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1)

老东关正街剧场林立群星璀粲好戏连台,东关古老的背街小巷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走进东关长乐坊南边的巷子景龙池,巷子中段东边矗立着的那座大戏楼和数亩地面积的大广场瞬间让你感受到这条街道充满着浓郁的戏曲艺术气息。

景龙池原有一个土夯的老戏台,戏台简陋破旧,年代久远无法考究,五十年代初,景龙池拆除了街道南口的大门楼,拆下来的砖瓦木料除了两块一人多高的门楼基石原地不动留下来供来往行人歇脚,其余全部用于改建戏台,改建后的戏楼虽比不上市内大剧院的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却也是飞檐垂脊、灰砖绿瓦、光亮宽敞、气派非凡。

一条小小街巷能拥有的如此规模的戏楼和广场,不仅东关就连西安城里也很罕见。

五十年代,有一年下暴雨,居住在景龙池南口挑担逃荒来的外地人居住的土窑洞全都被雨水淹没,七、八户人家无处藏身,是这座大戏楼给与了众人的避难安身之处。

一座戏楼,让一条小巷充满了浓郁的戏曲艺术气息,也牵引出一个个罕为人知的的历史故事。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2)

景龙池北头东侧有一座36号院落,门前几个台阶,迎面两扇黑漆大门,穿过宽敞的门道,一棵碗口粗的海棠树向客人招手致意,弥漫着淡淡的香味的金银花藤爬满了厦房的山墙,自然也覆盖住了墙壁上早已没有了土地爷的神龛,右拐进入院落的天井,郁郁葱葱的青竹扑面而来,春华秋月,羞红的海棠花,洁白的玉釵花竞相开放,小院一派生气盎然。再往里走,形如一轮满月的月洞门将前院天井和中院隔开,中院南北两侧各三间厦房,中间座落着一明两暗三间厅房,两间厨房都在 后院,五颜六色的花草果树布满后院,茶余饭后闲庭信步,悠哉悠哉。

这座小院的主人就是景龙池赫赫有名的马县长宅第。

马县长名马公弢, 又名马潜,1897年出生,从小聪慧过人,中学毕业考入当时中国最高学府——燕京大学,国文系高才生毕业后派回陕西,先后担任潼关县、宜川县、榆林县县长。马公弢从小喜读圣贤书,成年后当了县长还一直关心故乡景龙池的教育事业,和他的朋友封至模等人在景龙池创办了景龙小学和景龙中学,为家乡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学子。两人一起创办西安饭庄,筹建阿房宫电影院。马公弢善长厨艺,和朋友一起创办了西安有名的西安饭庄,当年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来西安演出,一应膳食尽由马公弢亲自安排。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3)

右一为《白蛇传》编剧袁多寿,右二为马公弢 供图/@马明昭

景龙池后人水中游得马公弢的名吃甑糕秘方,在西安电视台《好管家》节目展示了红枣香甜糯米晶莹的马县长秘制甑糕,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热烈追捧,马县长甑糕扬名古城。

马公弢热爱教育事业,同时也热衷于戏曲艺术事业,他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封至模共同奋斗,为西安的戏曲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封至模先生也是在景龙池长大,1893年出生在景龙池18号院刘家,和马公弢家院子隔街相望,出生后没几年就随家人搬到景龙池35号马公弢家院子,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和马公弢一样,封至模自幼聪慧好学,从西安第一师范学校 毕业后考入北平国立艺术学院,奠定了艺术创作扎实基础。学习期间登台扮演《拾玉镯》中孙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唱腔饱满,顿挫分明,台步工稳,举止飘逸,扮相俊美,博得观众热烈喝彩,受到戏曲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重视。

封至模在戏曲界颇负盛名,三十年代就筹办了夏声剧校、省立戏曲专修班、上林剧校和晓钟剧校等,为京剧和秦腔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肖若兰等都是从晓钟剧校毕业的。

在夏声剧校期间,封至模冒着坐牢的危险,为延安评剧院购置服装道具,支持边区戏曲事业。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4)

九一八事变后,封至模一腔热血,挥笔编导了秦腔《山河破碎》、《还我河山》剧本,以岳飞、韩世忠、粱红玉等英雄抗金故事,呼吁抗战,激动人心,鼓舞爱国主义士气。在易俗社试演成功,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前,应二十九路军总指挥宋哲元邀请赴北平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华北抗日军民的抗日士气,北平《全民报》报道了演出盛况:“观众之多,足无隙地,无票遭拒于门外者大有人在,观众欢迎情绪诚为仅见”。并发表评论:“此剧写历史之伤痛,促民族之觉悟,震聋发聩,立懦警顽,实对现时之中国当局下一针砭”。

