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

亦舒小说《我的前半生》里,写到黄昏太阳落山时,会“带来一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式的孤独。”

深以为然。每每午睡过头在黄昏时分醒来时,房间昏暗,总有一种幕天席地的孤独感奔涌而来,没来由的惆怅悲伤,仿佛这空空世界里,只剩下一个我一点点被暮色侵蚀。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

油画《呐喊》,以视觉的符号传递出听觉的感受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黄昏下血红的天空与阴暗的河流,以极狰狞且诡异的线条扭曲在一起,苍穹震荡、天地变色,无尽的压迫感笼罩画面。主体的人物似乎被这庞然的可怖吞噬,痛苦捂住双耳仍无以忍受,一声响彻天宵的“哀号”冲破肉体与精神上的恐惧,与自然的宣泄惊悚和鸣。

《呐喊》呈现出人类一种极端的孤独与苦闷,在鸿濛沆茫下生命绝对性的脆弱微末。蒙克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次黄昏时与两个朋友的漫步。病弱中的蒙克疲惫倚栏,被落了后。此刻日落将天空染得血红,一阵忧伤与无以名状的恐怖涌上心头,他“听到一声响彻大自然的巨大的呐喊声,无休无止”。

在蒙克另一件画作《绝望》里,我们同样看到黄昏压抑的色彩下,人物黯然绝望的精神氛围。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2)

落日下的黯然:《绝望》

艺术是现实的通感,介于幽与明之间的黄昏,给人直观传递更多的便是苍凉与肃杀。

我们之所以在黄昏时感到情绪低落,除了心理范畴,很大一部分是自然所赋予的不可抗力,还有古往今来,历代人无意识依赖于先辈文化经验的导向与暗示。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3)

刘若英有首比较小众的歌叫《傍晚》,有句歌词是“害怕傍晚,在车里默念回家的路……微弱光线,讨厌的自己,好想跟着消失”,歌曲背后的契因,便是因为她曾患有“傍晚恐惧症”。每到黄昏时分,她就没来由地被沮丧低落的情绪包围,一度严重到痛不欲生,在对黑暗来临前的不安中,感觉到“自己全身养分像是要流失殆尽”。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4)

随着现代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现在各种各样的“症”层出不穷,但“黄昏恐惧症”的概念实在鲜为人知。在百科输入查询,给出并不具体的释意是:“面对夜幕低垂的不安,对傍晚或黄昏下的人事物等心态荒凉”。

当一个新的心理概念未普及时,我们对自己存在的特殊情绪并不太重视,甚至会因为害怕被归为“异类”而隐藏起来。比如自己黄昏没来由的忧伤,也许会被解嘲为一种“矫情”而已。当我们表达出这种困惑时,会意外发现——原来还有其他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共同的存在,就意味着被理解。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5)

与“黄昏恐惧症”较为相似的,还有“黄昏焦虑症”。有宝宝的部分家庭,会发现每到黄昏时,宝宝就会情绪起伏、哭闹不止,难以安抚;美国学者提出一个叫“日落综合症”的概念,多出现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他们白天表现稳定,但一到日落时分,便出现系列的情绪紊乱、意识障碍。

大概人生的哪个阶段,多多少少都难抵日落前这种来自于自然的消沉力量。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对黄昏远没达到病态的恐惧程度,但多少难抵这日落前的片刻忧伤,没来由地陷入消极情绪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光潜先生说“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6)

  • 从时间意义上看

朝起代表一天的开始,光线明媚,充满了未知的希望,同时被繁忙的劳作填满,无暇思索。当黄昏来临,连倦鸟都归巢,一天也即将结束,当大脑平静下来就会滋生情绪,面对庸碌的一天与逝去的时间,会觉得非常惶恐。

这种惶恐与浪费光阴的惆怅,在无所事事的一天下来后,会尤为强烈。比如休息天拖延掉各种出行或是健身计划,百无聊赖地刷了一白天的视频肥皂剧;或者中午只想小睡片刻,结果一觉昏昏沉沉睡到了太阳落山……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7)

