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对联的人散文(散文春联董凯)

会写对联的人散文(散文春联董凯)(1)

  春联,对联的一种,因春节时使用,故又称″春联″。民间多用大红纸书写。寺庙庵观用黄纸。皇宫和满籍大臣用白纸加红、蓝边。春联源于古代桃符。桃符是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书祈福禳灾之词,插挂门侧以禁鬼怪。挂桃符之俗,起于古人对桃木神力的信仰。据《山海经》记载:″东海有度塑山,山上有一棵硕大无比的桃树,它有一根拱型树干,弯曲到地面,就像一扇大门。天地担心鬼魔扰乱人间,就使神荼、郁垒俩兄弟把守此门。″因为桃木是五木之精,属仙木,且味辛气恶,能避邪御鬼。所以,人们就把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挂在门口避邪。后来,为了省事,就在桃木板上绘画神荼和郁垒的形象,下写左郁垒,右神荼来代替雕像,这便是″桃符″。每年除夕将桃符挂上,下一年除夕在换上新桃符。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形象地描述当时的情景。孟昹曾别出心裁地在桃符上书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挂在门上。这是最早出现的桃符对联,但还没有从桃符中独立出来。

  桃符改为春联是明朝的事。明太祖朱元璋帝居金陵(今南京)时,下令全城公卿土庶之家于除夕门上都贴春联,并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有时亲笔提联赐给官民。经此,贴春联之风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春节风俗之一。到了清朝,此风更加盛行,传说乾隆皇帝曾微服入户为人写过春联。《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月,即有文人墨客,在京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人们称之为"对摊″、″书春摊″,此俗相沿至今。

  贴春联在境内农村较为普遍。人们把大门、二门、房门、厢房门、影壁等处都贴上春联。就连水井辘轳、柳灌斗上也贴上"井泉大吉,川流不息"的对联。鸡窝上贴″金鸡满架″。猪圈门上贴″肥猪满圈″。牲口槽上贴″槽头兴旺,骡马成群″。大车上贴"车行千里,人马平安″。甚至粪堆上也要插一块木板,上贴″粪土如金″等短对子。看上去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春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很讲究。一般内容吉祥、喜庆,字迹工整美观,大都贺太平盛世,颂国泰民安。或显示道德规范和处事哲学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诗书门弟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等。

  春联有门对、斗方、春条之分。门对分上下联和横批,讲究字数相同,平仄相对,一般为五、七、九个字,横批四个字。斗方呈正方形,大小不一,上书一"福"或″禄″字。春条是一写吉祥语的长形纸条,可长可短。民间不仅春节贴对联,平时逢吉日喜事,也都在门框上、建筑物的楹柱(堂屋前部的柱子)上张贴,因此,也称楹联。‘’

会写对联的人散文(散文春联董凯)(2)

  过年时,本地民间普遍贴门对,还有贴"斗方″的习俗。大多数人家在屋门、箱柜、粮囤、器具等物上张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些人家还故意把福字贴倒了,是取″福到"的谐音,这是″迎春接福″的古老习俗。

  据《说文》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民间贴福字,最早传说起自姜太公。说的是姜子牙在封神时,他的妻子也要请封,姜子牙说:″你是个八败命,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就封你为穷神吧!"妻子很不高兴地说:″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姜子牙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从此,民间家家都贴″福"字,以驱穷神。《书经》上解释"福"有五种含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寿命。这些包括长寿、富裕、健康、品德高尚几种″福分″。

  清朝,迎春接福之风盛行宫中。每到过年,皇帝都要亲书″福"字,颁赐后妃、近侍与王公大臣,以示皇帝的恩宠。就熙年间,为了表示对内廷翰林及侍卫的特殊礼遇,亲书双钩″福″字赏赐,以示区别。除皇后、贵妃赏赐福字外,妃嫔一律赏″春条″。如"福寿康宁″、″福禄祯祥″、″竹报平安″、″接福迎祥″等。后来流传民间,人们用大红纸仿写春条,贴在居室的明柱上,以讨吉利。

  好的春联,最富中华古国特色,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丰富积淀。它延续了唐诗宋词的传统韵味,集书法艺术真草隶篆之大成。

  从贴春联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悠久,它也是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

  2022.1.6盘锦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

会写对联的人散文(散文春联董凯)(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