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最好的草书是哪个高清版(从草根到)

书禅,属于“行禅”的一种,是古代大德高僧所普遍喜爱的一种修行方式以书定心,以心作书,终达“无我”“净心”之禅修境界据相关资料介绍,“书禅”是湖北归元寺昌明法师提出来的昌明法师(1917—2007)是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其俗名为曹志秀无独有偶,台湾也有一位姓曹的老书家曹容(1895—1993)一生弘扬践行书道禅一南一北,一位出家高僧,一位在家居士大德,两位在禅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怀素最好的草书是哪个高清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怀素最好的草书是哪个高清版(从草根到)

怀素最好的草书是哪个高清版

书禅合一

书禅,属于“行禅”的一种,是古代大德高僧所普遍喜爱的一种修行方式。以书定心,以心作书,终达“无我”“净心”之禅修境界。据相关资料介绍,“书禅”是湖北归元寺昌明法师提出来的。昌明法师(1917—2007)是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其俗名为曹志秀。无独有偶,台湾也有一位姓曹的老书家曹容(1895—1993)一生弘扬践行书道禅。一南一北,一位出家高僧,一位在家居士大德,两位在禅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曹容认为:“书道禅,就是藉书法一道以参禅,以求正觉。凡静止一念虑,不使思想散漫者谓之禅。书法一道,只要炼到一个功夫,即可以静虑,可以正心,可以明志,可以养气,可以全神。心笔合一,是心是笔,非心非笔,水乳交融的静寂之域,无我,无人,亦无生的自在禅境,是谓书道禅。”曹容先生此言,对书道禅作了很好的解答,他将书之“法”融于“道”中,建立起“书”“道”“禅”的三重境界,其书道禅也可以说是由“书”而“道”进而修“禅”的般若法门。

对于没有禅修基础的人来说,曹容先生的观点也许有点玄,不容易解读。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书写艺术,更是中国传统人文修养身心的方式,如果用“书法禅”来解读这种现象,更适合大家对书法传统的认知,“书”,这里指的是古今中外一切调养身心的圣贤经典,“法”就是指一切经典名帖里的技法表现形式,禅是觉悟之道。学习圣贤经典,觉悟人生智慧,这是习书之旨归;训练书写之“法”是工具,目的也是让习书者用更好的方式表达人生智慧。

自东汉佛文化传入中国以来,以书法生活的方式修行,便成了不少文人士大夫的日常习惯,因此,书法也成了中国读书人独特的养心法。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作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际,又觉灵心焕发。”

台湾学者、书画家吕佛庭说:“书法以之修身则与佛法无异,以之取利则与他技无异。”李苦禅先生也认为:“金钱的圈子里只产生值钱的艺术,信仰的圈子里却产生伟大的艺术。”在有识之士看来,如以修证“书禅”诚意来研习书法,其书法必格高清妙;如以之取利,其书作必俗不可医。

宋释大觉跋(传)怀素草书《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师书妙绝今古,落笔纵横,挥毫电掣,怪雨狂风,随手变化,隐现莫测,较之《千文》《自叙》《圣母》诸书,更有清逸瘦劲通神之妙,如青莲花开向笔端,此亦书中第一义也,非师之廓然无圣,何能至此?”其实,怀素的一生,就是以书修行,以书弘道,以文人雅士所好之书法,作为利乐有情的一种方便禅示现世间,这样更容易被广大学人所接受,怀素将“如青莲花开向笔端”之“书禅”和“禅书”展现得淋漓尽致。

