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结局(贾宝玉真正的结局究竟是什么)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所有人的命运都随着贾家的倾覆而滑向悲剧的深渊。

不仅贾家败落,王家、史家、薛家也跟着一起灭亡,所有人最终都落得悲惨的下场。

很多人都在关注着那些美丽的女性的结局,纷纷给出各自的解读。

但对于贾宝玉的结局,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看破红尘后出家做了和尚。

可是,这并不是贾宝玉最终的结局。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结局(贾宝玉真正的结局究竟是什么)(1)

他的结局远远不是一句出家就能概括的。

其实他的结局比出家更让人唏嘘不已,更加残酷。

在小说开头的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已经把宝玉的结局给我们画出来了。

1、宝玉真的是嫌弃宝钗才出家的吗?

宝玉出家这个结局是大家公认的。

但对于宝玉出家的原因,很多人有自己的解读。

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宝玉没有娶到黛玉,对与宝钗结婚不满,才会出家。

这一点受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半部分影响比较大。

在高鹗的续书中,宝玉结婚新娘被掉包,换成宝钗,黛玉“焚稿断痴情”,呕血而亡。

宝玉出家,这就是宝玉的悲剧。

这个结局令很多人意难平。

但这个观点不敢苟同。

如果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意味,就可以知道,宝玉的悲剧结局是比这个更加残酷的。

实际上,贾家两次被抄家,黛玉在第一次抄家的时候就去世了。

而宝玉和宝钗结婚,已经是黛玉去世以后的事了。

宝玉不可能因为黛玉而嫌弃宝钗。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结局(贾宝玉真正的结局究竟是什么)(2)

更何况,宝钗是宝玉的表姐,虽然宝玉不爱她,但是多年相处下来,两人还有亲情在内。

如果仔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宝玉只在宝钗规劝他读书时反感。

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相处是很愉快的。

我们很多人以现代人的思想去看宝玉和宝钗的结婚,从内心里反对他们,不看好他们。

但是古人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古人的婚姻,与感情无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修成正果的很少。

尤其是明清两代,男女在婚前能见面的极少,都是“盲婚哑嫁”

即使是表姐弟,表兄妹,婚前见过,但婚姻大事自己是不能做主的。

所以宝玉和宝钗结婚是很正常的古代婚姻,宝玉是不会反对的。

尤其是黛玉已经不在了,贾家和薛家都已经败落。

宝玉除了娶宝钗,也没有别的人可以娶。

“木石姻缘”固然是悲剧,对于宝钗来说,“金玉良缘”一样是悲剧。

癞头和尚当初给宝钗送姻缘,绝不是好事,而是宝钗命中注定的悲惨命运。

所以宝玉不可能嫌弃宝钗,而是会和宝钗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当然,和爱情无关。

真正的问题在于,贾家的第二次被抄家。

2、宝玉出家的真正原因

现实中曹寅家也是二次抄家,这一次被抄得很彻底,曹家就此彻底灭亡了。

贾家同样是如此,二次抄家后,主要人物被抓进狱神庙,其余的人被发往菜市口去发卖。

宝玉在贾家抄家后,被抓进了狱神庙,最后在茜雪、小红、贾芸等人的帮助下,被救了出来。

而宝钗被卖后,被袭人所救。因为“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结局(贾宝玉真正的结局究竟是什么)(3)

这一点,我赞同电视剧的观点。毕竟,电视剧是众多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值得相信的。

而宝玉出来后,家破人亡,他无处可去,也没有生存技能,只能是做乞丐,在破庙里安身。

这一点脂砚斋的批语中是有透露的。

在《好了歌》的注解中,有一段脂砚斋的批语,说出了一些主要人物的结局: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这里就说明了,贾宝玉和甄宝玉都做了乞丐。

一个贵族公子,锦衣玉食惯了,被人伺候惯了,一旦家破人亡,无处安身,只能做乞丐。

做乞丐必然会受到很多羞辱和唾弃,再加上他只能靠做乞丐来养活自己和宝钗。

宝玉的内心一定是很崩溃和绝望的。

而宝玉的本性里,就有逃避现实的性格存在。

在这样的时刻,他的精神上无法支撑以后的生活,只能选择逃避,只有出家做和尚。

他抛弃了俗世中的一切,也抛弃了宝钗,这就是宝钗的悲剧。

当黛玉去世的时候,他的心已经死了一半。但是家族还在,他还能和宝钗一起生活。

但是当家也没有了,生活无望,他拯救不了自己,也照顾不了幸存下来的家人。

他的心完全死了,只有选择出家了。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结局(贾宝玉真正的结局究竟是什么)(4)

现实中曹雪芹后来也做过乞丐。不过曹雪芹熬了过来。

后来还在右翼宗学教过皇子们,做过皇子们的师傅。

只是他后来看破繁华世故,所以选择隐居在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糊风筝卖来生活。

并且在艰难困顿中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巨著《红楼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3、宝玉最终真正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宝玉出家后最终的结局,在《红楼梦》中是有提示的。

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透过贾雨村的眼看到了贾宝玉的最终结局。

在这一回里,贾雨村到扬州郊外闲游,来到一座破庙,名叫“智通寺”,见到了一个老和尚。

在这里,贾雨村先是看到了庙门上的一副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脂砚斋在这幅对联下有批语:

[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

脂砚斋的批语表明,这副对联就是《红楼梦》全书的总旨。

即使是现代人,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也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

世人拼尽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利益,更奢侈的生活。

忘记了停下脚步,忘记了缩回追求虚荣的手,忘记了为自己打算退路。

一旦眼前无路可走的时候,想要回头却无法回头了。

世人只知进,不知退,一旦前进之路没有了,想回头也没有退路了。

这里,也是作者的规劝——“回头是岸”。

所以有多少人能进入“智慧通达”的境界呢?

贾雨村在“智通寺”见到的这个老和尚,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正在煮粥,过着清贫晦暗的日子。

时日无多。

这里脂砚斋也有评语,直指这个老和尚是“翻过跟头”的人。

也就是说,这个和尚也是从红尘繁华中摔过跟头,最终落魄,然后出家,了却残生的人。

正因为翻过跟头,才会有所了悟,也才有了庙门口的那副对联。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结局(贾宝玉真正的结局究竟是什么)(5)

脂砚斋还在后面评语:

[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那么,这个小破庙和这个老和尚,不就是影射的贾宝玉吗?

宝玉就是那个翻过跟头,最后看破红尘,逃避现实而出家的人。

当宝玉看破了红尘,参悟了人生,出家后就

留下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警句。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而当他老年之后,也就再也没有了我们印象中的风神俊雅、风度翩翩的形象。

留下的只有一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形象。

这也会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结局。

人世间的一切结局莫过于此。即使是离开红尘,最终也不过是“既聋且昏,齿落舌钝”。

每个人最后都不可能逃避的结局。

这才是最深刻的悲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