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慎初 慎微(人生有四慎)

“慎”是中国古代修身、处世很重要的一种智慧。古人推崇慎独、慎微、慎染、慎终。这四慎合起来就是谨慎的智慧,“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读懂古人慎的智慧,人生自然能从容不迫。

慎独——君子不以冥冥堕行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古人云,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在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看到我们的暗处,一定要慎独、坚守一个君子的原则。

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受“慎独”思想的影响颇深,都以此来砥砺标榜,作为修身进德的重要目标。如清末重臣曾国藩著名的“日课四条”就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在一次捕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夜宿在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失控。

慎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用染丝来比拟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告诫我们,在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或者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

《孔子家语》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孟母正是看到了坏环境和好环境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才决定三迁其所,而使孟子终成大器。“慎染”,就是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主动接受良好环境的影响,涵养正气。

君子慎独 慎初 慎微(人生有四慎)(1)

慎微——防微杜渐

《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人如果不在小事小节上谨慎,就难以做到防微杜渐,难免在大事大节上不稳。

蜀汉先主刘备将之概括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离任返乡,他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为此写了一首“检讨”诗曰:“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蘖,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临行所带,不过两片山石,可见白居易为官之清白。

慎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君子慎独 慎初 慎微(人生有四慎)(2)

“慎终”也是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慎终是防止“功败垂成”的关键。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每个人都有好的梦想和想法,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很多事情都会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因为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很多人会中途退出,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善始善终。

《道德经》有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有些时候,越是到了事情的最后我们越容易松懈或者放松警惕,而导致事业功亏一篑。老子教育我们,一定要“慎终如始”,越是到最后越要挺住不掉链子,这样才能功德圆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