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惬意的生活的古诗句(我的清晨日记.解密一首古诗.顺便告诉你什么是天人合一)

解读天人合一的版本很多,或哲理长篇,或之乎者也让人辨不清东西。今天走进诗情画意,解密邵雍先生的一首《清夜吟》,顺便通俗地告诉你什么是天人合一。

为什么读一首诗要说成解密呢?因为一直以来,普遍认为《清夜吟》只是在描写一个清幽淡雅的意境,但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清夜吟》是邵先生对自然节气的一次观测记录,而且这是一次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观测。

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认知。

初读印象:静夜,明月当空,一片水波不兴,似有清风徐来,心生清幽意境。但“料得少认知”一句读来稍觉不适。

再读:更觉不适,终于这句“料得少认知”成功启动了我的探索兴趣。

三读:问从心起,这样的月夜很少见吗?如此寻常夜色邵先生竟发出“少认知”的感叹,是否过于自我陶醉呢?难道别家墨客胸中都缺少清幽之境?显然一个饱读诗书的理学大家,思维何等严谨,怎会如此孟浪。

四读:这般清意味是什么意味?竟让作者料定少认知。

五读:难道风月有约,月不到天心处,风就不会水面来吗?天心处有何机关?月到不到天心有何区别?

六读:清夜到底是什么夜?清字本意是清澈、清楚形容没有视觉上的障碍;夜就是黑夜,两者是一对以可见光为条件的矛盾,通常情形下是不能同时共存的。

全篇“清”字承上启下,是解密全诗的关键。清既是“月到天心处”与“风来水面时”的必然因果,也是“料得少认知”的原因。所以只有把清字弄明白,才能进一步解密“月到天心处”与不到天心处的区别;这个区别正是全诗深藏不露的诗眼,是其“清意味”所在。只有理解了这个“清意味”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景色是否真的意味深长,是否真的少认知,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最惬意的生活的古诗句(我的清晨日记.解密一首古诗.顺便告诉你什么是天人合一)(1)

一块不起眼的石,洗去泥沙,发现石头里面透出了一个形象,我给他取名探索者

清字的用法古今差异较大,可以说令人眼花缭乱,所以读古文不能死于字下,释义不能被拘束在具体字、词上。很多时候没必要非得寻出一个字来直译,根据语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即可。比如先生的《大寒吟》中有一句,“清日无光辉”可译为青天白日,太阳不见光芒;清字无可直译,理解为晴天、白天、白昼即可。

同样按照先生的文法习惯,如果《清夜吟》中的清字也如此理解,那么就可以把《清夜吟》解读为“昼夜吟”也可根据易学文化引申为“阴阳吟”,这也是说得通的。根据先生的学识背景可知,他精通易学善观天文、察地理、断阴阳。《大寒吟》就是先生用大寒节气的“寒“字做文章,对大寒日天气的观察描述。

分析到此很容易想到,如果把《清夜吟》解读为“昼夜吟”或“阴阳吟”,那么《清夜吟》就是用“清”字做文章,也是在描写一个自然节气,而且可以让人瞬间想到和昼夜、阴阳都有交集的节气是春分和秋分。在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把昼夜平分,在传统文化中也是在这一天阴、阳平分,这也是两分日的意味所在。如果推理正确,那么,月到天心处和风来水面时就是对昼夜交替和阴阳转化的描写。很明显这里用的是以实写虚的手法,并且同时表达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月到天心处写“因”写昼夜,风来水面时写“果”写阴阳。

其中比较好理解的是“风来水面时” 风来不来水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风不来水面时,则水共长天一色,直让人分不清天地阴阳。第二种是风来水面时,一下子让人从视觉上分开了水天一色,分开了天地,其中意味就是平分了阴阳。这是写虚的层面,也是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味所在。所以此处的风来水面时,并不一定真的需要面对真实景色描写,而是一种借喻。

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是“月到天心处”,寻常里,月到天心处与不到天心处没有本质区别,都无碍景致。相反、倒是觉得,不到天心的冲月斜照,更有清辉直泻的韵道。所以此处作者强调月到天心,其中定藏“机关”另有意味。

如果把“清”理解成白天、白昼,那么在白天能肉眼可见的“月到天心”,多数应该出现在黎明时刻,也只有在昼夜交替时“清”和“夜”才能同时共存,才能扣题,也符合两分日昼夜等长,阴阳平分的立意。所以我认为能令作者陶醉的“清意味”就是,他看到了月到天心处,黎明恰来临的天文景象,这一刻昼夜一般长,阴阳一线分,恰如“风来水面时”。能见证这样千载难逢的天象谁能不陶醉呢!

