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摄影博主(北漂短博主)

“我在北京,带你们看看最近的北京。”一个身材娇小,笑容甜美的女生在镜头前兴奋地介绍。

9月28日,24岁的羽仔带上她的小相机,准备拍摄以国庆为主题的短视频。她是一名短视频博主,有235万粉丝,拍摄过多个爆款视频,单个视频点击量达千万以上。

她来到了胡同里、日坛公园、前门、乘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拍下街头巷尾飘扬的五星红旗。掉了牙的老爷爷在镜头里手举国旗微笑,她还找了很多人一起说“我爱你,中国”,配着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2008年那首《北京欢迎你》,让还在读初中的我满心向往,11年后,我成为一个北漂,想用视频的形式带大家看看我眼中的北京。”9月29日下午,羽仔坐在办公室里,开始剪辑视频素材,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国庆的到来。

“十一”假期,陈思羽要去青岛玩两天,但也带着拍摄任务,除了玩还要拍摄一条早已设计好的视频内容。

北漂摄影博主(北漂短博主)(1)

陈思羽在编辑视频。 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千万北漂中的普通人

羽仔原名陈思羽,江苏人,来北京第三年了。她在烟台大学学的是国际汉语教育,周围人都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时候,她选择变成一名北漂。

2016年,她在北京一家小型的互联网公司找到第一份实习工作,做新媒体运营,每天都在和微信公众账号打交道。毕业后,换了几家公司,做的还是相同的事。

为什么要来北京?

陈思羽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新京报记者,单手捂住胸口,说了一句:“我感觉,我就是属于大城市。”

她说,自己想要更加近距离地感受世界的变化,北京就是最好的选择:“就像在世界中心的感觉,很鲜活,那种不确定性也让我觉得很刺激。”

刚来北京的那段日子,陈思羽用了“狼狈”两个字形容。

她花了1800元与别人合租,住在通州,八通线最后一站土桥站附近。每天从公司所在的大望路回家,地铁1号线转八通线,不用担心坐过站,上班时还能抢到座位,交通费7元,每天通勤时间近3小时。每个月工资6000元,除去房租水电,还有日常三餐,几乎没有节余,更别提日常消遣了,周末就在出租屋附近一公里打转。

陈思羽至今还记得,当时因为缺钱,感受到的窘迫和小心翼翼:“超市里一个棉芯的枕头要199元,我看了很久还是没舍得买。”

行走在楼宇之间,身边快速经过的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匆忙,她感觉自己很渺小。

有时候陈思羽也很迷茫。一次加班过后,她崩溃大哭。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紧赶慢赶弄完手上的工作,和朋友约了一顿晚餐,刚准备吃,领导的电话就来了。于是她拿出电脑坐在一旁开始工作,余光里是朋友们推杯换盏后的欢笑,饭后他们还一起玩起了手游。

“我也想玩游戏,想和他们一起玩,我真的连续工作很久了!”时至今日,说起来,她的语气还透着渴望,两只手捏成拳头轻敲桌面,鼻根部位都跟着表情皱了起来,长呼一口气,又说,“可我还是要做完工作。”

夜深了,她做完工作后,离开这场从未参与其中的聚会,刚打开家门,眼泪就绷不住往下掉,男朋友心疼直劝她离职,她就一直哭,也不应声。

第二天早上六点钟闹钟一响,她准时起床发稿,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这个场景也是很多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经历过的,每一次崩溃大哭,擦干眼泪后,都会变得更加坚强。

北漂摄影博主(北漂短博主)(2)

陈思羽在拍摄视频。 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迎来千万阅读量

2018年,陈思羽在短视频平台迷上了一个旅行博主,对方将各种生活场景拍下来拼接在一起,然后用配音的方式说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短短60秒时间,却好像跟着那位博主走遍了千山万水。

陈思羽研究了几天对方的视频,决定付诸行动。拍什么呢?工作日复一日好像并无新鲜事,那就拍周末日常吧:从早晨起床开始,吃早餐,出门坐地铁,探访独立书店,看电影,去一家印度餐厅吃饭,两天的生活就是这些。

男友拿着手机帮她拍摄,画面有时是地铁里拎着行李箱的人,有时是街边的外国小孩,几秒一次转镜。

回家后,她用手机剪辑软件将视频剪了出来,只是简单的拼接,不是技术流,并不复杂。再写了一小段文字,自己念完后将音频配到了视频里,还配了背景音乐。

“毕业一年,北漂两年,来北京以后我才发现,在北京生活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这是陈思羽第一条短视频的开头。发布成功后,她的手机开始不停响动。