万事开头难,无钱寸步难行,创办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封至模、马公弢等人变卖家产倾囊相助,精神实属罕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马公弢曾历任旧时代三个县的县长,按理说应该集攒下不少財富,但为官清廉的马公弢不但没给家人留下巨额财富,反倒将祖宗留下的财产都奉献给慈善教育和戏曲艺术事业。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5)

雒秉华饰演《山河破碎》之岳飞

马公弢祖父武汉经商多年,是汉口十大商号之一,在西安乡下置地数顷,东关旺铺三间,为子孙后代留下丰 厚家产,到了马公弢手上诺大祖业财产全都奉献给他挚爱的事业,马家在景龙池本有34号、35号、36号三座院落,35号是正院,34号偏院、36号偏院分列南北两侧,最后卖的只剩下36号偏院了,既就如此仍入不敷出又将36号院前院租赁出去,以弥补日益艰难的拮据生活。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已近六旬的旧时代县长马公弢罢官回家,本该闲居在家颐养千年,仍不甘寂寞,在封至模引荐下走进陕西省文化厅剧目研究室工作,从事专门的戏曲艺术研究工作,两位花甲老人牵手并肩,只是为了一个共同情结——戏曲艺术,为了戏曲改革、为了培养新一代、为了传播秦腔艺术文化、为了撰写秦腔艺术历史,将自己的终生心血全部倾注出来。

只有马公弢、只有封至模,才能理解这个执着的情结意味着什么。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6)

1937年易俗社北平演出相关报道

人们都知道,景龙池中段靠西有一座大院是叱咤风云开国少将范明宅第,却不知道在范明家紧南邻悄然无声住有一位秦腔剧名作家:王淡如先生。

也许是整日沉浸在思索之中,也许是整日伏案爬格子,王淡如深居简出,家里大门总是紧闭,街坊邻居们包括他的左邻右舍除了知道这家姓王之外,很少有人看见过王淡如。王淡如1899年出生在西安,自幼家境贫寒,但却嗜书如命,刻苦钻研自学成才。抗战期间曾担任《大公报》驻西安记者,说起来和我家还有一些渊源。我家老宅是景龙池56号,位于景龙池南端的一条小巷——八家巷,抗战期间曾是《大公报》驻西北办事处,和同在景龙池居住的王淡如家近在咫尺,作为《大公报》驻西安记者,那简直就如出入家门一样,抬脚就到,来往频繁。

王淡如在担任《大公报》记者期间,还给该报办理书刊发行业务,发行推广了不少民主进步书刊,为民主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9年全国解放后,创办了长安书店编辑出版以秦腔剧本为主的通俗文艺演唱书籍,为陕西秦腔地方戏曲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淡如热衷于秦腔剧本的创作,他先后创作了大量的秦腔剧本:《东郭救狼》、《吕母起义》、《蔡伦》、《五谷丰登》……受到广大观众和秦腔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7)

新婚姻法实施后,王淡如创作了剧本《二巧离婚》,剧中描写到一户家境贫寒的刘姓家庭,受媒人欺骗愚弄,将女儿大巧包办给张家患重病的儿子,又将小女儿三巧卖给好吃懒作爱赌博的冯喜作了童养媳。大巧被娶过门冲喜后丈夫去世守寡,常受恶婆婆的辱骂欺凌。三巧也在冯喜家倍受折磨虐待。解放了,穷人翻身了,但大巧、三巧仍在封建婚姻制度枷锁下苦苦煎熬。新婚姻法公布后,在人民政府和妇联支持下,大巧和三巧姐妹俩终于分别办理了离婚手续,得到了婚姻自由。

《二巧离婚》这部戏一经演出,在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很多剧团都编排演出了这部戏曲,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景龙池这座蕴藏着浓郁秦腔艺术的街巷,也熏陶了我们这一代人,巷子里的戏楼三天两头唱戏不断。解放前,我家在南郊铁炉庙村整整住了八年,和村里乡党亲如家人,解放后离开铁炉庙搬到景龙池仍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铁炉庙村自古就有唱戏传习,村里戏班子常常外出演出,景龙池的戏台也是常来演戏,五十年代,我还很小,每次铁炉庙村戏班子来演出,总要来家拉上我去看戏,还坐在前排。小小年纪耳濡目染,爱看戏也喜欢学戏,为了记住戏词常常会去钟楼书店花上几毛钱买上几本秦腔戏本小册子回来学戏里的唱词,嘴里哼哼唧唧唱个不停,到如今还能唱上几段戏词,《斩秦英》:“儿在花园把鱼钓,太师老贼把锣敲,惊动了儿的鲤鱼不上钓,因此上打死他不犯律条”;《打柴劝弟》:“每日里在深山去把柴砍,陈老大我不怕腰疼腿酸,都只为小兄弟他爱把书念”……

西安八家巷的故事(西安故事王永生)(8)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