永州佛山禅寺果问法师赞怀素草书偈曰:“方圆显现天地理,凤舞拂去人间愁。”果问法师认为怀素是以“书法”作道场,悟道、证道、弘道一生。

怀素以禅入书,并以书悟道、证道、弘道,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禅意书法的集大成者,中国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称其为“佛界书皇”,其禅意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表示,古今中外,一切圣贤教诲都是为传递智慧,因此,她倡议设立“世界智慧日”,旨在提醒人们反观内心、认识自己,放下焦虑,回归恬淡,用智慧指导人生。几年前广东四会六祖寺方丈大愿大和尚提出将“腊八节”定为“智慧节”,并连续举办了四届“智慧节”相关文化活动,得到了广大信众的好评。智慧超越种族、信仰和国界,属于全人类;只有开启智慧,才能平静地看待世界、安定身心。践行“书禅”和“禅书”,正是开启和传递人类智慧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判断,气象博大的中国化大乘佛法,是中国拿得出手的、有实力倒流国外的重大文明成果。而唐代高僧“开士”怀素是禅宗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因此,我们可以把怀素作为研修“书禅”和“禅书”的典范,并以此为线索,梳理“禅书”这一特殊书法史,将中国的经典书法文化传播出去,让世人接受并喜欢中国书法文化。希望通过“书禅”和“禅书”的体验,让更多参与者的灵性,消融东西方文化的分歧,让基督徒更靠近上帝,让佛教徒更靠近佛,让人更靠近自心,让所有的生命更柔软地相互依存友爱,这股生命的正能量,无分国籍种族,只要有心、有缘,都会有所觉醒,让“书禅”和“禅书”成为世界的福音。

零陵密码

为解读怀素草书密码,我常思考:为何草圣怀素在永州零陵这片土地上诞生?“零陵”这一地名是否含有人类原始生命智慧密码的某些信息?

这些年来,本土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可“零陵”在我心中仍然是没有解开的谜,遂想从各种典籍中寻求答案。

近代高僧宣化上人说:“零是世间生生化化之源。”南怀瑾先生《易经系传别讲》提到:“零就是一个圆圈,没有数,但大家不要误会了,没有数并不是了无一物,它却是无限的数、无量的数、不可知的数,不可见、不可尽,乃至无量无边,这就是零,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从这里来的。”魏德东居士在《方立天老师的最后一课:佛学泰斗的震撼告别》一文中引用方立天先生人生的最后留言:“无,是宇宙之母……缘起性空,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毕竟是无。”

读了这些智者对“零”的解读,方知原来“零”与“无”和“空”等,都具有无上妙义,是世间无量无边的万物生命之源!其实,“零陵”也包含佛家之“色空”,道家之“有无”观,“零”是“空”、是“无”,“陵”是“色”也是“有”。

从字典中还可以了解到“陵”有“大土山”之义,如山陵、丘陵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永州是人类文明之源的话题被广泛关注。这里有人类最早的栽培水稻、人类最早制作的陶制品、人类最早的现代人化石(这比历史书上认定的最早人类考古提前了3.5万年至7万年)。以上考古遗迹相继在永州道县被发现,引起了全世界考古学的关注。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现在的江永女书是由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字符演变而成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女书就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早的文字符号了。

如果说考古为永州是人类文明之源成为可能提供物证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永州最早的两个古地名,古人早已将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巧妙地寓意其中了,永州又名“零陵”,战国时期设苍梧郡,郡治在郴县(今湖南郴州),辖地大致在长沙郡南、桂林郡北的地区即西汉的桂阳郡与零陵郡地区。由此看来,零陵在苍梧郡内,细琢磨“零陵”与“苍梧”两个地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其实古人早已用这两个地名,巧妙地回答了人类“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终极追问。

人的一生不正是从“零”来又到“陵”去的生命过程吗?人来到这个世间不正是要参透“无”的智慧,获得解脱的吗?这不正是佛指引众生修行的方向吗?

佛陀的智慧最早是否来源于永州苍梧零陵大地?苍梧与“参无”同音也,先人是否告知后代世人,只要“参悟”透了生命真相,就如有凤来仪,天下太平了呢?

《诗经·大雅》里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意思是说:梧桐生长得茂盛,引来凤凰啼鸣。所以人们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德仁义,顺天下”,这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的精华吗?《无量寿经》曰“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儒家“天下和”的大同世界与“天下和顺”“国丰民安”的理想佛国是多么一致!

