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人物传记(宋生辉遇害前后的场景)

​宋生辉烈士

作者 杜松寿

在我进监狱以前,我的表弟宋生辉同志已经入狱几个星期了。他是华县县农民协会的创始人和工作人员之一。农协被解散后,他被党组织派往党的军队许全忠部,随军参加了渭华起义。曾在洛南一带活动,跟地富代表人物吕绍雄较量过。

英烈人物传记(宋生辉遇害前后的场景)(1)

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 宋朝峰摄

部队失败分散后,宋生辉历尽艰险跟王曙同志一起从河南邓县千里迢迢,冒着地主武装迫害的危险,夜行晓宿,到了华县,乘星夜人静进入家中。筹足旅费又星夜去西安找党组织,经我帮他跟党联系上以后,他又开始了新的工作,担任了省委交通处的工作。为了便于掩护,他把他的爱人从农村接来,对外是一个住户。以后事态的发展使我们对这位农村女子深表敬意。她毅然来西安住党的机关,不是不知道有生命危险的。

生辉同志担任省委交通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在西安东大街遇上了洛南的吕绍雄,不幸被捕。在他被押到东大街警察分局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党的机密,借上厕所的机会把随身带的文件塞到粪坑里去。

英烈人物传记(宋生辉遇害前后的场景)(2)

杏林镇沙圪塔村的宋生辉故居 宋朝峰摄

监狱那一段的判刑标准有三条:第一条,案情轻或没有实据的,判有期徒刑或登报脱离,予以释放。第二条,案情重如省委成员、县委领导成员、起义领导成员,戴镣,长期监禁。第三条,有军事行动的,实际上就是外面有人告发有人命案的,死刑。宋生辉同志的案情属于第三条。他既参加了渭华起义,理所当然地参与了镇压豪绅的活动。敌人几次来监狱“认人”都失败了,可以认为是诬告。但我们在外面的营救活动一直不得力。那时省委成员的连续被捕,机关相继遭破坏,实在自顾不暇。

我一向责怪他的老父亲营救不力,但细想起来,一个乡下人,离省几百里,世面不懂,不堪当此大任,实在也难怪。我自进狱后,一直到生辉被杀,这中间大约半年多的时间,一直为营救他做内外联络,然而终于没有挽救下他的生命,我是十分内疚的。

是我引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创办农协时是我介绍他入的党。当他起义失败来西安时又是我给他引见省委分配工作。在他临刑前加上了脚镣(等于宣布死刑)后,他把身上的三元钱无声地交给我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内疚更深切了,我没有救下他!

生辉同志是好样的,他临危不惧,标志三二日内即将接受死刑的中途加镣没有使他惊惶,他还像往日一样看书写字。当那杀人时刻开门的狰狞的怪叫声响了以后又叫起他的名字时,他才慢腾腾地放下正在写毛笔小字的笔站起来,走出门外。临出门时还回过头来微笑着跟同志们告别。一会儿生辉同志怒骂敌人的吼声传入牢房时,同志们恍然意识到从此与他长别了。晚上,间间牢房都外锁了,人们今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生辉同志诀别时的情景仍在我们的眼前浮动。

正在这个时侯,院子里的荷枪实弹的看守政治犯的执法兵从外面答言了。他就是执行枪决生辉同志的值勤班里的兵。但真正的刽子手不是他们这些拿枪的人,而是他们的上司。他说,打了两枪,生辉同志都屹然站在那里,第三枪才应声倒下。这当然是临刑时内心刚毅不屈的表现。

英烈人物传记(宋生辉遇害前后的场景)(3)

渭华起义烈士陵园内的宋生辉墓碑 宋朝峰摄

按他的迷信理解,说这是冤枉。但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我们还是看到下层兵士对于共产党的同情。看守甚至执法兵在同共产党人的长期接触中,对我们有了理解,产生了同情,这是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政治犯们同外界的秘密接触总是通过他们进行的。这天晚上这位执法兵在交谈中把我们看做高尚的知识分子,是好人。我说,知识分子有什么好,还不是挨枪!?他说:“还是好!”这种了解和感触是自然的。

回想出狱后我们几位请咸阳的看守范生荣吃牛肉,以答谢他几年来的辛劳帮忙。那是多么自然的事。这种情况可能也带有普遍性。安子文同志生前曾对我说过,他在草岚子监狱遇到过的一位看守,曾帮传递消息,跟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解放后,他曾从山东老家把他接来北京,给他找到适合的工作做。

原文来源:《杜松寿回忆录》

原文作者:杜松寿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