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引发的心理思考(幸灾乐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幸灾乐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比如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看到前面的一位美女突然高跟鞋断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上前帮助,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

灾难引发的心理思考(幸灾乐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

比如平常和你有些矛盾的同事,突然因为工作失误而被领导降职,你的反应是感到惋惜,还是在心中窃喜?

比如省里领导来你单位视察工作,随机抽取人员进行考察,一个同事被抽中,你是心静如水,还是和其他同事一样欢呼雀跃,幸亏不是自己?

如果你的心理是以上的后者,那么就是典型的幸灾乐祸心理。

幸灾乐祸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幸灾乐祸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经历感到高兴的行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对他人命运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虽然我们很多人是在批判这种不友好的态度,这无非是一种落井下石的行为,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的,但它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也许很多人看过《罗马假日》这部电影,除了对剧中男主女主惊为天人的容颜所震惊外,还有这言简意赅的名字:Roman Holiday.不过这个英文短语的另一层意思和中文的“幸灾乐祸”的意思如出一辙。罗马人通过残杀别人来庆祝自己的假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人们为什么会幸灾乐祸?

看他人受苦,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愉悦感呢?就好比许多搞笑视频,其内容很多都是人物受苦或者遭遇意外伤害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却是滑稽的、可笑的。或许我们会认为,当那个人是一个不好的人,一个反社会的人时,只要他遭遇痛苦,我们就会产生快感,有实验性证据发现,当被惩罚者之前实施过反社会行为时,即当此种不幸被认为是公正的,这种共情带来的痛苦很容易转变为愉快的感觉(幸灾乐祸)。并且,作为奖励信号的愉快感觉可以促使人们继续观看这种不幸。

嫉妒心理

之前的研究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幸灾乐祸是因为嫉妒心理,即人们通过对某个对象的幸灾乐祸来消除其对这个对象的嫉妒感受,消除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容易对比自己能力高、成就大的同龄人或者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产生嫉妒,而这些人也更容易成为被幸灾乐祸的对象。比如,当某个明星曝出些丑闻之时,一些网友便会大肆评论、攻击,幸灾乐祸随之产生。在生理研究证据方面,核磁成像的研究已经发现,“幸灾乐祸”心理与人们的“妒嫉心”有很大的关系,“妒嫉心”强的人通常在对手不幸时,容易产生大脑的“快乐活动”。也就是说,当听到自己嫉妒的人遭受了不幸的时候,有些人的“奖励中枢”会兴奋起来;而且大脑的活动程度,甚至都可以由以前的“嫉妒程度”来预测。

心理学家们曾研究过人在观察他人受电击时的大脑变化,研究发现,当坏人受到电击时,人们大脑的快乐中枢就会活跃,对于部分男性来说,当好人受到电击时他们的快乐中枢也会兴奋起来。除去快乐中枢,我们大脑中还有一个“同理中枢”,即对他人的同理心、共情。当人们看到好人被电击时,一般会触发其同理中枢。

怨恨心理

这里所说的怨恨心理是指个体对自己较低社会地位产生的怨恨和厌恶之情,以及对他人成就的嫉妒和怨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他人的高成就产生幸灾乐祸。

Feather等人在研究中,要求地位比较低的被试来评定自己的情绪等级,结果发现,地位较低的被试对自己的地位产生怨恨时,就会更加怨恨高成就者,当高成就者遭遇失败时,他们就会很容易幸灾乐祸。

还有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不同的组,分别为厌恶组、嫉妒组、对照组,让其对一个同学的考试失败进行体验的评价,结果发现,相比于其他两组,厌恶组表现出更多的幸灾乐祸。

自卑心理

幸灾乐祸还有可能时自卑心理在作祟。在群体中,处于劣势的个体会产生自卑感,伴随着低自尊,这这些人就很容易对他人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在国家中也一样,当对手是强大的国家时,遭遇一些事故或者冲突,别的发展比较慢的国家也会产生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同样,在政党中,人们对于政治对手遭遇的失败,表现出更多的幸灾乐祸的倾向,这种心理会强化个体对自己所支持政党的喜爱和对对立政党的厌恶。

人们幸灾乐祸是因为遇到不幸的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或者别人的不幸会让自己感觉好受些,所以幸灾乐祸是在提高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最可能被别人威胁到,所以他们也最可能嘲笑别人的不幸。这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他的心理学本质是维护自尊,个体的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产生的,当和自己能力地位高的人比的的时候,会产生自卑、焦虑,所以会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这样自己的心理就会得到极大满足,从而内心得到一种补偿。他内心的独白是:都说我倒霉,哈哈,看看还有比我更加倒霉的。

幸灾乐祸是生物的天性?

