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

1986年6月,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再次召开有关三峡大坝修建的研讨会,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经过讨论,9名专家表示了反对意见。

反对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当时经济与技术实力均不足,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其次是人口迁移、生态蒲怀、军事防御等各种肉眼可见的复杂问题。

在数据不够准确、测绘不一定精准的情况下,所有提到的防洪效益都是纸上谈兵。

仅水库泥沙淤积、河流河道堵塞一项就足以让几代人的努力化为乌有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

专家的意见不可谓不正确,但三峡大坝的修建关系到中国百年战略布局,因此又经6年反复讨论,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44张有效记票中,仅177人表示反对。

河道堵塞、水库淤积,无法预测防洪收益?

1986年6月,以郭来喜、廖文权等专家为首的9名反对者和支持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学术探讨。

在会议进行到一定阶段后,面对大部分赞成建设三峡大坝的同仁,郭来喜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向党中央表达了他们的意见。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2)

以中国当时拥有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水平,能否完成工程量如此浩大的水利设施,显然是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郭来喜等人在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三峡建设的现实条件,并明确指出:

从经济上,以我国现有的水平和技术手段,很难独立完成这样大型工程

生态上,三峡地区崖壁陡峭,水流湍急,又位于长江流域上游,一旦兴建大坝,将对中下游地区鱼群洄游繁殖形成致命影响

此外,由于三峡地区有大量文物古迹,沿岸40% 的居民以农业为生,一旦动工,深埋地下的文物和常住地上的百万农民将何去何从,同样是摆在政府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

而这些还并不包括水坝的军事防御、后续投入费用等现实顾虑

有鉴于此,郭来喜、廖文权、侯学煜、伍宏中、方宗岱、何格高、黄元镇、覃修典、李玉光等9位学者都投了反对票。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3)

而支持者一方也毫不示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们的看法:

一千年多来,长江中下游隔几年就爆发大型水患洪灾,夹杂着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生产生活;

作为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崖壁陡立,水流湍急,交通极为不便,过往船只到这里几乎无路可走。若三峡工程顺利完成,将大大缓解水势,使大型船只得以自由来往,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运输交流,反哺农工商业。

同时,我国将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能资源,提供数以亿万的超强供电量,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的用电紧张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4)

再以强大的旅游业作为扶持,进行第三产业开发,不仅新增一笔收入,还能促进和带动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

最关键的是,这些支持建造三峡大坝的人认为,以80年代的技术水平,这项工程想要建成,并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

支持者们的底气,来源于六七十年代中国自己独立研发出了两弹一星。他们相信,三峡大坝,难在当代,利在千秋。

面对激情飞扬的支持者,反对者再次提出,以现有的技术,能否准确预测建成后水库的泥沙淤积、河道堵塞情况?

此时所有人陷入沉默。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5)

在当时,谁也无法保证技术条件一定能完美无缺,以三峡的工程量而言,一旦技术不过关或出现问题,将影响沿岸几亿人的吃穿住行,甚至可能祸及三代

面对众人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的局面,1986年6月,国务院和中共中央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表示愿意听取各方意见,由水利电力部再次组织专家重新编写报告。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对此进行专门审查

直到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高票通过最新报告,认为各方面条件目前都已达到标准,可以施工。

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开始,至2009年结束,历时17年,分三期工程。

负责三峡工程的直属机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初9位专家提出的种种顾虑,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并一一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6)

从资金筹措入手,三峡委员会在征地移民、文物转移与水下复原、军队部署、动植物保护计划等多个方面都圆满完成任务,基本达成当初建设目的。

2020年,时人对三峡建设的评价之一是:三峡工程之所以成功,9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功不可没

三峡集团原总经理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时,曾针锋相对反驳有关河道淤积的问题。

“没有三峡工程长江沿岸不照样发生泥石流,不要夸大其词地说一个水利工程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坚实的脚步:一点点解决,一步步推进

三峡工程兴建于九十年代,正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尝试接轨的历史期,从其建成和投入使用来看,这9位专家显然点到了问题核心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7)

1992年,国务院通过相关决议后,1944票中仅有177票坚持反对意见,理由不得而知,但三峡移民安迁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按照测算,三峡大坝绵延近600公里,建成后有40万亩田地被埋于水下,政府需要劝说近100万人口离开故土,到新的安置点居家过日子。

涉及人口之多,难度之大,为世界史上少有。为此,中国甚至遭到了西方国家“人权”舆论的疯狂攻击。

1993年末,中国按照世界银行的相关标准,按照当年物价水平大幅度提高补助,移民安置费用达到三峡工程大坝投资900.9亿的44%,将近总工程投资的四分之一。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8)

随后是文物古迹保护项目。以大溪文化遗址为例,当地保存了一大批国宝级珍贵文物,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文物保护部门对它进行了必要的抢救性开发

大昌古镇、张飞庙则被进行复原性重建。杜甫草堂、中国著名“鬼城”丰都却因地势问题难以抢救,在尽可能做好防护措施后,遗憾埋于水下。

白鹤亮,“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创造性地被保留下来,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以“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将其改造成水下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在水下40米深处的博物馆

