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

1967年,杜普蕾与巴伦博伊姆喜结连理。一众媒体曾如此赞誉道:“自克拉拉和罗伯特·舒曼时代以来,音乐界极度为人所知的一段佳缘由此开始”。这段婚姻为他们带来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效果(即使这段婚姻最后并没有一个好结果),但是她在那段美好时光里与巴伦博伊姆担任钢琴伴奏或指挥所灌录的许多唱片都证明了这一点。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1)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2)

继之前推荐过的这对曾经的金童玉女演录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后,今日再来分享一张他们同样经典的录音——海顿&博凯里尼《大提琴协奏曲》唱片,辑中收录有海顿《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与博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份录音灌录于1967年,由她当时的丈夫巴伦博伊姆指挥英国室内乐团灌录完成,当时杜普蕾才只有22岁,刚与巴伦博伊姆由热恋变成结婚不到一年的时间,可惜的是不到五年的时间,她就因为多发性硬化症离开舞台,退居教学工作。专辑封面是两人在研读乐谱的画面,不难看出,这是两人一起合作时的幸福瞬间。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3)

对于这份录音,《留声机》杂志赞誉道:“大力推荐!杜普蕾演奏的丰富性听来实在令人陶醉”。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4)

海顿一生共写有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第一首《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61年到1765年期间,与他的第6、7和8号交响曲的创作时间相近。这首大提琴曲是为埃斯特哈齐家族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威格尔所作,而同时期海顿所创作的一些交响曲中也有不少大提琴独奏段落,也是为这名大提琴手写的。

要知道,此曲是海顿曾被埋没了长达200年之久的杰作,1961年,捷克音乐学者博尔柯特(Oldrich Pulkert)发现了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手稿,之后经科隆的海顿研究所学术主任费达透过乐谱纸上的浮水印判断,这是可信度极高的手抄谱,并进一步确认为海顿所写。1962年在布拉格音乐节上,由捷克大提琴家萨德罗(Milos Sadlo)担任独奏,麦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协奏,此曲才得以重见天日,至今仍旧盛演不衰。

此曲是巴洛克与维也纳古典初期曲风的结合体,在演奏技巧上亦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带有海顿明快、幽默又优雅的特点,再者,同期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没有作有大提琴协奏曲,因此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便堪称为那一时期大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作品。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5)

博凯里尼是与海顿同期的意大利作曲家与大提琴家,作品风格与海顿相当接近,但是又多了一些珠玉般的清新感。他终生在欧洲各地都享有极高的评价,最盛时期还担任过普鲁士国王的“御前作曲家”。博凯里尼相当高产,一生共创作了500多首乐曲,作为大提琴家,他创作了数部大提琴作品,其中包括11部大提琴协奏曲,但多数已被历史遗忘,唯独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直到现在仍为教学所用并广为流传,同时也是许多大提琴家演出时的保留曲目之一。

这首协奏曲曲调极为明朗、典雅、大气,旋律优美。据说,不管是市面上的录音,或是音乐会中的演奏,大多是加工加料,而非原汁原味,长期以来,该曲的手稿未曾现身。直到1940年代,瑞士大提琴家许徒辰涅格在德勒斯登图书馆找到该曲一份旧手稿,而1950年左右又有人在伦敦旧书摊找到了此曲第一与第三乐章的原曲,经过整合之后,这首如此优美的曲子才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6)

古典乐派的协奏曲对大多数大提琴演奏者而言,是相当难掌握的,许多上世纪雄健的知名大提琴家拉起这套乐曲来,总是怯生生、保守有如裹脚的妇女,而杜普蕾在巴伦博伊姆的协助下,却一如她强烈的演奏性格,手法娴熟的拉起绝美音色,稳立于乐团的伴奏之中,豪迈而爽朗地歌唱着每一个乐句。

虽说她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始终是她天才早慧的见证,但这套古典乐派的协奏曲,才真正让人见识到一位天才如何化平凡为神奇,见到凡人眼中所见不到的精彩乐句。

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勃拉姆斯(化平凡为神奇的见证)(7)

杜普蕾这些表演几十年来一直是经典,现在在重制版中听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为这两首经典的大提琴协奏曲带来了特有的活力、激情和色彩,浪漫的情怀在丰满圆润、平衡感极佳的录音之下,更显得迷人。第一次与巴伦博伊姆合作录音的博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采用了德国大提琴家格吕茨马赫尔的修订版,内敛中又散发着浪漫的色彩。

她不只是音乐能力上的出众,还在于其不凡的气质和性格。聆听、观看她的演奏时,总是会被她那种直接而急切与人沟通的音乐性所打动。

就像巴伦博伊姆曾经所说的:“我从未遇到过像杜普蕾那样能将音乐视为一种自然表达方式的人,她具有想象声音的能力,这是我从未在任何其他音乐家身上见过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