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归天手持竹杖泣血泪(李问圃忆父亲三言)

《忆父亲》三言

文/李问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吕威先生寓所接到了许方学先生《忆父亲》一书。吕威先生在转赠此书的同时,对方学先生赞赏有加。临别时还特别叮嘱一定要写点文字谈谈感想。过了多少天之后又打电话询问书看完了没有?言下之意我自然心知肚明。

说实在话,这一段时间文事较多,我只是断断续续地利用晚上时间浏览了几个章节,而且完全是走马观花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云山雾罩、不着边际地说几句恭维话,或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写一篇官样文,既有负于吕威先生嘱托,又是对作者之不敬。况且,王琪玖、杨文杰、王俊峰等那么多先生或撰文在前、或赋诗于后,自己岂敢不知深浅,仓促上阵,在鲁班门前信手为之?于是,我便忙里偷闲,先把书读完再说。

严父归天手持竹杖泣血泪(李问圃忆父亲三言)(1)

读完此书,感慨良多。在此,我以崇敬的心情向这位已经故去11年的父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感谢作者在父亲辞世10年后的九十周年诞辰,推出了《忆父亲》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的社会又获得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有机会分享到一个关于父亲的真实故事、真挚情感,以及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遂不揣浅陋,简要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感想:

一言其情

父母之爱,人间大爱;父子之情,世上至情。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其意思是:父亲对子女的爱如同高山般雄浑厚重,就像是你的靠山一样,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依靠他,他会永远成为你坚强的后盾,这是一种刚正的爱;而母亲对子女的爱如大海一样广阔无垠,就像海水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滋润着你,拥抱着你,这是一种柔情的爱。自打出生之始,父母之爱就像阳光一样,无时无刻在照耀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把我们养大,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托起,像大树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

平心而论,父母之爱,犹如日月巡天,山河在地,是不可或缺,亦不分轻重的。可是,对于六岁时就早早失去母爱的许方学先生而言,其人生成长历程中父爱所占的份量是无须多说的。因此,父亲在他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他对父亲的牵挂、关爱,甚至于担心和忧虑要远远超出一般人。这种亲情和至爱,充溢于本书的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怦然心动。作者在开篇《悲痛诀别》一章,就立马把读者引入一种令人揪心的亲情漩涡。可谓拳拳亲情,层层波澜,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尤其这个开头写得很精彩,我把它看作四个层次。笫一层次:“上街去采购,准备回家看望父亲。怕父亲病重,前几天我辞去了所里的返聘工作,好随时回去照管他” ,表达出作者对父亲健康状况的关心和忧虑,也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二层次:“我就怕有事,上街时一改往日的习惯,特意带了手机” ,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病重的担心和预感,是文章的过渡部分;第三层次:接到侄子电话后,“我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唯恐误了班车,想象着父亲的病情,思绪很乱,越想越害怕” ,则活生生地展现出作者此时的内心世界。既有归心似箭的焦灼,又有惊悸不安的惶恐;既有想一步就可以踏进老家大门的急切,又担那个在脑海中不知旋转了多少次的可怕一幕,如果真的出现于眼前应当如何面对的焦虑与不安;第四层次:当作者走进家门后,直奔父亲房间,连声呼唤而父亲并不回答时,“我一阵心酸,悲伤沛然而至,眼泪夺眶而出。”情节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加深。尽管,这撕心裂肺的一幕,多少个儿女都曾经经历过、面对过,这不堪回首的一幕,多少个家庭都曾经上演过、轮回过。可是,今天读到这里,依然能使人瞬间泪目!

看起来,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此时的作者已经占有其中五个,即忧、思、惊、恐、悲。如果变成文学语言,那就是对重病卧床、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的父亲的牵挂之情、思念之情,对回天无望、生命随时可能出现危机的父亲的担忧之情、惶恐之情,对时日不多、行将辞世的父亲的眷恋之情、感念之情,以及父亲溘然长逝之后的悲恸之情、缅怀之情,以及“子欲孝而亲不在” 的遗憾、失落、痛苦交织而又无法言传的复杂感情。这情那情,其实都是浓得化不开的至爱亲情啊。

严父归天手持竹杖泣血泪(李问圃忆父亲三言)(2)

