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

冯桂芬简介:

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

冯桂芬

人物生平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精历算、钩股之学。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言馆事。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著《校邠庐抗议》。卒年六十六。

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时属吴县,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冯桂芬八世祖冯惠,始居常熟,后迁长州。冯惠颇善经营,先做转贸生意,后开典当铺,家渐富裕,族谱称他“乐善好施,乡里称之”。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愤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景仰顾炎武(字亭林)的道德学问,其字号“林一”、“景亭”均与此有关。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

道光七年(1827年)应院试,中秀才,颇得江苏学政辛从益的赏识,即被录为学官弟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将自己辑的《西北水利说》交冯编校,还让他起草《太上感应篇图说序》。然而之后赴京会试,三次不中。道光二十年(1840)参加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于南京建都,他则被指派于南京附近的苏州,协助组织军队与太平军对抗。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下苏州,兵败的他前往上海,并继续参与李鸿章的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并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的主张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维新派奉为先导。俞樾曾经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显志堂集序》)。

清军夺取苏、常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章太炎在《訄书·定版藉》中曾予以抨击。晚年移居木渎后,在家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漕、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工书法,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冯桂芬后卒于木渎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木渎现辟有“榜眼府第”。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冯桂芬是中国有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资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又诸多事功实绩的实干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终于得以舒缓,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

他擅长于书法,以篆书、隶书著称于世,尤其精于隶书。冯桂芬人品方正,举止严肃,清心寡欲,摒弃安逸。入朝为官初期,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就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在林则徐编辑西北水利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校工作。

他曾经辅佐陶澍,以及作李鸿章的幕僚;建立会防局,调和中外,处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冯桂芬是最富治世之才的学者之一。冯桂芬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服官虽仅十年,凡漕河,建学,积储诸政,以及条议等等皆出其手。他精研算学,赏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罗经,以步田绘图。冯桂芬著述颇丰,其中《校邠庐抗议》二卷,关于改革腐败时政的见解,切中要害;显示了冯桂芬熟谙西洋事务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该书尤为世人所重。

冯桂芬的诗文:

1,东阿王墓

清代 : 冯桂芬 拼繁原

风雅黄初有正声,雄文八斗冠群英。中原莽莽戈鋋气,东阁翩翩诗酒情。

羞与父兄同事业,不教宾客掩才名。如君位望犹求试,泪洒空山裋褐生。

2,钱武肃王像为王裔孙若浩题

清代 : 冯桂芬 拼繁原

唐宋之间五十祀,六姓一十四天子。一镇东南屹然峙,乃与五代相终始。

夹马营,真人生。华山隐者堕驴笑,天下从今始太平。

3,江阴阎公祠

清代 : 冯桂芬 拼繁原

暨城斗大江之隅,县慰一官尤区区。天柱倾颓地维裂,孤垣七尺屹不折。

王师百万渡江来,降幡遍竖城门开。江南一路传檄定,当车螳臂何愚哉。

4,落木

清代 : 冯桂芬 拼繁原

落木竟无边,萧萧客馆前。壮心悲落日,乡思逼残年。

寒鹊喧枯树,霜鸿唳远天。几茎添白发,揽镜一凄然。

冯桂芬的书法: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4)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5)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6)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7)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8)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9)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0)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1)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2)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3)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4)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5)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6)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7)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8)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19)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0)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1)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2)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3)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4)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5)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6)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7)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8)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29)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0)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1)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2)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3)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4)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5)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6)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7)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8)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39)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40)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41)

冯桂芬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42)

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结论 金榜题名赏析68(43)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