世界八大奇异建筑的石宝寨,则被一座50米高的水泥墙牢牢保护起来。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

解决以上问题后,三峡才在1994年开始兴建第一期工程。

当年美国号称全世界混凝土技术最成熟的大国之一,有人扬言,没有美国的技术,仅靠中国自己不可能在三峡修建一座高达150米的大坝

中国的技术专家们却不信邪,他们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攻克了这道难关。

三峡坝体部分全部采用混凝土重力设计,使用了2689万吨混凝土、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使坝身从一开始就坚固无比,为军事防御节省了不少力气。

有人曾测算推出,想要炸毁这座大坝,必须携带几百吨炸药翻越国界,避开重重检查到达三峡,将炸药准确投放,才有可能把大坝炸开一个口子。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0)

1997年,长江截流工程顺利结束,航运和水面情况一切正常,经一年检验后,第二期工程开始动土,张飞庙遗憾被淹。长江江面水流不再湍急。

2009年,三峡最后一期工程也如期完工,大坝彻底落成。投入使用后,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0亿度,每年至少创造985.5亿的经济价值。世界第一水电站当之无愧

三峡大坝、三峡水电站等组成的三峡工程,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完工13年即收回当初2000多亿的总投资。

竣工后,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三峡大坝等主体建筑的军事防御纷纷被提上日程。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1)

中国三峡集团作为生态环保的责任主体,主张并建立了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等一大批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保护点和古代珍奇树种保护区,设立长江鲟等人工放流点,帮助鱼群洄游繁殖,尽可能维持水库内外生态平衡。

对于所有人都关心的军事防御问题,党中央一开始就已考虑到

三峡工程作为国家百年发展计划中的关键一环,将来一旦遇到战略轰炸,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二战时期,英国就曾出动19架轰炸机投掷炸弹,试图摧毁德国鲁尔大坝,耗尽弹药后以机身撞向坝体,4亿吨洪水倾泻而出,3万德国人因此丧命,52位飞行员全部壮烈牺牲。

有前车之鉴,中央军委经过慎重部署,决定派解放军进驻三峡地区保护大坝和其他主体建筑。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2)

三峡大坝附近地区进驻了数量众多的空军航空兵、地面防空部队、陆军防空部队,配备防空导弹、高射炮各种战略武器,对大坝周围进行日常巡查和防卫反击。

可以说,为了这座大坝,中国政府几乎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 设想了一遍,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改善改进,使三峡工程成为一座集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供水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筚路蓝缕:梦想70年,讨论40年,动土20年

1894年,28岁的孙中山向清政府洋务派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递了一封奏折,提到以水力取代煤炭。

“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储之,可待不时之用……此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者也。”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3)

当时国外水力兴起,孙中山受此影响,故而写了这封8000字的策论奏折,但随着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孙中山已经放弃与清廷文斗的思想,主张武力夺取政权。

25年后,中国由北洋军阀统治,他又在南京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即《建国方略》,其中提到开发长江三峡水能资源

这是中国近代关于利用三峡水力资源发电最早的思想之一。

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内战时期为了解决用电问题,曾与美国签订协议,合作建立大型水电站,三峡作为国内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很早就被美方关注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4)

1944年起,美国著名水利大师、大古利大坝的设计和建造者萨凡奇来到中国,对三峡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很快就爱上了这里。

他在四川停留数年后,国民党经济实力急转直下,美方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召回了这位痴迷三峡的老人。

三峡水利开发真正被提上日程,是在毛泽东建议,由周恩来牵头,各部委联合设立长江水利委员会后

1956年4月,大批地委部工作人员在周恩来带领下前往三峡进行实地考察;6月,武汉召开三峡工程第一次科研会议,是否建造三峡大坝成为会议主题。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5)

当时苏联专家也参与了讨论,由于个人考虑的角度不同,各方代表一时间很难做出决定,加上1957年赫鲁晓夫即撤走所有在华专家,除了地质勘测,其他三峡建设几乎一律暂时中止。

直到八十年代,邓小平重新上台,提出应该尽快将三峡大坝纳入国家发展百年规划,三峡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得益于七十年代宜昌葛洲大坝的成功建造,三峡工程并没有受到太过强烈的抵触,所有围绕三峡工程的疑虑,几乎都集中在大坝“后遗症”这一方面

1986年6月,国务院召开三峡工程的论证研讨会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哪一年确定建三峡大坝(当年修建三峡大坝)(16)

经过6年的激烈讨论和反复测绘试验,1992年,有关建造三峡大坝的提议终于通过审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次年,中央成立长江三峡工程沿岸居民迁徙工作小组,百万移民的第一步,也即三峡工程的第一步,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循着祖辈足迹,一代代三峡人做出了义无反顾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普博览:《三峡电站的建设过程》

2、中国知网;三峡工程兴建决策的历史考察(1989—1992);社会科学Ⅰ辑; 工程科技Ⅱ辑;水利水电工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