自古以来,零陵的九嶷山是众神修行汇聚之地,战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有这样的描述:“百神翳其备降兮,九嶷缤兮并迎。”另在《九歌·湘夫人》中也记载“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如今,民间仍然流行着“万山朝九嶷”的说法,十方修道者源源不断地汇聚于九嶷山这天然神居地,不时有修行者在此悟道,获得生命解脱,以及对宇宙真相的认知,久而久之,“九嶷山”与“苍梧”(参无)与“零陵”等修行智语逐渐演变为地名。这些地名揭示的正是万物从“零”(无)来又到“陵”(陵墓)的宇宙真相,人来世间须参透“无”的空性智慧,从而获得解脱,达至乐之生命状态。

永州(零陵)是书法的圣地、思想的沃土、哲学的摇篮,也是生命智慧之源。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草圣怀素,以及理学鼻祖周敦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等,不正与“零陵”这方土地所蕴含的生命的终极智慧息息相关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清康熙时《永州府城图》,地图的东北方赫然标有“怀素塔”,思考很久,遍布中国的佛塔和寺庙,千千万万,以高僧名字来命名并用来镇一方水土的宝塔,极为罕见。为何要建“怀素塔”?难道先贤在告知后人,要懂得生命的实相,要胸怀“素心”?素心其实就是真心,也就是人人具足的自性!怀素塔,何尝不是人人心中那原本自有的素心塔呢?

怀素是“零陵人”,但却没人知道怀素诞生的具体地址,也没人知道他的墓地。素师用自己的一生圆满地实证了人从零(空)来到陵(空)去的生命实相,正如如来佛一般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怀素留下来的草书作品,却蕴含着无量无边的人生智慧,就如古零陵地名所蕴藏的文明密码一般。

总之,如果说“远游取法”让怀素从“草民”到“草圣”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参悟自然”是其转凡成圣的关键,那么“经禅悟道”,就是怀素草书超凡入圣之本;“书禅合一”是其以书悟道、证道、弘道之生活常态;零陵山水及风土人情所寓之生命智慧,则是其开启生命智慧的重要泉源。

自唐以来,悟怀素草书妙道而大有成就者,历来不乏其人。宋朝草书大家黄庭坚,以及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无不深受怀素草书妙道之影响。

怀素的草书,为中国书法尤其是草书的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贡献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创造力及灵感源泉。

在今天,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开辟草书的新时代和新境界,从怀素转凡成圣的成因及其草书的丰富内涵中,我们可以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

林散之先生曾说:“书法要写得不俗就不简单,一般人写到形式美就不简单了。”数千年来,书写者众,能超凡脱俗,载入丹青史册者,有几人?能称圣者更是寥寥。

黄宾虹先生《讲学集录》曾说:“欧人对于艺术不讲用笔,其最高境界乃同于我国之能品耳。我国艺术向重用笔,以成德为尚,于能品上有妙品、神品、逸品,以成功之作能品为起点。欧人则以能品为极。何以成斯之像?盖我国艺术家人品高尚,其所作不为名利夺,故有超人之成功。”黄先生此论或有偏颇,但中国历来有大成就的艺术家,无不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他们所追求的是至高无上的道,确为公论。因此,在他们作品中所自然流露出来那种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是亘古常新的。怀素禅意书法如也,他以自己生命的融入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字字藏真,从而成就了其草圣的品格。

前贤书迹,如醒世钟。作为一名书家,我们应思考书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成圣、成大成就者,还是追求贵雅书品?是做一位附庸风雅的书法名利客,还是想从书学中识得人性的真面目,从而得明心见性的人生大智慧,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

当代书家者众,若自怀素从“草根”书家到“草圣”的成因中得到启发,勤自参悟,在书学路上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态度来研习书法,便不会迷失方向,得草圣渊妙者将代不绝人。

(文/曹兰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