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

时近中秋,广州越秀区万福路,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里格外热闹。

下了课的孩子们在“爷爷的革命衣橱”前驻足,中年人们在当年军委成员工作和生活的实景中流连,年轻人们则在“军粮体验区”和文创商店里挑选自己心水的小物件。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军事机构办公地点所在,今天成了广州第一处“微型军事文化空间”,被称为“万福路上的小军博”。不少市民游客表示,在这里,强烈的氛围感让人很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记忆。

日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完成2022年度“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项目”评选,获得扶持的28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涵盖动漫、自然、军事、历史、艺术等众多主题,加上2021年扶持的首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42处形态多样、边界开放、内涵丰富的空间如42个活力四射的“文化小宇宙”,让人们在多样体验中充实闲暇时光,分享创意灵感,让城市在更多的交流和共享中增进着温度,也让“文化”与“产业”携手前行,良性发展。

“打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首明白如话的唐诗表明,从古至今,“公共文化空间”都是人们自然而迫切的生活需求。那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究竟“新”在哪里?

近年来,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都将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作为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出,在滨江沿岸、都市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场所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普及、培训展览、轻食餐饮等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实现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

在广州,去美感十足的公共文化空间打卡,享受城乡新文化,已经成为新时尚。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1)

天河湿地文化角

坐落于天河区智慧城的天河湿地文化角是一处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优美空间,汇集了与亨美术馆、天河区图书馆天河科技园分馆、咖啡馆等文化资源,既能阅读、看展,又能赏景、品饮的开放氛围让这里成为了周边年轻人的最爱,也有效地将周边“上班族”的工作和休闲需求连接起来。

天河区火炉山森林公园内的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则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尝试通过一系列学术和艺术活动为城市带来一种全新艺术氛围。这里的建筑空间独具特色,户外玻璃采景优美,与森林公园竹林、树木倒映自然,巧妙体现了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建筑艺术与自然共生的建筑设计。

创建于2011年的方所广州店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书店的外在表现形式,从阅读、品位、装扮、物感体验、精神碰撞等大众需求角度入手,满足大众对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需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极具文化艺术魅力的公共文化艺术地标。

钟书阁(广州店)自2020年5月18日正式开业,就将摩登时尚的现代风情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了中式传统花窗与西方教堂风格的广式满洲窗镶嵌于深棕色天花中。这里有酒店般的华丽场景、有各式精美甜点、有咖啡香气和愉悦书香萦绕,在午后温柔的暖阳里让思绪翩然起舞。

超级城市客厅TIT&TIMETABLE是TIT园区运营方广州新仕诚公司联合广州天银投资打造的大湾区复合型创新社交空间。空间进驻了TIMETABLE大湾区创业基地,广州图书馆,天河区图书馆,Timetable Kitchen简餐咖啡,大型会议路演空间和24小时健身房。这片始建于1958年的广州二棉厂原址上,正在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现代摩天大楼与包豪斯风格历史建筑相融合的有趣空间,将成为金融城新的打卡地。

创新模式“扮靓”文化空间

"高颜值"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但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关键词”远不止于此。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需要注重社会力量参与、融入社区生活、促进共建共享,重要的是提升内涵、强化功能,真正发挥出公共文化在促进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在广州,许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都是“模式创新者”。

逵园艺术馆是广州最早的以保育和活化文物建筑,展示推广当代艺术和大众艺术的文化机构,率先以文物建筑保育为载体,以文化艺术推广为方式进行文保建筑的活化利用和激活文化产业创新。

它的探索带动了广州本土的文化氛围与文化业态创新,并成功促进了整个新河浦区域的文化方向的建立与整体更新发展,为同类建筑片区提供了良好的活化方向与模式。

黄埔区文化馆|图书馆瑜源分馆将图书馆、儿童剧场、戏剧展览馆、艺术工作室等组合起来,结合广州瑜源童话剧团的原创剧目作品、演员团队、知识产权、互联网平台等软件优势,打造亲子活动、戏剧培训、公益演出、公益讲座、戏剧展览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推出的“我们的星期三”等文化品牌大受好评。