二言其德

德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是无须多说的。从古训中的“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到民间老人去世后挽幛上的“德范长昭” 、“德泽梓里” ,无不诠释着“德”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富平人对德的推崇、践行和传承,更是历史久远,不同凡响。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长期在此居住,薄太后常常来这里探望和陪伴母亲。薄太后为人宅心仁厚,德高望重,体恤百姓,在富平当地修水利、除蝗灾、种莲藕、传馔食、免徭役、谋福利,做了大量好事,不仅受到历史好评,更是得到黎民百姓的崇敬和爱戴。薄太后去世后,富平人在温泉河畔,依次建造有三座祭祀薄太后的大庙,分别称为上庙、中庙和下庙,以纪念薄太后的恩惠和德泽。像这样专为薄太后而建立的庙宇,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香火之盛,即使在京城长安也没有出现过。就这还不算,又从频阳县划出一县,以“怀德” 二字命名,更体现出富平人对“德”无与伦比的景仰与躬行。

有意思的是,前几年富平县召开县城街巷命名研讨会,我当会提出把某大街改名为“怀德大街” 的建议有幸被有关部门所采纳。以后,又随之衍生出“怀德公园” 、“怀德讲坛” 、“怀德生日会” ,甚至于富平中学“怀德致远” 的校训来,真的是始料之未及。

似乎有点偏题,但我以为未必。因为《忆父亲》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人物皆为几代富平人,交代一下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特色、历史传承和精神风貌,应该不会是画蛇添足,或许对于认识和解读书中人物更有裨益。

许方学的父亲是关中平原北端乡村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书中拍摄于临潼华清池的那张照片上,我读出了老人家的淳朴、诚恳和厚道,也读出了他的艰辛、刚毅与顽强。不由想起我的父亲李志柏先生如何由一位民国时期的小学校长转而回归故乡,扶犁以耕、挥镰而割的那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的艰辛与不易。也进而忆起禾嘉原村上的八爷、明顺伯、崇德叔、益民叔、福生叔、盛叔等众多可亲可敬的长辈来。似乎他们也在一瞬间聚集到这块镌刻着“风景这边独好” 六个字的大石头前面,同我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应当承认,从古到今,农民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贡献最大,也最为艰辛、最为不易的社会群体。而许方学的父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幼年丧父,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也尝遍了人生百味,看尽了眉高眼低;中年丧妻,孤身一人,总会想起妻子生前的陪伴和照顾,心里有种难言的悲痛。心情痛苦而且压抑,甚至于不想和人见面、和人聊天。这种几近窒息的感觉,谁人可以理解?

当他还在当今幼儿园中小班年龄段时,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叔父的抚养照顾下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光。他从十三岁开始,柔嫩的肩膀就摇摇晃晃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割草打柴、担水磨面、喂牛垫圈,甚至于拉车子送粪、牵骡子驮炭驮粮这些大人们才能干的重活,他也跟随叔父一起去干,绝不推辞。一生两娶两丧、养母育儿,可谓历尽坎坷、饱尝艰辛。可以说,老人家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劬劳勤俭的一生、坚韧刚强的一生,也是负责任、有担当的一生。在母亲面前,他是个懂事有心的好儿子;在妻子面前,他是个可以依靠的好丈夫;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位能够遮风挡雨的好父亲;在乡邻面前,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好人。

蕴含其中的,就是这位父亲的德。纵观许方学父亲的一生,少年之不幸,青年之困苦,中年之坎坷固然令人唏嘘,而老年时期的幸福和舒心,则更是令人欣慰。富平人有句老话:“少年有福不算福,老年有福才是福。”老人家勤苦一生,历经磨难,最终赢得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福寿康宁、其乐融融,以八十三岁高寿而辞世,诚佳话也。