我想这应该是先生有计划有期待的,一次对自然规律的观测。也许先生想通过对两分日第一个黎明的天象观测,求证天体之间的精确位置关系。想到此我开始期待这样的月夜,于是我决定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求证——春分日观测“月到天心处”的第一个黎明。求证千年之后的今天,地球、月亮、太阳之间是否还保持精确的位置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保持不变,说明宇宙并没有膨胀,说明地球并没有像科学界推算的那样,每年都以1.5厘米的速度远离太阳,这也是这首诗的科学价值所在。

日月轮转,日复一日,不知不觉我已经把观测的事情忘在了脑后。一个凌晨,突然醒来,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默算了一下;应该是肝藏魂丑时醒来,现在应该是肺魄寅时了,今天这么早魂、魄都起来了,想干嘛?于是懒懒地瞄了一眼窗,似乎有月光隐隐透进窗帘,月亮的位置应该在中天吧?突然条件反射般,那句“月到天心处”一下子唤醒了我的思维;一个翻身我趴在床上,迅速拉开窗帘,顺手在老地方摸出眼镜,见一轮残月正挂中天。我小心地打量着清幽的天空,判断着月亮是否到了天心处。

突然眼前一亮,天空似乎一下子亮了许多,我这才反应过来,天亮了。天亮的速度之快,如光明一下子跳脱而出,让我怀疑刚刚是不是眨了一下眼睛,这让人不防备的天亮,恰如月到天心触动了黎明的机关。这一刻昼夜不再交集,阴阳完成分割,面对大自然的奥妙我不由地感叹,这般清意味,料得少认知!

看着满幕的蓝,不见一丝云彩,好个穹隆,如一片让人震撼的青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熟悉的诗句悠然浮现在眼前。平日里看瓷,只觉得那玉润,那浓淡相宜的青,不用触,便能感知它的细腻、韵动,也只知道赞叹古人的匠艺,此刻才恍然如灌顶;

天青

不仅仅是青瓷一片

那是先贤留住的一片时空。

语言带不走一片风景,写不尽美不胜收

也许只能留住一番意味共与鸣。

一首诗足见前人素养

一片瓷便窥格调之雅

只因有一个公正的平台,没有阴暗的排挤和敲诈

只论才华,不论出身,只论贡献,不论资格

不拘一格用人才。

只因话语权在民间

不用提心吊胆被禁言

每朵云彩都盛开出情怀。

漆、瓷、书、画、插花、品香、点茶

百姓日常如画!

我似乎看见了那片繁盛文明的时空。

我曾因这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而突发奇想

想把世宗柴荣、邵雍、宋徽宗都请到一起,写一本《徽宗的三生三世》。

不管这句诗的原创是谁

他们都各有所成

都痴迷易理

他们心中都有那抹青

天青不仅仅是青瓷一片

而是一代代人的梦想。

从文武清明到文弱昏聩

三个不同人生,演义人之所欲,物之所归

道尽人间至真若痴。

徽宗若健在

料想他一定会总结教训

把体育课改成习武课

让学生从小就继承有民族烙印的文化

自古中华武者都有一颗爱国、报国心,是文明的守护者

大夫是中医人的专称,是中华医学的守护者

在这个传统文化青黄不接的年代

应该给文化传承者尊严和荣耀,不该让他们靠拍短视频自生自灭

应该给传承者一席之地,给他们走进校园的机会。

历经锤炼的传承

是一代一代沉淀出来的文化精华

能教学生有脊梁

能建立正确价值观

能启动《心之力》

把校园欺凌变成见义勇为、除恶扬善的思想

从根本上铲除黑恶滋生的土壤

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这是医道,也是国之道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心之归所,是立国根基。

文明是需要守护的

一个随军牧师说“圆明园是一千零一夜里才有的场景,是幻境”

作家雨果说“圆明园是无法用人类语言描述的仙境”

几千年文明结晶,一把火化为了灰烬。

每12秒就有一个人失去生命,这是三七年的南京。

历史为证

野蛮和邪恶是文明的灾难

所以没必要等待野蛮进化出人类风骨

一个“打”字最得力

滚滚车轮,辗轧不爽,行天之道

面对野蛮和邪恶

战斗民族这个称号,是一句最大的褒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规律。

突然脖子一阵酸痛,所有思绪如一念闪过,我把高举的脸缓缓贴在白丝被上,然后快速起身冲进客厅,点开摔破屏的华为平板,显示2022年3月21日,这是春分的第一个黎明。越千年,也许我是第二个见证“月到天心处”的人吧!我不由得感叹,这般清意味真的少认知!

