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江苏现实样本)

常熟市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全国百强县第一梯队“明星城市”,常熟市还保留着大量农村风貌,拥有苏州市最大的农村版图。2020年,常熟市启动实施“千村美居”工程,通过从治理村庄公共空间开始着手,拆除侵占集体空间的违章建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同步配套农民住房更新系列政策,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美丽乡村。

通盘谋划,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看得见的美丽,记得住的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农村的新认识,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针对全市农村面貌已成为和全国经济百强县头上最不匹配的一面,常熟市对照苏州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制定了“千村美居”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普惠性、广覆盖、全市域推进全域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统筹推进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精品村、康居村、宜居村以及“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特色康居示范区等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域高质量提升。

江苏省常熟市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江苏现实样本)(1)

“千村美居”工程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有历史包袱的存在,也有现实新矛盾。市财政每年拿出“不低5亿元”支持“千村美居”工程,各部门各板块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加码、再升级,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绿美村庄、美丽庭院、美丽菜园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复耕及村庄绿化,进行农村强弱电线路整理,共同助力“千村美居”工程。

因地制宜,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美丽之形,还要有宜居之实,推进“千村美居”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常熟市以“一条河、一条路、一片田、一个村落”的“四个一”工程为抓手,全力提升老百姓最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通过户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听取百姓意愿,共同讨论决定农宅定位方案、村庄优化提升方案、违法建筑拆除方案等事项,统筹农村住房建设、村庄风貌塑造、农村环境整治以及村民自治能力提升等工作。明确“五宜五不宜”的村庄建设要求,以“限额规划设计为主,必要项目适当增加投入为辅”的理念,指导各板块根据村庄区位、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实行“一村一策”,力求留住乡俗、乡味、乡愁。同时,在整村翻建、复耕复垦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对具备条件的零星农宅,进行归并、移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更好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构建具有村落肌理之美、建筑形态之美、文化内涵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乡风文明之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江苏省常熟市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江苏现实样本)(2)

截至目前,一组数字见证了“千村美居”工程工作力度——常熟市累计完成投资23.5亿元,入库1879个自然村组,惠及农户6万户,完成农村道路铺设771.9公里,河道清淤疏浚249.7公里,河塘驳岸建设372.7公里,新(改)建公厕1680座。已有1632个村组告别了昔日的墙塌壁倒、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旧貌,换来了形态各异、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弥漫现代气息又充满乡愁乡味的美丽村庄的新颜。

党建引领,明确三级联动机制

干好基层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常熟市以“两办”名义出台文件,建立市领导、市级机关部门、各镇(街道)联动联促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29个市领导挂钩联系14个镇(街道)和29个行政村,81个市级机关部门(单位)挂钩联系81个行政村,以“全域覆盖、全面发动、全力保障、全民参与”的“四全”模式,常态化开展“人人参与,净美家园”专项行动,对面上所有自然村庄进行“大扫除”。另外还明确了与各挂钩市级部门(单位)绩效考核挂钩,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纳入全市板块和市级机关的共性工作任务中。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每月由主要领导带班参加联系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同时以“四不两直”方式对联系村开展随机检查督导。建立销号制度,各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组织开展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和自然村随机暗访活动,对被“曝光”的点位实地督察复查,推动点位完成整村整改,确保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江苏省常熟市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江苏现实样本)(3)

“千村美居”工程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和谐融合的过程,一个个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群众一起干、乡贤人才参与干的生动故事,充分阐释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深刻意义。作为村里的“领头羊”,辛庄镇洞港泾村村书记巫优通等一批村干部迎难而上,积极上门与农户协商,调解村民纠纷,引导村民一起苦干实干,赢得村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极大提升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布局规划和管理的意愿。

久久为功,夯实长效管理根基

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广大农村是美丽常熟建设的基础所在,只有促进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才能有效调动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只有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千村美居”工程成效如何,关键看怎么建、怎么治、怎样实现长治久效。常熟市建立由市政协总牵头,群团、委员、部门合力配合的“千村美居”工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特色优势,结合“有事好商量”品牌,引导“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村庄环境管理,建立“组合式协商,参与式监督”“千村美居”长效管理机制,广泛收集意见、凝聚共识。各镇、村纷纷深化“四议两公开”和村务监督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制定村庄自律规定,厚植文明乡风沃土,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心工程。

江苏省常熟市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江苏现实样本)(4)

推动“千村美居”工程,还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乡贤就是其中重要的力量。当地还围绕“凝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积极发动乡贤能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广大退休党员、社会团体、优秀企业、文化达人、工匠能手等为家乡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一大批新乡贤响应党委、政府决策,投身“千村美居”工程,有的主动为村里道路建设让道,有的踊跃捐款捐物,有的帮助一起做统筹协调工作,还有的积极做好身边农户的思想工作,成为靓丽的风景线。正是团结了这样一批各方力量,常熟的村民自治机制才能更加充满活力,乡村治理体系才能更为健全完善。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篱笆疏影、鸟语花香……随着“千村美居”工程的推进,一副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崇礼节知荣辱”的文明风气的农村现代化画卷徐徐展开,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精神内涵”。农村环境变美了,村庄“颜值”变高了,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