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读毛泽东诗歌(陪儿子读毛泽东诗歌)

陪儿子读毛泽东诗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陪儿子读毛泽东诗歌(陪儿子读毛泽东诗歌)(1)

1. 创作背景

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改变第一次大“围剿”中破产的“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分进合击,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企图一举消灭赣闽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敌军分路推进到江西中部,从赣江吉安向东延伸到福建建宁,在长达四百公里的战线上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号称“八百里防线”。敌军缩在堡垒里想引诱红军脱离根据地去打他们的“乌龟壳”,然后把红军逐个击破。

毛泽东分析了敌情(敌众我寡,但敌人内部有矛盾,意见不统一,而且敌人各路部队也有强有弱,最弱的为王金钰的第五陆军,可作为第一仗。),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行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亲自指挥中央红军,选择进占富田之敌王金钰、公秉藩为首战对象,“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先将红军主力集结隐蔽于吉安县东固一带,迫敌而居,等待战机,秘密埋伏二十五天,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且敌人一点也没有发觉。并且,安排在根据地外围的游击队不断出击以牵制敌人,这样的部署是为了避免和处于优势的敌人硬拼,而是等待王金钰部脱离其阵地,我军便可乘其不备,突然歼灭之。

5月15日,王金钰部果然不耐烦了,脱离其富田阵地,走出“乌龟壳”分三路向东固进犯,16日进入红军伏击圈,红军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从白云山去迎接敌军,并痛歼敌军,并乘胜进击,直指富田,经一天战斗,歼敌一整师。继而迅即转入战略进攻,由富田而东,奋力横扫,“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歼敌三万多人,缴枪二万余,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夏】毛泽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2. 诗词注释

01)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02)白云山:位于江西省东固和富田之间的一座大山,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山上树木很多,常有白云笼罩。03)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04)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都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05)逼:逼近。06)飞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出其不意痛击敌军,被匈奴称作“飞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07)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

08)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09)赣水:赣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10)闽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11)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12)千军:指大量的敌人。13)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14)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15)泣:有泪无声地哭。16)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17)嗟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

3. 诗词鉴赏

上阙着重描写了红军在白云山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经过,下阙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通过这些描写,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无情地揭露和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纸老虎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下场。

以“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开篇,奇峰突起,气势雄伟,一气贯下。毛泽东在这里是从战斗开始打响的那一瞬写起,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队对敌的壮观景象。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寓情于景的拟人化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写“云”实际上是在写人。“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也反映出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枯木朽株齐努力”则创造性地化用古词语,“枯木朽株”表面看似是说连自然界的草木都愤怒而起,实则说明革命根据地人民连老弱病残都投入了对敌人的斗争。哀兵必胜,很是感人。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

接着,“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写出了红军从白云山上像飞将军李广(汉武帝时代李广将军,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出其不意痛击敌军)一样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发起了奇袭。其中的“逼”和“飞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之后,“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这次反“围剿”首站告捷后,接着打“郭、孙、朱、牛”,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到30日),走了三百五十公里,连打五仗,缴获枪支两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

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刚刚解放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景物的描绘歌颂了白云山战斗的胜利,接着连用几个动词,准确地概述了“七百里驱十五日”的情景,从而写出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整个胜利,还采用对比的方法,生动地写出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骁勇善战的气势,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软弱无能、窘迫尴尬的狼狈相,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