这是一次仓促的观测,没有借助任何工具,但并不觉遗憾,因为这是一次发乎自然的体验。不需任何计划和准备,也许这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一次对自然规律的观测,得益于先生的启示。这次观测的意义是,证明了千年后的今天,月到天心处黎明恰来临,这种天文现象仍然能精准出现,说明至少在有史以来,地球、太阳、月亮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稳定不变的,春分昼夜平分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可以证伪,科学界所谓的宇宙膨胀论,和地球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远离太阳这个结论。

我认为宇宙天体之间虽然看似非常遥远,但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可以说是差之毫厘造成的结果将失之千里。也就是说如果天体之间发生位移,即便是很小的距离变化,在天体之间产生的作用将被成倍放大,因为宇宙中的天体不存在独立个体概念,一个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或速率的改变,表面上看似一个或两个天体之间的事情,其真实情况并不这么简单。

比如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按每年远离1.5厘米计算,一千年就要发生15米位移,四千年就要发生60米位移。这个长度和太阳、地球之间的距离比起来看似微乎其微,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我认为两者即便发生一米的位移,也会在地球的昼夜时差上显现出来。用华夏最传统的立竿见影圭表法来解释这个问题,是可以分毫必现的。在规律范围内,日照面积和日、地距离成正比关系,所以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决定了昼夜时差长短,如果地球真的远离了太阳,日、地距离增大日照面积就会增大,就不会再出现春分昼夜平分的规律,就再也画不出阴阳和谐的太极图,这也是太极图的科学来历,和科学价值所在,可以说太极图是人类最古老的自然规律的象征。自然规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公式和方程式的科学,距离真相还相差甚远,甚至现在已经开始南辕北辙。

太极图是人类最原始、最毋庸置疑的科学发现。太极图之圭表法,是最简单、最准确、最直观推演地球和太阳距离变化的方法。太极图的科学性,可以证明以太极图为核心内容的《易经》的科学基础。一直以来《易经》都被归类到非科学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哲学范畴。众多科学和哲学界大咖众口一词,说“想寻找科学和哲学的源头就必须去希腊,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科学、没总结出一条自然规律、《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之类的抱怨,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性不公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能靠想象来肆意评论的,权威效应往往会左右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

一首诗足见前人素养,用诗歌的形式记录自然规律,这种悠然而发的情趣日常,足见先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已经融入生活,融进自然而然。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科学元素早已浸润到“医食著行”每一个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方方面面。从医学到日常饮食、文化著作、衣着内涵、居住规划、行为原则,无一不形成科学元素化思维。

自然规律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如同被设计好的程序,精准、守时、守信;据说这就是华夏先人最初从自然规律中感悟到的契约精神,就像“风月有约”只要你守时而来,规律就会如约而至。天人合一就是规律和人的如约而至,当认识了规律,当懂得了顺应规律,大自然永远都会和人类如约而至、童叟无欺,这就是天人合一。当懂得了顺应自然,就能施无为而治,驭大音希声之妙。

最后我也想写一首《昼夜吟》来对解先生的《清夜吟》

昼夜吟(只解义不论平仄)

月到天心天正明,此时阴阳一般沉。

一片青天跳脱尘,两瓣光阴昼夜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邵先生不直接用“春分吟”为题呢?我认为我观测的只是春分的黎明,总有一天同样的黎明也会在秋分日出现,也许这就是先生没直接用春分或秋分为题的原因,所以我也没点题春分,而是用《昼夜吟》;也许这是先生的又一层意味吧。

这是我的清晨日记,本想节选出一部分纯文学发表,但最后还是决定原生态搬出来,展示屏幕后面的百姓日常。

作者:五子(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