一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熟练地进行着与产业的对接。

华侨新村里的JC动漫馆为国内首家中外动漫艺术馆,不仅有中国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大闹天宫》、水墨动画《山水情》、热门漫画《乌龙院》等民族经典动漫,还有美国动漫《白雪公主》《蝙蝠侠》《蜘蛛侠》,日本动漫《天空之城》《龙猫》《阿童木》等5000多件精彩的经典动漫藏品,同时集动漫学术理论研究、动漫艺术品收藏与修复、艺术家代理、动漫IP开发、动漫教育、展览策划和学术出版于一体,可持续地发掘动漫的商业价值。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2)

JC动漫馆

珠江钢琴艺术中心将艺术馆、音乐厅、钢琴装配线、国家级技术中心整合为集工业、环保、旅游、音乐、教育、文化为一体的城市人文景观。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海珠馆)、广州高地文化空间则纷纷聚焦各自领域的优质文化资源,致力于IP孵化、艺术活动等内容。

出台在即的《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指导意见(试行)》亦将鼓励通过委托管理、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同步促进。

缘创咖啡分馆通过“政府补给 自主运营 社会众筹”的运营模式,打造了广州市第一家以科技创业为主题的7*24小时全天候开放服务的高效能文化分馆,成为广州开发区科学城阅读、培训、商务交流、路演、招商、众创空间聚焦点、活动窗口、服务对接平台等的服务综合体。

G 图书分馆则依托琶洲会展区域的区位优势,与海珠区图书馆、街道及相关单位联合打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健全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群众满意度常态化动态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

文化空间“升级”文化服务“向下”

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升级的过程,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进一步延伸的契机。

广辉广彩传承和人才实践基地创办人谭广辉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基地是集“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彩工作室 人才培养基地 广彩展厅 非遗技艺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3)

广辉广彩传承和人才实践基地

如今,谭广辉带着非遗广彩走进社区、街道、学校、企业,为社会提供公共美学服务,还把市民群众和海内外游客请过来,亲手烧制属于自己的原创广彩作品。

此外,聚元祥广绣传承基地的主持者王新元是十多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绣形绣色广绣艺术馆则以个性化定制和针对性极强的各类广绣技艺培训课程,让广绣走入千家万户。别院声歌—岭南曲艺说唱艺术传承基地与广东音乐曲艺团及曲艺名家合作,结合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景唱出粤曲新韵,免费开放给公众欣赏。

广州灰塑科普教育基地先后给数十万人次进行了线上线下灰塑文化科普、讲座及技能传授。广州首家复合型文化生活书店唐宁书店于2020年在番禺开办了四海城店,定位为中心社区型生活方式书店,旨在充实读者的每个“日与夜”。

广州还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有机整合,打造百姓身边的“知识星球”。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4)

翁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海珠区图书馆海珠智汇分馆是海珠智汇科技园与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海珠区图书馆、瑞宝街道文化站多方共建的海珠区图书馆分馆,主要目的是为基地企业和片区群众提供信息、知识服务、文化服务。2020年图书馆进馆人数达127828人次,外借文献量达37206册次,办证量达726个,在海珠区图书馆34个分馆中均位列第一。

广州莱迪创新科技园与黄埔区文广新局合作共建的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是以“生物科技”为主题的知识社区和创客空间,助力园区企业发展、营造融洽创业氛围。

这样的例子还有广州地铁党史研学馆、黄埔区图书馆万科山景城分馆、联创空间分馆、人才小镇分馆……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和统一规范管理、有序监督考核,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文化资源利用效能和公共服务效能。

海珠区滨江东路上的翁暖茶馆融学校、茶馆、饮宴、文创于一身,在珠江之畔营造出一个悠然自得的高品质空间。全息环绕环境投影等新技术的运用,则让这里古意盎然的品茗雅室、书法阁等添上了一分时尚感和技术范儿。茶香氤氲之间,它将传承数千年的文脉以富当代性的传播样式普及给公众,也令许多人得以驻足小坐,享受一点从容的时光。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5)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6)

国庆旅游印象最深的地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7)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郑慧梓

【作者】 郑慧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