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里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太极)

清朝第二代皇帝叫皇太极,不知这个名字是满语音译过来的巧合还是本身就和中国的太极有着某种联系。这个需要专家来解释。尚书先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太极。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极图里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太极)(1)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三、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

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四、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

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太极图里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太极)(2)

五、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

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

我不是尚书

古人认为,“太极”那种空朦混沌状态,就是宇宙变生出来的万物万象的“根”,它既是一种“气势”,更具一种无可抗拒的“生生”能力。这种“生生”与拳法的结合就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太极拳。

太极拳象“太极”一样在顺势随势中具有无可抗拒的“生生”能力,打出来有“充弥八荒,无处不及,恢弘无涯,变幻无定”的气势,同时具有“运化天地,无所不能,瞻之若无,触之即起”的能力。

太极图里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太极)(3)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