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本经书(如何评论一本经书)

自古以来,很多人著书立说,其书籍之多,可谓汗牛充栋。要看懂这些书籍以及对这些书籍进行评论,必须有撑握一定的方法。首先,请阅读下面几篇文章。

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本经书(如何评论一本经书)(1)

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本经书(如何评论一本经书)(2)

道德经书

读经书的方法

前人的理论,有很强的针对性。那么,我们在读经书时,如何才能懂得其中的奥义呢?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办法:

一、先看作者的时代背景。每一种理论都是应时代所需才出现的,评判她的正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能总是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衡量。

二、要将作者的论述全部通读几次,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学术思想。说话是因人因情而异,有的话是当时的权宜之说,作者未必就真的认同。所以,千万不可根据作者的一言一文来评判,断章取义是不行的。

三、注意作者所谈理论的层次差异。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有浅显的理论,也有高深的理论。如果把这些理论进行细分就会有诸多层次。我们在看作者的论述时,要看作者是谈哪个层次的问题。高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低层次的眼光来看待;低层次的问题不能用高层次的标准来衡量。就好比:我们不能用蚂蚁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衡量人类社会;人类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去衡量蚂蚁,因为此二者境界不一样。不懂得层次差异,是一些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有时,作者所谈的问题是读者所不理解的范畴,而该读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往往会认为作者是胡说八道,于是一阵批驳,结果闹出笑话。

以中国古代学者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为例。所谓的白马非马,是一种哲理思辨。所以我们在评判时,就要站在这个层面上。你不能把这种理论当成现实中的行为方式的准则,理论,有时可指导实践,有时则不能。理事不可混淆。如果你和公孙龙不是站在同一个层面上,那么你会认为他荒诞不经,也就无法得出正确评论。

谈一种哲理,未必在做事上执迷这种理论。当然,如果公孙龙在做事上执迷这种理论,你就可以批评他。

再以科研为例。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几乎都有人给予反对。因为新的发现超出了旧的科学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那些反对者用旧的科学标准来衡量新生科学,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也是层次混淆的结果。

在同一部书中,有时作者会谈论诸多不同层次的问题,层次不断的变换。而读者不懂得的层次差异,当然也就跟不上作者的步伐。总认为作者的许多话自相矛盾,其实是自己不理解造成的。

如何评论经书

评论经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考虑经书理论的教育意义。

上文已说到,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是应时代所需才出现的。是为了消除当时社会流弊,纠正当时社会的错误思想而撰写的。那么,我们在评论的时候,不能够总是用当今社会的价值标准去衡量。我们要考查,作者的学术思想是否对当时社会有斧正作用。运用语言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文字本身没有对错,但使用文字教育读者时所产生的效果则有对错。就如同药物治病,药物本身没有好坏,但根据病情开药方所产生的疗效则有好坏。就如同砒霜,你说它好也可以,说它坏也可以。因为它既能治病,也能毒害生命。关键是如何用它。如果离开人,砒霜便无所谓好坏,只有它在作用于人产生效果后才有好坏。

二、衡量对错的重要标准—“不执迷”

不执迷,我将其分为理上不执迷与事上不执迷。理上不执迷是指在理论上不执迷,事上不执迷是指在行为上不执迷〔理论可分为两种:有一种理论是可以指导现实的;另一种理论则是与现实相悖离的,是一些人所不理解的范畴,不能够用于现实。所以要分清楚〕。

不执迷包含不偏面、不迷信、不刻板等意思。从哲理上来讲,人类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都是相对正确的,不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能够肯定、领悟绝对意义的存在,而又能认识这种文字、思辨的局限性,且又不否定各种角度看问题的相对正确性,在行为方式上因情而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就是不执迷。

举例子:下雪天人会感觉冷,从人的角度看,这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个绝对也只是一个层次中的绝对,还不是真正的绝对。因为这也只是一个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如果从鸭子的角度看,其实也不冷。所以也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从一个角度看,你是正确的,但换了角度看,又是错误的。所以看待事物要采取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态度。

那么,在行为方式上,你要如此选择:到冬天,你就要穿上厚衣服。但你不能幼稚地给鸭子穿上棉袄,因为它不需要。

再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为例。公孙龙认为,白马与马是有区别的,因为白马命色,马则命形,所以得出白马非马这个结论。

如果在名称这个范畴内来论述,因为“白马”与“马”的含义范围不一样,所以得出“白马非马”这个结论,公孙龙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选择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孙龙的观点是错误的。公孙龙认为马者命形,是不对的。其实马不仅包括形,也包括色、性等等。

假如我们去买马,千万不可照搬公孙龙的理论。假如看到一匹白色的好马,因为白马非马,就不买了,岂不成了笑话?

每一个学者,他的学术思想都有一个根本立场,在大部情况下,他都是站在这个立场看问题的。如果他总是固守这个立场,而绝对的否定其它的立场,那么这也是执迷。

但是,在我们通读了这个人的所有论述后,发现在其它的篇章中作者又能破除这个根本立场〔不认为绝对正确〕,哪怕是只言片语,这也能说明作者的理论是融通的,并非是执迷的。他之所以总是站在那个立场说话,是因为他倾向于那个立场,或者他认为那是他应该做的事,但他心中是明理的。

如果你要反驳他,你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举例子:毛泽东先生对孔子的评价多持批评态度,在他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有这么一句:"孔学名高实秕糠",看起来,毛泽东似乎全盘否定了孔子。但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上又有这么一句话:“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由此来看,毛泽东对于孔子还是有所肯定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