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拯救风雨飘摇的ofo(等到春天再怀念ofo)

谁愿拯救风雨飘摇的ofo(等到春天再怀念ofo)(1)

文|朱晓培

1

凛冬将至。

1月5日才是小寒,最冷的时候还没有来。但ofo和戴威已经提前感受到了这个冬天的凛冽。

12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ofo运营主体作出了“限制消费令”,规定:ofo公司和戴威不得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不能在星级宾馆等场合高消费,不能买房买车旅游等。进行禁止消费活动,应向法院提出申请。

而在ofo总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排队的人群从公司五层一路排队到了一层大楼外,一些人是来登记退押金的,还有一些是看了报道特地来凑热闹的。

从投资的宠儿,福布斯亚洲30岁下青年才俊,到与竞争对手摩拜互爆内部贪腐,再到被投资人私下低价交易、上千万用户在线上发起退押金申请,戴威也完整的体验了一个创业周期。其中冷暖自知,他人无从体会。

一位在今年实现IPO的朋友,表达了他对戴威的尊敬。他说,“这么多出手的机会,他选择自己扛下来,这么年轻一个创业者不容易的。按理说,哪怕再便宜点儿也不会砸锅里,但他没这么做,不管中间多少错误,说明他还是真的想搞好的。”

或许只有创业者才能理解创业者。创业者想着和投资人做朋友,那是不太实际的。

2

局面失控了。

从马化腾和李学凌的评论里,人们看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马化腾说,ofo的困局真正的原因“是一个veto right(否决权)”。

据说,握着ofo一票否决权的,除了戴威,还有滴滴、阿里、经纬等。传闻中,ofo和滴滴早已经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而阿里和经纬又同时是滴滴的投资人。

“股东会关系错综复杂,财权旁落,虽然戴威也尝试过通过在股东会架构上再架设一层党委会来挽回决策权,但财务底牌已经被滴滴看透,导致被定点爆破。”投资人吴幽对「商业与生活」说。

投资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他们发现,自己被自己的利益绑架了。而一开布这个局的朱啸虎,也不会想到自己一时的煞费苦心,最后适得其反。

朱啸虎说,他当年投滴滴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千万不能让巨头,尤其是阿里和腾讯,站在对立面上打起来。一旦打起来,烧钱太吓人了。因此,他在投ofo后,先是拉进来了滴滴,因为滴滴身上同时有腾讯和阿里的资本,希望通过滴滴再拉进来腾讯和阿里。他拉来了阿里,但是,腾讯却投了摩拜。

朱啸虎的本意也许是ofo做大了卖给滴滴,各方都能从中赚到钱。但没想到戴威虽然年轻,却是一个有想法的创业者。2017年11月,戴威赶走了滴滴派驻的高管,表明了自己不愿意臣服的态度。滴滴固然不希望ofo做大,威胁到自己的出行布局。而且滴滴的背后又有腾讯,也不太可能让ofo的另一大股东阿里太如意。ofo的财务投资人,大多又同时是滴滴的投资人,他们一方面无法放弃在ofo上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在滴滴中还有利益。其中不论如何取舍,注定是“很残酷”,“很血腥”。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利益下,最容易被牺牲的,大概就是创业者的意志了。

作为一个投资人,朱啸虎大约并不在意今天ofo的困境。他在2018中国年度创投人物大会上被问及ofo困局看法的时候,表示“金沙江1年前已顺利退出。”1年前,朱啸虎把自己的股权大部分卖给了阿里,小部分给了滴滴,从投资的角度看,他完成了又一个完美的操作。

但在ofo之后,创业者和投资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会更谨慎的权衡其中利益关联。李学凌在朋友圈说,“5个一票否决权,啥事都不通过。很多创业公司不太注意法律的设定,留下很多的法律漏洞,这样的情况下对公司来讲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胁”。

3

在公司的发展上,ofo确实犯了很多错。

从团队的角度上看,风口来的太快太猛,团队管理能力没有跟上泡沫膨胀的速度,没能适时的补充进新鲜血液,公司内部还出现了分化,管理混乱,贪腐严重。

这也不是ofo一家的问题。李斌最近在采访中说,如果不是自己没时间管,单车也不会这么乱。也说明了摩拜之前的管理出了问题。

而业务发展太快,资本的追捧也让团队有了“永远不缺钱花”、“不把钱当钱”的幻觉。

2017年中,共享单车进入了最辉煌的时候。摩拜拿到了6亿美元的融资,ofo获得了7亿美元的e轮融资,当时押金的问题已经面临争议(「商业与生活」于2017年3月写过《押金,单车的中场战事》),但双方都没有考虑商业化,造血的问题。而是沉迷于布局不挣钱的“生态”,搞海外疯狂扩张,当时关于共享单车,两家最常见的新闻通稿就是又在东京、巴黎、伦敦等海外开城。

现在看来,这种布局显得如此浮夸而没有意义。但在当时,没有人质疑它们的正确性。

对于单车的未来,戴威有过美好的设想:做一个全球第一大共享单车出行平台,积累起一个价值巨大的出行数据库。用这些数据进行车辆调度,驱动城市的智能化。他们还把这个数据系统命名为“奇点”,想象着“如果所有的车联网组成一个大脑,将会发生什么?”

