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童年回忆(儿时的年味)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写的过年景象可是,我小时候过年很难看到这种兴旺景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80年代童年回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80年代童年回忆(儿时的年味)

80年代童年回忆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写的过年景象。可是,我小时候过年很难看到这种兴旺景象。

小时候我们很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吃好东西,可以走亲戚,拿利是(红包),可以尽情地玩几天。从上世纪60年代(懂事开始)开始,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桂东南山村)过年并没有很热烈的气氛。首先是年三十前两天生产队杀猪,按人头(还分大小)分猪肉,一般是大人每人1斤,小孩半斤,一家几口人拿到的猪肉就两三斤。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农村已经成立人民公社,走合作集体化道路。我们村土地很少,每人不够5分水田,生产队一般不种花生,农民平时吃的油,是由肥猪肉炼成,春节炼的油可能要吃到端午节。不是节日,生产队不杀猪,市场没有卖。农民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因此,过年那几斤猪肉,肥的还得拿来炼油,瘦的那点才能吃。其次是各家杀鸡杀鸭劏鹅祭祖。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一点,数量多一点,年前几个月(一般是晚稻将收割时)各家各户开始养鹅,鹅以吃草为主,配以少数米糠,而且长得快,个子大,体重重,养鹅劏鹅很合算。像我们家孩子多,到1965年我们家已有姐弟5人,加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就是9人,杀个鸡每人没得几块,一个鹅一般有5--6斤甚至7--8斤,这样除夕晚一般吃不完,年初一还可以有肉吃。过年吃鹅成了习惯,好像忘记了鸡的味道。同一个宗族的,除夕夜,鸡鸭鹅煮熟后,大家拿到有祖宗牌位的厅屋烧香供奉祖先,烧香是有的,鞭炮烟花基本没有。烧香毕,各家拿回去切好上桌吃年夜饭。这是孩子们盼了一年的一餐美味。饭后,孩子们会玩抓小鸡一类游戏助兴,到深夜。当时,还有一种守岁的说法,谁在除夕夜睡得晚,更能长寿,大人往往也不给孩子早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除夕夜各间房里都要点长明灯,没有火油,就点一种用小竹子加工成的竹杆或松树割脂留下的创面割下来叫松明的。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使家庭来年兴旺。除夕这天就这样热热闹闹过了。

到春节这一天,农家有不少规矩。如,这天要穿新衣服,展示家里的富裕。那年代,有新衣的家庭不多,选最好的穿就是了。这天不能打人骂人,不然不吉利;这天不能洗衣服,传说谁家晒了衣服,当年猫头鹰会专门光顾你家,抓小鸡;这天不能扫地,扫了把财富扫走,家里会穷……这些规矩小孩很怕,会严格遵守。春节这天不扫地,我现在还是坚持,生怕把钱财扫走。现在想想,不打人骂人这条很好,是文明的规矩,有利孩子培养文明行为。家庭富裕一点的,春节这天起床后,爸妈爷爷奶奶会发利是(压岁钱)给孩子,一般是一毛或两毛。如果有,孩子们会很高兴了。穷困人家是没有的。家境好点的人家,初一早上还会贴春联。初二,又是祭祖的一天。各家会早早就杀鸡杀鸭煮熟,困难时期,有些家没鸡鸭,只是煮点猪肉,配上米饭或面条,等着一族人集体上供。祭完祖,回家安排吃饭。很少人家有酒,我家到上世纪70年代初,才看见过年父亲喝上几口。女人和小孩不沾边。我想,古人这样的安排很有意思,除夕的菜初一基本吃完,安排初二再搞一轮,再吃“大餐”,犒劳自己,是作为一年辛劳的回报。初二,家境好点的人家,会安排包粽子,包好了第二天带去走亲戚。

到了初三,就是年轻媳妇带上孩子回娘家的日子。几个粽子,还有猪肉的割上一点孝敬父母。我10岁的时候,母亲就走了。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母亲带我去外婆舅舅家的印象。我的奶奶是很重情义的人,虽然没有母亲带,但每年初三或初四,就会弄好一条担子(一般是两个小箩筐,一头放上米和猪肉,一头放上粽子)要我挑上,带上弟弟去舅舅家(我外婆早早就走了,没见过面)。我舅舅家离我家不远,但那时交通不便,要爬上一个很高的山坡,然后再往下走,才到舅舅家。几乎不管风雨,年年如此。在我的记忆中,有时去到舅舅家,连续下雨几天,因为下雨山路很难走,为了安全,舅舅会留我们住到雨晴才回家。在舅舅家就是看人家摸骨牌和下棋,看多了自己也懂了一些套路。到离开时,舅舅会每人给一毛钱红包,钱虽少,但我们已经很高兴了。那时,一分钱可以买一颗糖,一毛不少了。

说到走亲戚,我最喜欢去后妈的外婆家。后外婆家在隔离村,又是平路,去不用爬山。因为后妈要做工,也经常是我带上弟弟们去。后外婆善良,和蔼可亲。我们去到,她会很高兴,弄好吃的给我们吃。她家家境不错,舅舅能干,舅妈也很好。因为路近,一般是早上去,吃了晚饭回家。离开时,外婆会送上她家特产,每人会给二毛以上红包,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后外婆对我们好,我一直记在心里,我到南宁工作后,春节回家还去看她。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个老人帽,她很高兴,戴在头上,见人就说是我外孙女买的。这是后来舅妈告诉我的。就是那年,我敬爱的后外婆也去天堂了。后来工作繁忙,回家看爸妈,就再没有去过后外婆家了。后外婆的孙子,现在春节过后经常来看我后妈,表弟很孝顺的。

小时候的过年,一般会到初六结束。虽然没有现在的热闹,但人情味很浓,好规矩好家风代代相传!以前在我们山村里,元宵节是不闹的。山村的年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过着。

现在可不一样了,教育 的普及,很多家庭孩子成了大学生,在城里谋了职业。过年回家祭祖,烧鞭炮烟花已经习以为常。时代在变,农村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