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基础教育特点(为何英国有教育旅行的传统)

春去秋来,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毕业季的到来。不久前刚经历过高考,经历过高三“炼狱模式”的学子们终于可以金榜题名,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然而,作为一名过来人,我相信我们都曾在深夜独自点起的微弱灯光下有那么一点放纵地停下笔来,趴在满是笔迹的试卷上暗自神伤。“为何我们要有高考?”“多羡慕英国美国的孩子们,他们的高中生活多么的丰富多彩,哪像我们……”的确,根据国情,我国与外国的教育体系是有不同之处。如果说我们撬动地球的杠杆是九年义务教育加上特有的“噩梦”高考,那么对于英国来说则是教育旅行。是否大家有些许不可思议加上丝许羡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旅行。

英国的基础教育特点(为何英国有教育旅行的传统)(1)

一 .英国教育旅行传统的由来

如果要给世界人民对于旅游的热情程度排个序,那么英国人民毫无疑问将在榜内。对于旅游的热爱,英国人民首当其冲。甚至部分英国人民在英国脱欧投票时仅仅因为若脱欧将带来欧盟国签证的办理而毅然决然投了否决。旅游向来是英国人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不列颠时代。各种旅行游记也在英国文学中蓬勃生长。

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乔纳森的《格列佛游记》,查尔斯.狄更斯的《美国纪行》等著名文学作品均刺激了英国人民对旅行的向往。与此同时,旅行中所能增长到的见识与收获也成为英国绅士的不可缺少之物。16、17世纪中, 欧洲大陆特别是意大利典雅的文明(文艺复兴时期造成的重大影响)极大地吸引着英国人。正如沉迷意大利文化的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还专学意大利语描写“威尼斯,威尼斯,只有看不到你的人,才不会珍惜你。”

与此同时,前往欧陆旅行, 并在各文化、教育中心体验、学习,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成为他们掌握近代语言和历史,学习体育技能,熟悉社交礼仪的重要方式, 教育旅行逐渐在英国绅士中流传。“不旅行便不为绅士。”也成为当时以及现在的真实写照。教育旅行也逐渐被看作是上层青年教育不可或缺必经之路。到了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Grand Tour)的发展更是将教育旅行推向了顶峰。教育旅行成为被时人称作“幼熊”的青年人教育的顶点和“成年礼”,直至今天。

英国的基础教育特点(为何英国有教育旅行的传统)(2)

二.对英国教育旅行传统的争论

俗话说硬币有花字,八卦有阴阳。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毕竟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上千个“哈姆雷特”。当教育旅行在英国逐渐成为其传统,“旅行是教育必要的最后一站”,“旅行教育,一种明显旨在以知识丰富头脑、订正判断、去除教育偏见、控制外部仪态……成就完美绅士的习俗”等由众多著名英国作家以及教育家提出旅行教育观念的问世,并被当时英国人民逐渐接受并践行时,以16世纪时期的学者以及教育家罗杰·阿什克姆为首的批评理论也纷纷入世。

1563年至1568年间,阿什克姆写下了 《男教师》一书。在书中,阿什克姆强烈反对旅行教育所提出的“将年轻人打发到世界上,让他们从经历中学习”。他认为,花一年的时间学习,要比花二十年的时间进行体验收获更大。花一年时间细细品读卡斯蒂廖内的《廷臣》远比在意大利晃荡的三年亲身经历带给年轻人的好处更多,给予年轻人教育的引导作用更为巨大。随后,“为了国家和个人之福利,年轻人应当完全避免进行教育旅行。”“旅行教育无疑是英国史上最危害国家事件之一,稍有不当,便会国破家亡。”

对教育旅行的争论不断,英国人民对于教育旅行的践行也不是人人为之。“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于教育旅行的选择也仅仅限于自己。

英国的基础教育特点(为何英国有教育旅行的传统)(3)

三.对争论的思考

对于“旅行是教育最后一战”支持拥护观念来说,旅行教育能带来如下好处。

1.实践强于理论。亲身实践所能体会到的风俗人情,文化语言远远比从书本里以及老师讲述中来的更为真实以及更富有冲击力。书本里描述的以及老师长辈中讲述的都会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个人情感,即私人色彩。而且这种情感尽管在很多作者著作时都尽力避免,但毫无疑问这种主观因素是绝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毕竟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有着自己的情感。因此,要想真正地获得对 “真”的追求,我们有且只有亲身经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使你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以及感受。

2.取精华弃糟粕。蛙不出井,不知天有多大;人不出门,不知世界有多大。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要认为你以为的就是正确的,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也许我们所羡慕的外国教育的宽容性以及自由性当你真正成为了外国教育体系下的一份子后,徒留的只有愤慨。我们认为的外国教育没有背负着太大的升学压力,却不知其校园暴力事件远是我们的n倍之多。当我们旅行经历,我们能真切意识到别国的精华与糟粕,我们可以用之任之,理想用法必定是取精华弃糟粕。

3.开拓视野,接触更多的新鲜事。好奇是人创造力的来源。当你走出自己的熟悉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陌生感。踏出自己的圈子,你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习俗,人文色彩。你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俗话说,一方地养一方人。来自一个地方的人们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属于当地的一些特有色彩。当你在自己的圈子里,你所接触的人也其实和你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事实上,我们需要不同色彩的交合,不同灵感的碰撞。尤其是,当代世界已然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中国的“英语热”,国外的“汉语热”现象也说明旅行教育的不可缺失。众所周知,交流需要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最好途径就是处于该语言的发源地。六年教育结束的从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哑巴英语”是远远高于走出国门亲身经历的国人们的。

而支持着“旅行教育是白费力气,甚至毁国工具”。观点的人们就无疑是从另一种坏情况的方面入手。就正如以上我所说的亲身经历来说。他们认为经历越多,你所面临的坏的习惯,坏的习俗的可能性也极大。青少年的旅行并未带着他们成熟的判断力。倘若他们在亲身经历过程在中不幸卷入到 “黑”漩涡,并更加不幸沉溺而无法自拔,则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将用不可逆。诚然,因为亲身经历便不幸沉溺于“黑”漩涡中所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应该需清楚明白的是,这个起因不在于旅行教育,而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为什么有的人沉迷游戏,花天酒地,而有的人则勤勤恳恳,努力奋斗。这都在于我们自身的选择。经历越多,我们所能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就正像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到底最喜欢什么,是因为我们没看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旅行教育是有着极大重要意义的,但我们切记要带着自己的判断力走在路上。

英国的基础教育特点(为何英国有教育旅行的传统)(4)

四.总结

英国旅行教育的传统历史悠久,且当代英国人民对其践行也十分到位。这个被称为 “幼熊”的青少年变为成年人的成年礼所载着的意义也是巨大的。正像前段时间网络最热句子“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所表达的那样,有些路必须自己走才能见到沿途属于自己的美好风景,经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学到属于自己根深蒂固的知识。偶尔,放下书本,丢弃书本中的世界,去追寻现实世界所带来的教育成效大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付有强.近代初期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论争

[2] 付有强.英国人的教育旅行传统探析

[3]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An anthology of sources and documents. Kate Aughterson.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