这个几近圆满的结局,固然是老人家“种瓜得瓜” 的结果,但许家家风中浓烈的孝道文化却绝对不可以轻视。下面,我想简要地对许方学先生及其家人对长辈的恪尽孝道略加评述。

《忆父亲》这本书中,有许多看似平平常常,实则感人肺腑的情节或细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久久难以忘怀。比如,他将祖母视为家中的佛祖,每次回家,第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先把水果、糕点、茶叶、白糖送到祖母房间,让老人家先尝为快。再比如,大冬天的早晨,父亲起床后,孙子增远先把热水倒进脸盆,又取来毛巾、肥皂一一放好。儿子方学快速穿衣下炕,用手试好水温,把毛巾搓软拧好,递给父亲,并要重复好几遍方才罢手。还比如,为了保证父亲每天准时按量服药,方学把每天所用之药分为三包,分别注明早、中、晚的时间,以免出错或漏服。又比如下面几个似乎不起眼的细节:害怕父亲走在地板砖上滑倒,买来一块皮子,用铁丝固定在拐杖下端;为了让父亲不出门就能在家中理发,特意从尚德路买来一把电动理发器;一月理一次发,一周洗一次澡,已成为父亲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性”安排,而且要定期为老人剪指甲、修削脚上疙疙瘩瘩的老茧。其关爱之细微、照顾之周到令人感动亦令人钦佩,真的是细微之处见孝心。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当父亲内急,把粪便拉在裤子上,老人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时,孙子增远和孙媳亚棉、月梅不但没有嫌弃,反而不嫌其脏、不厌其臭,马上动手拾掇干净。特别是增远那句“爷,不怕,不就是多用几盆水么!”这句贴心贴肝的暖心话,本为轻声柔语,可在我心中却不啻为一声炸雷震响,山鸣谷应,在耳畔久久回荡……要认识一棵树,何必摘下所有的叶子?透过这一件又一件看似寻常、实则不易的小事,我们对许家家风的认识,或许会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其实,贯穿其中的,还是不离那个“德”字啊。

严父归天手持竹杖泣血泪(李问圃忆父亲三言)(3)

三言其义

从表象上看,许方学先生《忆父亲》这本书是在回忆父亲一生中所经历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既有痛苦和磨难,又有打拼与奋争,还有甘甜和欣慰,是一部以文学样式和语言叙写家史、缅怀父亲的小书。或许这正是他最早萌生此念,打算下工夫写成这本书的初衷之所在。对于许方学先生而言,了却了一桩多年来深藏心底的心愿,或者说是圆了自己自打幼年就曾经向往过、追寻过的文学梦,这些说法都不会有错。但我以为,如果仅仅停留在某个家庭和某个个人的层面来解读这本书,未免失之狭隘、失之简单。这本看似家庭小史、人生屐痕的小书,其精神内涵却不容小觑:既有家庭伦理的呈现,又有社会意义的阐释,还有文化价值的光彩。

这是缅怀祖辈父辈的纪念碑。富平和全国各地一样,历来有给故去的亲人树碑铭文的风俗。多选择在清明节或父母去世三周年,或者其它重要时间节点,以示缅怀。许方学先生选择在父亲九十周年诞辰,出版《忆父亲》一书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方式十分特别,意义非同寻常。石头刻碑,树于墓前,虽也寄托着后代的思念,但寥寥数十上百文字,往往形式近似,内容雷同,很难鲜明地表达出逝者的个性特色和人格魅力。而《忆父亲》一书的出版,既讲述了父亲生前那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又展示了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诸多美好的品德和精神,还寄托着作者对父亲、对先祖的殷殷亲情和绵绵思念。我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通立在作者心上、也立在众人心上的纪念碑!

这是体现传统美德的传家宝。孝,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应当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弟子规》中的“首孝悌” , 也是要求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基本责任。

在践行孝道上,许方学先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得很好。读者应该不会忘记,书中《乐不思蜀》一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此,我们全家面临一项新的任务和考验。发扬和传承尊老爱幼的家风。伺候老人,奉献爱心,为孩子们做出表率,我和妻子责无旁贷。这一责任,做一时一刻容易,长久坚持则不容易。吃中午饭了,我将父亲请到饭桌前,坐在上席。为了照顾父亲用餐,我坐在父亲身边,这样的位置就固定下来了,五年多也没有变动。饭桌前,全家人都在。我说:“这次把老人接来,让老人安度晚年,我要做个榜样给你们看看!”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全家人表决心,做承诺。我话说得很坚决,表明要“言传身教”,并让家人“监督”。

这样的场景,虽然不会产生什么轰动效应,这样的语言,也谈不上什么豪言壮语,但作为儿子这样一番掏心窝子的表态,绝对称得上掷地有声!谁人生来无父母?谁人不为人父母?可是,能对着父母、妻子、儿女当面郑重其事地作出如此承诺、表述如此态度者又有几人?

忽然想起许多媒体披露、耳闻目睹的少数不孝子女媳妇的奇闻怪事。由于道德的缺失,精神的荒芜,文化的低下,甚至于良心的泯灭,使这些人干出了不少有违孝道,甚至有悖人伦的事情来,真是令人可恶又可恨!可是纵向审视一下这些家庭的上下几代,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不孝!父不孝祖,子不孝父,孙亦不孝其父其祖,倘若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何时方能走出这个怪圈?这又是多么令人可悲复可叹!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许方学先生用自己的行为和书本教育、启迪、引领后人,弥足珍贵。《忆父亲》一书,是一份千金难买的精神遗产,是许家的“传家宝” 啊!

