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鬼谷子谋略(传统国学文化鬼谷子第3讲)

上一篇我们说到了《鬼谷子》的第二篇“反应第二”,说的是如何有意识地打听对方情况。

鬼谷子的第三篇《内揵》【nèi qián】讲的是什么呢?“内”,即入内,又通纳谏的“纳”,意为进谏游说之辞。“揵”,就是通纳谏的“谏”,就是进献计策。

国学经典鬼谷子谋略(传统国学文化鬼谷子第3讲)(1)

鬼谷子——内揵篇

历史上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赵太后太爱护长安君,不愿意让长安君做人让长安君冒着危险去做人质,并且还禁止近臣劝谏。触龙就拖着自己年迈疾病的身体去见赵太后,以此博得了赵太后的同情。

试想一下,如果是是直接劝谏,肯定会冒犯太后, 弄不好吃个闭门羹,给个50大板也不好说啊。触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表明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让太后认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触龙认为赵太后应该像对燕后那样对长安君作长远打算,赵太后认为触龙说得有道理。触龙随后又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能为长安君做国君立下基石,树立威望,是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赵太后也就愿意派长安君去做人质了。

我们看触龙说服赵太后时,由小及大,由身边的小事说及大道理,然后循序渐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暗中揣度赵太后心意,这件事情能不能办成,这件事情是否合赵太后的心意,这件事情是否与当时的形势合适,能否顺应赵太后的的意愿,让赵太后觉得进献的决策既合形势又合她意,最终,赵太后也认可了长安君做人质这一做法。所以触龙说赵太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计策得以成功。

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无疑是一个失败者。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个人由于不会说话经常得罪人。有一次,邻居家喜生贵子,请他去喝喜酒。由于怕说话得罪人,吃饭时一直忍着没说话。主人送其出门,他如释重负的说了一句:这次我可啥都没说啊!孩子生个病啥的可别怨我啊。当然这是个笑话,但却戳中了我们很多人的痛处。顺应别人心意,如何去迎合别人很重要。但你看看在生活中,你是个会说话的人吗?有没有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呢?在跟领导的沟通中是否手足无措呢?在手下面前是否不知如何说话树立威信呢?

所以说呢,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要讲究策略,注意场合,学会顺着别人的话去说。远在咫尺,近在天涯,这说的是心理上的沟通,不是实际的距离,鬼谷子早就洞察到了人心的秘密,他教导我们与人交往,一方面要学会聆听,另一方面还要善解人意,善于理解和宽慰人。同样,若是希望用言辞打动对方,从对方那里获得信息、资金或帮助,必须能获得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投其所好,想其所想,为其代劳,才能感动对方,让他觉得好似欠了你什么似的,或许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实,每个人都要和自己的周遭关系打交道。有些人无论和上级还是下级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有些人却搞得关系非常紧张,为什么呢?其实无论是鬼谷子说的君臣之间,还是现代社会里的上级还是下级,必须通过我们上面所说的内揵术才能进行有效沟通,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法宝。

比方说在市场经济时代,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工作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利益关系等等,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处理得好,下级就会竭尽全力为领导出谋划策,利益诉求就会得到实现,工作也就会感到愉快。所以,内揵,不仅仅是游说,还有说辞,要能够出谋划策。

鬼谷子所说的“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这一段是内揵术的核心,是古代君臣之间,现代上下级之间交往的法宝啊。鬼谷子这是要告诉我们,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接近反而不被重视,离去反而容易被求取。这么说来,运用到生活中就是你要掌握别人的心理,增长自身才干,如何使自己被重用,你的意见有一天才有可能会被采纳。

所以我就觉得鬼谷子这人真是人如其名,神出鬼没,真是会洞悉人心,你看看在你的工作中啊,你和你的上级之间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你走得近未必就是好事,离得远未必就是坏事,与人相处一定要把握尺度,“度”没把握好,有时就会适得其反。

战国时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苏秦的弟弟苏代向齐国推荐自己的文字。苏秦死后,他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事业,但初出茅庐的他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他的哥哥没有实现的合纵联盟理想。于是他来到齐国,巧妙地向齐国重臣淳于髡推荐自己,得到了淳于髡的认可,并经过淳于髡的引荐,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苏代在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树立自我推销的意识,来获得更多的实现报负的机会。要推销自己,必须讲究方式和方法。苏代仅仅是为淳于髡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就得到了认可,可见他对淳于髡有一定的了解,并自信地将自己比作千里马,给人精明能干的印象。另一方面他还巧妙地将淳于髡抬举为伯乐,无形中拍了对方一个马屁,使对方愿意帮助他引荐。这个例子值得那些想要有更多发展机会的人借鉴。

鬼谷子教导我们,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在职场中,人人都希望能做出成绩,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这也合乎鬼谷子说的英雄一旦有了用武之地,就应该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但是我们也要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再去判断、决断,该不该建议,什么时候建议合时宜,这个建议能不能顺应领导心意等等,建议被采纳了固然是皆大欢喜,没被采纳呢,也要进退自如,随机应变,能屈能伸,但无论是什么建议都务必要遵循职业道德、人生法则,坚守好你的道德底线,违法犯罪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干。

国学经典鬼谷子谋略(传统国学文化鬼谷子第3讲)(2)

鬼谷子——内揵篇——职场内揵

孔子年轻气盛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就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他的宝货,不叫人轻易看见:真正的君子,品德高尚,形象却显得愚笨。老子推崇“愚”字有道理。包含了宽容、简朴、知足等人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你与人打交道,能否成为别人信任的人的必备条件。

鬼谷子还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这就是鬼谷子说的“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你看看啊,就任还是离职的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算是个热点,离职跳槽那是每天都有的事,现在无论是合作发展还是离职,都是在你已经决定好了准备好了的状态,如果准备仍然待在公司,你就得学会与别人合作共赢,寻求发展,这个发展是什么呢,职位的提升,薪资的提高,但如果没有发展空间了,也许你就想着是否要挪挪窝,寻求新的生机,这个时候你就会关注外部的发展动态,有没有一些你心仪的好的职位。在选择方面,鬼谷子建议要当机立断去做决定。

内揵之意,当然还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意思。你看看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如果不是自己有真才实学,也不会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那些君主怎么回去听你说呢?就像今天谈的,想以道德来结交,那自己在境界上就要和他相同,甚至要高,才能吸引对方,博取对方的信任;想以朋友来结交,那自己的水平就要与之相同,才能和对方平起平坐;即便是以财物和美色来结交,那自己的资源也要高人一等,不然对方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听你讲话,更谈不上接受你的建议,所以你要建议别人,自己也要具备相当的实力才行。

运用内揵术应该按照鬼谷子教导我们的这些原则,出谋划策时应该顺应别人的心意,投其所好。比方说,我们在和领导交往的时候,一定要知道领导想要的是什么,要顺应领导的心意,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拍马屁要拍到马屁股上,再加上你的真才实学,或许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明天,我们将为您讲述《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重要一术,“抵巇”的智慧。

我是天池小舟,欢迎关注并交流。让传统国学文化转化为前进的方向,让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谢谢!

国学经典鬼谷子谋略(传统国学文化鬼谷子第3讲)(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