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

紫云自治县宗地乡地处麻山腹地,地广而物不博、山大而矿不丰、山高而少水流。历史上的宗地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一度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宗地人民始终秉承“不怨人穷、不信命苦、不怕困难、不甘落后、不断进取”的湾塘精神,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民生工程,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一道道难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多彩的文化生活,麻山脊梁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涌现。而今的宗地,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处处是美丽乡村……

“脊梁”上的小别墅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1)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2)

近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从紫云县城驱车来到具有“麻山脊梁”之称的宗地乡,沿着乡村硬化路前往该乡的打郎村。一路上透过车窗望去,险峻的山头一个挨着一个,在山与山相连的“脊梁”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小白点”,走近了才发现,这些掩映在绿色植被中的“小白点”原来是一栋栋的小楼房。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3)

新种植的核桃地块

沿打郎村往宗地乡政府方向行驶约8公里路程就到了湾塘村,从村委会驻地沿岩山行驶10多分钟,翻过两个垭口,在垭口向前看去有一个大山坳,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大山坳全都是坡改梯。

“这片坡改梯,就是宗地湾塘精神的杰出代表,当年坡改梯的时候,村民们就靠饮这股甘泉解渴。”指着蓄水池上方流淌着的一股甘泉,老村支书韦小红将湾塘坡改梯的故事娓娓道来。1991年11月,时任湾塘村支书的杨金华到紫云开会,开会途中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坡改梯工程的报道,杨金华很感兴趣。开完会回到宗地乡后,杨金华向乡政府提出了想在湾塘搞坡改梯的想法。得到乡政府的同意后,次月21日,湾塘坡改梯正式动工了。针对麻山多山少土的地理环境,坡改梯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诸多优点,变“三跑”(跑水、跑土、跑肥)为“三保”(保土、保水、保肥),燃起了村民们的坡改梯激情,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120亩的坡改梯工程,为了修建通村公路,村民们还将坡改梯的误工补助金用来购买炸药,凿岩修路。

在两年的时间里,湾塘村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改造了300多亩坡改梯,还打通了通村毛公路。这事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并有了“远学大关,近学湾塘”的提法,湾塘精神由此而来。直到今天,湾塘精神在宗地麻山一带仍在延续,村民们不惧困难,敢于实践,在多山少土的麻山大地上搞起了以山地高效农业园和规模化养殖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产业热潮。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不断延续湾塘精神所体现的意志。”韦小红说,“才把原来人烟稀少的旧湾塘变成了现如今美丽如画的新湾塘。”

“脊梁”上的集雨工程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4)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5)

集中供水点解决村民吃水难

在打郎村小大豪村民组记者看到,该村村民自建的楼房顶上都蓄满了水,并从房顶上安装一根塑料管与地面的一个水窖相连接。“这就是宗地乡特有的集雨工程。”宗地乡党委副书记段安雄说,在宗地麻山一带没有河流,没有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下雨时的望天水。为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乡政府实施了集雨工程,每家每户都修建一个水窖,在下雨的时候,把雨水汇集到水窖里。

“回想起过去到处找水喝的年代,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杨光明说,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大年夜,因家里一点水都没有,他天没亮就起床,担着木桶到20公里外的大山脚去挑水,到了取水点后排队等了1个多小时,才等到一挑水,在挑水回家的路上,还不慎踩在石子上摔倒了,受了点皮外伤不说,水桶还摔坏了,最后还是去邻居家借了一盆水煮的年夜饭。自从政府实施集雨工程以来,村民的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了。

曾经找水喝的日子

“脊梁”上的种植养殖业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6)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7)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8)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9)

在宗地乡贵州紫薇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记者在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穿上消毒服装进入养殖场。养殖场内卫生环境良好,保洁员正在打扫猪栏,饲养员正在添加饲料。

据贵州紫薇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新武介绍,宗地六花猪肉质好,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潜力,他们于2011年一次性投入2000万元,进行了该养殖场的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养殖场每年可出栏6万头生猪,预计二期工程(包含深加工,公司 农户 基地等扩大规模养殖)完成后,每年可出栏14万头生猪。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宗地乡在发展种、养殖业上迈出了一大步。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宗地乡作为全省“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试点乡镇以来,宗地乡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机遇最好、发展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促下,该乡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0000亩,烤烟种植面积3000亩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例,重点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全力打造核桃种植产业,提升以宗地花猪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2014年年底,全乡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存栏宗地花猪1.01万头。为实施专业化、产业化农业奠定了基础。

宗地大蒜

宗地六花猪

“脊梁”上的好风光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10)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11)

紫云县扶贫工作(庆祝紫云自治县成立50周年系列报道)(12)

宗地小城镇

记者在宗地乡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上游走一圈发现,集市上有两个规范的农贸市场,街道环境卫生较好,与记者几年前来到宗地时的面貌完全不一样,街道变宽了,居住人口明显增多,已经是一个美丽小城镇了。

据了解,该乡自成立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以来,采取村民参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民主评议的方式,完成各村精准扶贫人口分解,共确定出全乡贫困户3564户、14570人。全乡充分利用各级各界帮扶项目,不断进取,打响了扶贫攻坚的战斗。据统计,仅2014年宗地乡就完成了减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1420人。根据扶贫统计监测数据显示,该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03元,增速达21%。

目前,宗地乡全面推进集团帮扶项目,累计完成核桃种植16200亩。实施山脚村下寨组至打猜组通组道路890米,使用项目资金10万元。实施平寨村黄花寨库区水上网箱养殖项目720平方米,使用项目资金7万元。完成以工代赈项目湾塘村通组道路建设2.5公里,项目资金50万元。2014年该乡完成工业产值810万元,工业增加值210万元,工业投资1560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

而今,宗地乡正紧紧抓住扶贫开发的有利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未来的宗地,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宗地休闲广场

宗地农贸市场

来源:安顺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