这是乡村普通农民的众生相。很明显,《忆父亲》是一本纪实文学式的家史类书,而非小说。该书以中国新旧社会的交替、变迁为时代背景,以对自己父亲的追忆、缅怀和敬仰为叙写中心,以祖辈、父辈和子孙辈的矛盾纠葛和情感变化为基本线索,时空跨度虽然很大,但舞台空间则十分有限。地处富平县东北部大水峪口的辽斜村,是中国广袤乡村的一个缩影。在这有限的社会舞台上,作者为我们刻画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从祖父、祖母、六爷到父亲、母亲,再到孙子辈,以及吴古村的李伯、热心作媒的四爷等,刻画出当时社会最底层众多小人物的形象。这些小人物,同每个村庄的农民似乎都颇为相像,但仔细观察,却又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所长,又有所短;既有欣慰,又有缺憾。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对于他们,我们这些出身农村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个个社会底层的劳苦农民,一个个时空舞台上的匆匆过客。他们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打拼于农村,终老于农村,用淳朴凝聚光芒,用奋争浇灌希望。无论成功与否,其艰苦奋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都值得称道。他们是山间之松、是荒野之竹,用针叶抵挡风雪,用劲节展示生命。

诚然,书中涉及到的所有人物,并不是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他们在包罗万象的生活大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有人在乡村却向往城市,也有人在城市却留恋乡村。但无论如何演绎,这个世界永远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感人至深。他们所做的,只是在属于自己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探求着生命的走向。

作者笔下的人物,基本上是自己的至爱亲人,但探讨书义时,如果把它仅仅理解为许家小史,未免失之简单。我看,这本书一个重要的社会意义,就是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农村这个天地里的众生相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够让读者对占中国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精神追求有所了解,有所体察,这无疑是这本书一大成功。

这是彰显“家国情怀”的教科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既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个人与国家的连接纽带。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扎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正如众多评家异口同声的肯定,本书充满了正能量,是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一本真实而生动的教科书。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就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信念与情感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天下联系起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立身、立家、立国的方向与路径,让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血肉相融。既重视亲情更心怀天下,既讲究孝悌更倡导为国尽忠。由此看来,再伟大的“家国情怀” ,也得从“修身齐家”起步。说得远了点,还得回到《忆父亲》这本书中来。这本书中,与“修身齐家” 相关的内容很多,而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感受则是如下两点:

一是用心尽孝。孝道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忆父亲》这本书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许家之孝,上文列举的已经不少,而下面的一幕,对我则是刻骨铭心,也并非人人皆可以轻易而为之。那就是许方学先生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为了驱除父亲的孤独,也为了获得自己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慰籍,他钻进父亲的被窝,和父亲抵足而眠。我想,当他紧紧地搂抱着父亲那双粗糙而冰凉、眼看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双脚时,他的心情一定不平静,但心里却一定最踏实。他的体温在那个瞬间化为一股暖流,不仅焐热了父亲的双脚,也温暖了自己的灵魂,更是把浓浓的至亲之爱传递到老人家的心窝。老父亲能享受如此方式的“临终关怀” ,应该能够含笑于九泉了。

二是不怕吃苦。“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奋进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其现实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当今社会的年轻人,生于温室,食之甘饴,不想吃苦、不能吃苦者大有人在。因此,向青少年一代进行此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懂事少年》一章,有两处情节使我颇为揪心:一个是驮粮路上,粮食口袋从骡子身上不慎坠地的意外,另一个则是豺狼沟里与野狼突然遭遇的惊险。这是两个连成年人也不容易对付的突发事件、生活难题,竟然在一位十五六岁少年面前最终成功化解、转危为安。父亲身上勇敢坚强的刚性,吃苦耐劳的韧性,聪颖灵动的智性,在这里无疑都得以充分体现,真的应验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啊。不管别人看了《忆父亲》这本书以后作何评论、作何感想,我读完这本书的确深受感动、深受教益。许方学先生这位研究微电子技术的高级工程师,真的向读者捧出了一本凝聚着自己心血与情怀,而且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都颇有品位的好书来。尽管我年逾古稀,读后却忽然萌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奋与冲动,也想“像往常那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站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 ,向前走去 ……

2020年9月13日于富平南园

严父归天手持竹杖泣血泪(李问圃忆父亲三言)(4)

李问圃与许方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