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表格(明清时期对于三公)

在古代的官职设置中,讲究虚实结合,既有实际品级的职事官,也有虚衔的荣誉称号。在高级官僚中,最常见的虚衔就是“三公”、“三孤”,一般加予尚书、大学士等一品大员。

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表格(明清时期对于三公)(1)

公孤官,即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以及在太子东宫的公孤。这一类官职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似乎属于皇帝、太子老师一类的范畴。但到了后来,公孤的形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并成为了文官常用的加衔。

给太子设置老师最早起源于周代,当时的官职就是保、傅。此后陆续有此设置,比如商鞅变法时,就曾因“太子犯法”而“刑其师公子虔”。西汉时期设太傅与太子少傅,张良、孙叔通都曾担任过这类职务。

从整个西汉时期来看,保、师之类的官职还不是虚衔,而是实职。到了西晋时期,又衍生出了太子六傅,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此后,就有了“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的官方称呼。

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表格(明清时期对于三公)(2)

从西周到北魏时期,师、傅、保一类的官都是学官,其主要职责是教导君王或太子读书,且地位也较为显赫。但到了隋唐以后,这类学官逐渐演变为虚衔,按照高低次序依次为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共十二级。

因为师、傅、保名义上是以帝王、太子的师傅名义出现的,所以成为了一种高级的荣誉性称号,一般授予朝廷的元老重臣、高级官员。在很多朝代,甚至成了固定的加衔。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我们知道,清代在康熙帝以后有不明立太子的家法,但这十二级官衔依然成为大臣们的加衔,其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被授予之人荣耀万分,尊称为“宫保”。

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表格(明清时期对于三公)(3)

明清的官制制度十分成熟,在授予大臣公孤衔的同时,也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授予。公孤是最高的荣誉性加衔,所以高级官员在第一次授衔时,往往由最低的一级,即太子少保开始。即便是正一品的大学士,也必须是从太子少保开始。

但屡屡加封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但也要按照次序予以加封。有些人深受皇恩,可以从第一级开始,逐级加封,最后至太师、太傅者,像道光时期的重臣阮元、潘世恩就属此例。

其二,公孤的授予没有具体的规则可言。公孤由于是虚衔,所以朝中的一二品大员都有资格享受,一切都看皇帝的意愿。比如太子太保一职,可以有很多人同时担任,有时公孤的虚衔也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授予,比如明代规定,凡官至尚书六年者,可得东宫三少衔,九年可得东宫三师衔。

其三,一人身兼多种公孤衔也是常态。由于公孤是虚衔,没有实际的职掌,且一般没有俸禄,所以只要皇帝高兴,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叠加加衔。因此,在很多史料中都能见到某一官员既是太傅又是太子太保。

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表格(明清时期对于三公)(4)

以明代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例,他起初先封太子少保兼太保,加太子太傅,加少傅,加太子太师,加少师,加太傅,进太师,一共得了八个公孤虚衔。再如清初时期的洪承畴,他降清之前,是太子太保,归降清廷后,仍得以保持这一虚衔。此后又加太子太傅、太保兼太子太师,再加太傅。

其四,死后追加公孤衔十分常见。明清时期,官员如果生前功绩显赫,按例都有加衔,一般的中级官员死后,往往是晋升一级或数级,比如知府加布政使衔,巡抚加总督衔,总督加尚书衔等等。

但作为朝中的高级官员,则以加公孤衔居多,如大学士加太师衔。如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遏必隆,其爵位为一等公,死后加太师衔。再如晚清时期几个重要的汉族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死后追封太傅。

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表格(明清时期对于三公)(5)

明清官场上向来比较虚伪,十分讲究这种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虚衔。大学士、各部尚书,若是没有这类公孤虚衔,就显得面子上过不去,似乎矮了别人一截。当然,要说公孤虚衔没有用处也全不是,毕竟生前可以制成匾额悬于大堂之上,死后刻在墓碑之上,似有光宗耀祖之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