但是,当资本退潮后,由于没能建立造血能力,所有的设想跟着土崩瓦解。吴幽认为,“随着成本上升,市场下行后,员工离职潮又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负面舆论。最终,舆论加剧了死亡螺旋。”

4

ofo是一个创业者、投资人和用户共同犯错的案例,也是一个时代的必然结果。

2013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时候,资本也开始进入一个收获期。聚美、陌陌、京东、阿里……一个接一个的IPO,一夜造就的成千上万个财富自由者,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LP。李丰从IDG独立出来做峰瑞资本的时候,「商业与生活」在他们的LP大会上,曾看到一个又一个创业者主动要求增加自己作为LP的份额。

风险投资更是从这些IPO中获得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这些高回报让资本红了眼睛,变得愈发疯狂

虽然投资人们都喊着滴滴快的补贴大战,让人胆战心惊,但他们也看到了补贴短期内的效果。“当初谁能想到滴滴这么快速的做到这么大。补贴可以迅速加快这个市场的渗透率,迅速让全国人民都用手机叫车。”朱啸虎曾说。

投资人着急用金钱换时间,但也提前透支了市场的潜力。一个原本可以用5年边培育市场边锻炼内功的公司和行业,最终变成了要用半年获得市场再用5年补课。前一个是缓慢增长的状态,后一个要先增长再下滑,显然后一种状态会让人失去信心。

而作为新一代的创业者,像戴威这样家境优渥、此前并没有遭遇过大挫折的创业者,往往更在意成就的事业,而非短期内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上可能会更固执己见。而之前,陈欧、唐岩们三年就做到IPO的案例,也给了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信心。

供应商就是完全无辜的吗?在共享单车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些自行车企业表现出了审慎的态度,担心“如果今天为共享单车企业扩张产能,明天共享单车破产了呢?”“如果为它们生产自行车,会不会丢掉话语权呢?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输给了眼前的利益,从早期的怀疑,最后纷纷变成了以与共享单车合作开发车型为荣。

最后,是蜂拥而至的用户,给了所有人能够成功的错觉。用户们热衷于四处薅羊毛,但最终还是要自己买单。看起来,“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但“猪”也还是那只“羊”。

回头看,ofo的困境,是移动互联网泡沫的必然结果。疯狂的资本、贪婪的用户已经搭好了一个舞台,等着一个合适的创业者——一个年轻的,带着光环的创业者站上去,再看着舞台坍塌。即使没有戴威,没有ofo,也还会有另一个威戴,另一个fof,会为过去7年的繁荣画下句点。

5

ofo走到这一步,与它们曾进行的丧失理智的竞争也不无关系。

贝塔斯曼的龙宇之前就曾表达过惋惜,行业属性决定了单车不必发动激烈的烧钱补贴战,短期内在增量市场和平共存本毫无问题。“两家年轻企业,本来可以很好去修炼内功,可现在又回到了疯狂铺量、狙击对手的老路上。

互联网公司一定要你死我活吗(《单车大战,”互联网企业都想把对方打倒”》)?当甲补贴的时候,乙方不跟进就一定会被出局吗?

「商业与生活」一直觉得,答案也未必。可能增长会慢一点儿,在资本市场受冷落一点儿,但如果做好财务管理,能够活到市场平稳的时候,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局面。

过去一年,在打车市场,滴滴进入调整期后,嘀嗒就在出租车上捡到了一个大饼,而新入者曹操专车、阳光出行也起势猛烈。一直没有参与补贴大战的永安出行、哈罗单车在三四线城市也活得不错。

在之前的内部信中,戴威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

「商业与生活」还是真心的希望戴威能够跪下去并活下去。

共享单车并不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存在。它切切实实的满足了人们短途出行的需求,连接着最多消费者。在过去两年中,不论是摩拜、小黄车也都在更易骑、更智能上做着改进。

还有45天,除夕。也还有45天,立春。

等立春之后,天气暖起来,街道的行人多起来,人们就会想念曾经随处可见、堆满路边的小黄车。

明天就是冬至了。投资圈里早已经开启了休假模式,一些人选择了北海道,年头好的日子他们或许会去更远的撕托或者提顿。但过去这一年,投资人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出现在IPO现场的身影不断,但一些募资金额甚至比上一轮融资还低,根本谈不上什么回报。

从雪道上滑下的一瞬间,他们或许会想念2014年。那一年的IPO现场,人人喜出望外,京东让今日资本获得了100倍的回报,阿里巴巴则一夜之间造就了一万个千万富翁。也是那一年,戴威和几个同学在北大创造了共享单车模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