的作用,经常喝普洱茶可以作为维护健康的一种方法,但并不能替代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品。此外,对于想要减重的朋友们来说,可别认为减肥光喝普洱茶就好了!喝普洱茶不等于变瘦!要想真正瘦身,"管住嘴、迈开腿"才是王道!
参考文献:
Huang, F., Zheng, X., Ma, X. et al. 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Nat Commun 10, 4971 (2019) doi:10.1038/s41467-019-12896-x
文 | 马博士健康团-马冠生博士、周明珠硕士生
马冠生博士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
·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 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