说是生物,意思就不止是人类,在动物界,也存在着幸灾乐祸。从自私的基因角度分析,别人发生了灾祸,使自己的血统能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动物也有幸灾乐祸现象。弗雷泽《金枝》描述,杀替罪羊(人)的时候,就是集体的狂欢节。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认为:心理表现依赖于大脑条件。曹红蓓《幸灾乐祸:人性“底部”的邪恶快感》证明幸灾乐祸有“生物学基础”。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幸灾乐祸是受“本我”驱动的,是无意识的最下层,类似于荣格的神秘的自然力,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

黑猩猩实验

灾难引发的心理思考(幸灾乐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

来自德国的研究者Natacha Mendes想探究幸灾乐祸这种“对公正的不幸感到愉悦”的动机是否在黑猩猩身上存在,他和研究小组共同设计了实验,一共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三的被试为黑猩猩。采用跨物种的迫选行为范式,每个实验中都有行动者,黑猩猩实验中的行动者是人类,这些行动者会提供物品,那么他们就是亲社会属性的,如果先提供物品,然后撤回,那么他们就是反社会属性。实验包含惩罚程序,也就是会有一个专门的惩罚者来击打行动者,黑猩猩作为观众就可以观察行动者被击打的过程,就比如行动者是反社会属性的,他给黑猩猩提供了香蕉,但随之撤回了,黑猩猩就会对行动者产生怨恨,那么在惩罚者对反社会的行动者实行身体处罚时,黑猩猩就会产生幸灾乐祸的快感,而实现处罚之后,行动者会消失,如果黑猩猩还想继续观看行动者被处罚,就得付出代价,在实验中,黑猩猩需要打开一扇沉重的推拉门才可以继续观看。由于黑猩猩的面部表情难以被观察到,实验者就在惩罚初期,黑猩猩的痛苦发声作为其情绪唤醒的指标。

实验中,共有16名黑猩猩参与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惩罚亲社会行动者,黑猩猩更愿意打开沉重的金属门观看反社会行动者。研究者对于黑猩猩的发声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行动者刚出现时、惩罚者出现但还没有实施惩罚、惩罚开始。结果显示,对于亲社会属性的行动者,黑猩猩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声有着显著区别,但对于反社会属性的行动者,其发声没有显著差别。

这个实验表明,黑猩猩在看到不友好(反社会)的行动者遭受惩罚时,会产生愉悦感,就和人类的幸灾乐祸一样。

儿童实验

研究者在对黑猩猩进行实验的同时,也对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共有72名儿童,每个年龄段有相同的男孩和女孩,以儿童的面部表情为参考标准。只有6岁的儿童观看反社会行动者被惩罚时显示出更多的混合情绪,这种就是因不喜欢的人遭受不幸而幸灾乐祸的情绪。

如何应对幸灾乐祸的人?

灾难引发的心理思考(幸灾乐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

学会认清他们

有时我们只是意识不到某个人是希望我们不幸的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挚友或家人,所以当他们说一些消极的话语时,我们通常会相信他们,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你应该记住,现实主义者和怀疑论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并注意你自己的反应。如果他们的话让你生气,让你感到沮丧,那么大概这些人就是希望你不幸的人。

思考一下或许他们是对的

有时他们只不过试图现实一些。他们或许有很好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消极的态度。退一步,客观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有疑虑,认清真正的阻碍。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努力找到战胜阻碍的方法。如果你真的想实现你的目标,那么你就会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幸灾乐祸的人确实是错了,那你就继续前进吧。

不接受他们带来的任何消极思想

敌人总是会试图将他们的消极思想带给你,这些思想会让你怀疑自己是否正确,然后会慢慢影响你对自己的目标的感觉。尽快摆脱这些消极的思想吧!让积极的信念取而代之。不要让它们打败你!

努力把敌人争取过来

有时候,幸灾乐祸的人就是跟你很亲密的人,你不能忽视他们。如果是这样,最好就是谋取这些人的帮助,而不是同他们斗争。尽快去争取他们。告诉他们这对你很重要,你需要他们的帮助。告诉他们你了解他们的担忧,但是你真的需要积极的态度和支持。如果他们是和你关系亲密、关心你的人,他们会变成你最好的盟友。

我们自己要如何克服幸灾乐祸的心理?

灾难引发的心理思考(幸灾乐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

换位思考

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想想当别人对你幸灾乐祸时,你是什么感受。试想一下,如果你在马路上摔倒了,别人一直笑你,你会开心吗,还是直接怼回去。同样,当别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希望看到你嘲笑的表情吗?

努力提升自己

前面说到,幸灾乐祸是因为自卑心理在作祟,所以要克服自卑,就要努力提升自己,这样就很少会嫉妒能力高的人,很少产生厌恶,就很难幸灾乐祸了。

References:

Mendes, N., Steinbeis, N., Bueno-Guerra, N., Call, J., & Singer, T. (2017). Preschool children and chimpanzees incur costs to watch punishment of antisocial other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