阳光一下子冷下去,色调一下子暗下来,而自己本可以过得更有意义的一天就这么浪费了,又要面对明天到来的压力与忙碌。其实,黑夜真正到来反而释然,最煎熬的莫过于等待黑夜来临的过程。各种懊恼、自责、气馁、挫败、伤感涌上心头,独自一人时,还会凭添自怜自艾的孤独感,被寂寥包围。

  • 从进化角度看

在人类前三百万年的发展历程里,洞穴是安生立命的主要生活场所。上古穴居而野处,遮风避雨之外,更是重要的是躲避野兽夜袭。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8)

白天采集捕猎,待到黄昏时刻,就得抓紧时间躲入洞穴,晚间夜行性的野兽出没,外面处处充斥着危险。所以,黄昏就预示着性命攸关的紧迫感,是大自然强大无情的压力。

因此,现代人对黄昏的恐惧与逃离感,是人类进化而来的防御机制 ,刻进基因里的一种本能。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9)

在我年幼尚不知愁为何物的时候,最害怕父母没下班,独自待在日暮时尚未开灯的家里,房间昏暗暗,邻居家稀拉拉传来电视声,心里像被填满很重的东西;上小学时要穿过一片空旷田野,傍晚放学经过,寥有几个农人在沉寂的余晖里劳作,说不出的荒凉感伤;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0)

后来读过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登时心有戚戚,感叹古人这般文以达心。

千百年来,在我们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黄昏作为渲染情绪的载体,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它可以是“落霞”、“斜阳”、“晚照”、“余晖”、“日暮”……大体都是伤时感物,寓情于景,寄托了古人对于社会、人生、境遇的隐喻。

  • 日暮人归、斜阳羁旅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学课文里的经典诗篇,用短短二十八字,构建了一幅凄凉的夕照羁旅图。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落日映残景,“枯、老、昏、古、瘦”的萧索,点映出一个飘零异乡的羁旅倦客内心的悲凉。彼时的诗人郁不得志、困窘漂泊,晦暗的人生令他更为感触这满目衰瑟,景语与情语交映,成就了诗歌悠长的情绪意向。

无独有偶,“萧萧古道西风雨,惨惨黄昏匹马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山映斜阳天连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们都以黄昏抒愁,疏解自己客居异乡的艰难,感叹人生如寄、思归故里。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2)

  • 向晚伤悼、哀叹家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以夕阳残照下乌衣巷的冷落荒寂,烘托昔时的王权富贵的鼎盛喧阗,抚今吊古,感叹沧海桑田下历史王朝的盛衰兴亡。读罢只觉万般寂寥、无限苍凉。

南宋多悲士,与辛弃疾同时代的词人周紫芝,面对山河分裂的乱世,写下了“无限江山无限愁,两岸斜阳,人上扁舟。”太阳西沉令人联想到生命的衰弱,就如家国之命运,诗人以此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的隐忧,此情可哀。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3)

  • 古诗里的日暮哲思

金胜叹于《杜诗解》中总结“唐人诗每用‘愁’字,必以‘暮’字对。秋乃岁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伤心字用。”

将日暮与愁相联结,是古时文人脉脉相承的文化自觉,通过对自然现象感物生情,将无限的感触凝炼为隽永的文字,跨越时间与空间传递下去,给阅读它的人带来哲思启迪与文学之美的感受。

对日暮的情绪共鸣,是共同的文化孕育出的生命悲剧意识,承载了我们对更宏大的人生与宇宙观的思考与追寻,这种体悟,本身也是生命感受的一部分。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4)

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就难过(为何一到黄昏我就会心情低落)(15)

钱钟书曾说:“盖死别生离,伤逝远怀,介于黄昏时分 ,触绪纷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对黄昏的恐惧就能得到一定的消解,这种情绪它并不特殊,接纳就好。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