打开软件后,陈思羽发现阅读量不停上涨,点赞数短短一天突破14万,还涨了5000粉丝。她兴奋了一整天,隔几秒就拿起手机来看阅读量有没有变化。还有朋友给她发消息:“我在推荐里看到你的视频啦,你火啦。”

北漂两个字,牵动了太多人的心弦,离开北京的人通过视频在怀念,正在北京的人说着感同身受,从未来过北京生活的人心生向往。

近万条评论,她一条条地翻看,也有人在恶语相向:“假的,这根本不是北漂”“富二代吧?炫什么炫?”她不禁气结,一一怼了回去:“真正的北漂不是吃馒头,睡天桥,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确实我身边的年轻人都是这么生活。”

刚开始,视频的评论她几乎每条都看,也会很在意,后来慢慢想通了,也许北漂戳中了别人的痛点,通过网络抒发自己的不快:“如果这能让他们排解一些,那我的视频也算是有用的吧。”

第二条视频,她选择了拍摄早高峰。她提前设计了拍摄场景,从起床到上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涉及,用2小时拍完了所有的片段,回家后2小时剪辑配音。

“23岁的我,依然很高兴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甲乙丙丁。”这条短视频的配文如是说。

她真的火了,视频阅读量短时间内到了近两千万,点赞达到百万级。

后来,她又继续拍了许多和北漂有关的视频:“深夜加班打车”“2019愿望清单”“说走就走的周末生活”“后海的胡同”“日常花销”“年味”“和父母过春节”“返回北京”“裸辞”、“选择北京的理由”等等。她把生活里的每一个节点都拍成了短视频。

北漂摄影博主(北漂短博主)(3)

同事在室外为陈思羽拍视频。 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成为专职短视频博主

很多公司找到了她,谈论签约、流量、分红,生活好像一下子就开启了新的篇章,从被人选择成为了握有主动权的那个人。一番衡量后,她与一家着重于内容生产的公司签约了,成为了一名专职短视频博主。

成为“网红”了吗?陈思羽说,她不这么觉得:“其实就是一份工作,依然勤勤恳恳,和上班族没什么不同,也要做选题策划,开会,也会焦虑。”

现在,陈思羽的经济条件好了一些,从五环外搬到三环,房间变大了,上班时间也变短了。

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她,长篇大段地向她讲述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人发消息给她:“看到你的视频,我躲在被窝里哭。”又或是初中生发消息报喜:“我考上高中啦,看了你的视频我决定好好学习”。她从没想过,自己也会变成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这种被需要也变成了她的动力。

从以前的“996”变成了现在的“007”,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要拍摄,看到好看的片段要拍下来,想到新的点子立马记下来,几乎醒着的时间都在想着视频拍什么内容,包里还随时装着拍摄用的相机。

没有拍摄任务的时候,她会很早来到位于酒仙桥的办公室,和小伙伴一起寻找新闻热点,找选题,确定选题后设计视频脚本,外出拍摄,回来剪辑,加入公司后,有伙伴陪她一起想策划,帮忙剪辑,更新视频的速度也快了许多,以前一周最多更新一次视频,现在几乎要日更,“不勤奋更新就掉粉”。

展现新青年生活态度

短视频行业处于快速更迭中,不断有新的人、新的内容以新的方式吸引着受众的眼球。

“实际上,有多少粉丝都没有用,打开软件出现的就是推荐页,大家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陈思羽说,视频能否被持续推荐,重要的不是点赞、评论、转发,而是要用户完整地把视频看完,也叫做完播率。完播率越高,系统推荐率就越高。

“视频的前6秒决定了受众是否会继续看下去,所以第一句话一定要有信息点,一般我都用问句开头。”经历过完全被流量所左右的时期,慢慢地,陈思羽冷静下来了,现在的她更加专注于内容。

最近陈思羽打算推出“100个年轻人”系列短视频,联系了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她说,拍摄视频的过程就是一个见识世界的过程,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尽可能展现新青年的生活态度,也展现自己的态度:“希望告诉更多人,世界还有很多种可能……这只是我的视角。”

“你看,这就是北京的魅力,它带给每一个人无限可能,两年前我还在迷茫,但坚持走下去,找到喜欢做的事情,不断地成长,至于未来我要不要留在北京,那是未来的事了。”陈思羽说。

新京报记者 张彤 实习生 孙朝

编辑 郭琛

校对 卢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