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

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1)

我于2012年7月20日加入微信大军,至今整十年。当时情状,记忆犹新。

“我们爸,好落后”。

正是暑假期间,宅家的孩子不学好,早晚这样嘲笑他的父亲。

这天黄昏下班得早,大约心情也不错吧。爷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把手机放在茶几上。他顺手拿起我的手机,指尖乱动一气,几分钟就让我成为微国臣民。

入微不到一秒钟,就有几十个请求添加好友的信息奔涌而来。孩子科普我说,这是以前人家通过手机号码加你,全被不在微的你给挡在门外,而你自己还浑然不觉。

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2)

的确如此。此前,无论是身边朋友还是单位同事,都纷纷动员过我入微,并声称再不入微就老土了。

有好几次与外界工作洽谈,谈完后对方说:把你微信号给我,我把相关资料发你。

当听说我还没有微信号时,对方的下巴瞬间惊掉。有没有就此影响单位形象呢?还真说不准。

我的不入微,也常遭到诤友的夹击。老土,土得掉渣,落伍,跟不上时代,拒绝新鲜事物,老年式思维,脾气犟,有性格障碍……他们把砒霜刀剑糖衣炮弹统统都用上了,我却一概不予理睬,坚决拒微于未然,临微不惧,不微而行。并喟叹:众皆微中碌碌,我自槛外淡淡。

自此很长一段时间,我甘做微外山民,在独孤求败中获得笑傲江湖的快意。

有一次差点缴械。某日,我敬重的老领导要通过微信传一个重要资料于我,叫我即刻接收。我来不及细想,几步窜到旁边办公室,向一位同事请教如何下载并申请注册微信。同事看我,一脸看天外来客的表情,然后有些吃惊地一步一步向我介绍下载微信软件的程序。我已经下载一半了,眼看就要成为微中人,却突然不耐烦地掐断下载链接,说:算了算了,这慢吞吞的,还是不入微门为好。

气得同事摔门而去,而我只得厚着脸皮给老领导电话:麻烦您把材料重新传我QQ邮箱,邮箱号码是……我在线上等着。

我就这样在没有小微的世界里,心安理得地度过了微信介入大众生活的最初两三年。

在单位,在社会,在家里,我渐成异类,渐成保守一族,也渐成风景线。

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3)

其实,我的不为微动,并非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每常反省,我对自己综合素质和基本思维品质的判断,尤其是个人对于信息化的心态和接受能力,感觉还是很有底气的。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虽然相对中庸,但到底还算得上脑子开化,思维活跃之人,也能紧跟时代脉搏,把握得住风向,更不拒绝现代气息和科技产品。

但对于入微,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哪根神经搭错了,或是哪条思路走岔了,在周围的人把微信耍得风生水起,甚至生活起居、事业、工作片刻都离不开微信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用短信、电话与外部交流沟通。

如果非要从心理学、从潜意识方面找一些症结的话,我必须承认,自己身上的确有许多挥之不去的念旧情结。

尽管我知道,怀旧心理早就被心理学家证实是一个人年老的重要标志,但我早在30年前离开农村老家时,就常常怀旧。而彼时我正当青春年少,断不至于那么早就心理衰老了吧?

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4)

青年时有了自行车,常怀念少年时健步如飞的日子,漫步、疾走、奔跑、跳跃,双脚踏在家乡的大地上走,要多踏实有多踏实。中年时有了汽车,常怀念骑行的岁月,再逼仄的路,车龙头一拐,蹭蹭就顺溜过去了,骑累了,只需单脚一点地,地球就停止运转。车把在自己手上,踏板在脚下,急赶慢行,随自己意,感觉连命运都可以操控自如。

至于通讯,我怀念写信的日子,怀念等信的日子,怀念巴山夜雨涨秋池……手机的出现,逐渐让我失去了写一封信的纯净和等一封信的渴盼,失去了别离的滋味,失去了怀念的深长。

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5)

2012年7月20日,拜孩子所赐,我开始做微民,开始全新的在线生活。

一段时间以后,我点开微信,就如点开一扇窗,精彩与喧嚣从此形影不离。在微信国度,世界之大,大不过巴掌大一个屏幕。所有的距离,都不是距离;所有的陌生,都不再陌生。

此前数年,我曾花千把块钱,分别给爸爸妈妈各自配置了一个手机。爸爸很快学会了接听电话,还能用手机拨号,打给他在外工作的儿女。妈妈却至今仍不会拨打,只会接听,接听时还常摁到挂断毽,挂断了,她老人家还一个劲地对着电话大声呼叫我们的名字,问,你怎么不说话,你听不倒嗦,你大声点嘛。

从7月20日起,我便是新时代的微民。而我乡下的爸爸妈妈却只能勉强能用手机接听电话。

这,莫非就是之前一直拒绝微信的深层次原因?

但是,如果我继续拒绝做微民,等我家小子远走天涯的那一天,他又怎么与他的爸爸进行有效沟通呢?

我可不愿意像我我母亲一样,对着挂断了的手机大声问:娃儿,你听到了没?

此,便是我的微海十年心得。

微信10年代进化史(微信十周年记)(6)

(图片由朋友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