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熙凤刘姥姥如何报恩(红楼梦刘姥姥的本事)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红楼梦》人物大几百人,人生赢家实在可怜的少。这全怪曹雪芹一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的目的是全都输。但《红楼梦》是现实主义作品,里面还是有几个人生赢家的,最典型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刘姥姥,却能争取到皇亲贵胄贾府的帮助,能取得万人不入法眼的王熙凤的青睐,是非常值得普通人学习和借鉴的,也是每个人都能学的。

红楼梦王熙凤刘姥姥如何报恩(红楼梦刘姥姥的本事)(1)

贵人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助力,贵人也常有,能出现在你生命中却是需要条件的。

首先第一条:你要得到贵人的认可。

能成为他人贵人的人,需具备至少一个条件:比如像王熙凤般有钱,她随手发一下善心,就能救刘姥姥一家的命。再比如贾政受祖宗福荫,自己也有一定的权势,他随随便便就能让贾雨村当上应天府一把手。再比如像秦可卿那般智慧高超,临死给王熙凤交代如何让家族永继之策,可惜王熙凤醒来忘干净了,要是照秦可卿的办法执行,那《红楼梦》的剧本怕是要改写了。

有钱、有权、有高超智慧,是成为他人贵人的三个必要条件或之一。前两个一眼能看明白,智慧这个东西就不同了,大部分人看不懂,利用不上,甚至人家有心帮你你也听不懂,付之东流了,就像秦可卿和王熙凤。

贵人帮不帮人,并不取决于贵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帮者自己的素质,你首先要获得贵人的认可,因为一般贵人都高于你,你身上要有闪光点打动他,才有可能。

红楼梦王熙凤刘姥姥如何报恩(红楼梦刘姥姥的本事)(2)

刘姥姥第一次见王熙凤并没有什么闪光点,不过是死乞白赖地去讨饭,所以旧相识王夫人根本不见她,王熙凤拿她当叫花子打发。刘姥姥后来的知恩图报和见机行事让她身上的闪光点得到了展现,由此讨得王熙凤和贾母的欢心,才有了更进一步,再往后,刘姥姥给予了贾府女眷们久违的开怀,就像是一个高明的相声演员,逗得观众畅意大笑,这东西对于权贵实为稀缺,那么这就是你的价值了,有价值可交换,贵人就自动出现了,刘姥姥一家从此告别饥冻威胁,晋升有产者的中产阶级。由此也就说到了第二条:

第二条:就是你身上要有价值,这个价值是贵人所需要的。

刘姥姥身上的幽默和知进退当然是价值,她还有更打动人的价值,当荣国府早已习惯了上流社会繁华下的冷漠,热闹下的虚伪时,刘姥姥的朴素价值观和人与人关系的温度挽救了贾府的精神垮塌,她对于王熙凤独女的搭救同样让这部书有了希望和力量。这些都是身在名利场挣扎的所谓上流稀缺的,也是人类社会最珍贵和干净的关系。

王熙凤的随意施舍和荣国府的小恩,最终也还是回馈给了他们自己,而且是巨大的回报,这不仅仅令人唏嘘,其实没有人去奢望这样的结果,也想不到。但是,一个人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它能填补很多人内心的空洞,这样的人,一生都是会不断遇到贵人的。也可以总结为两个词:温暖和信任。

贾雨村也一样,甄士隐能成为他的贵人,是因着他一番“义利”一说打动了这个读书乡绅。林如海和贾政帮他,是贾雨村所展现出来的抱负和个人价值,这个价值显然也是或隐或现可以放大的。林如海、贾政的价值也就通过贾雨村放大了。

红楼梦王熙凤刘姥姥如何报恩(红楼梦刘姥姥的本事)(3)

第三条:你的价值要有延续性,你要不忘初心。

刘姥姥不用说了,她自然是不忘初心的,她与贾府的往来中,有含耻忍辱的部分,有被人戏弄的部分,这是巨大阶层差异的必然,刘姥姥不记这些,她只记得凤姐和贾府对她的好,她只记得没有凤姐和贾府,她一家早饿死冻死了,她涌泉相报也报不了他们的恩情,刘姥姥救巧姐,其实也超出了她的经济能力,她应该是倾其所有,才勉强能完成的壮举。

回到现实中,我们必须说,这样的事并不容易做到。刘姥姥之所以能是《红楼梦》人物里光辉存在,就是因为她做的那些看似平常事,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啊。

小说里就有对比,读万卷书、见多识广的贾雨村就做不到,若没有甄士隐,贾雨村根本没钱进京,他受了甄家大恩,在判断葫芦案时,明明知道了被薛蟠抢走的就是恩人家的英莲,他根本就没想过去救出英莲,反而将知道底细的门子远远地充军发配了,他发达了,甄家对他没用了,他才不想去报什么狗屁答。

林家、贾家、王家对他恩情深重,他却精致利己,关键时刻投入政治对立面阵营,成为打到四大家族的打手。他不光忘了初心,更早就迷失自我,所以他的结局也毫无悬念,就是步贾府后尘,沦为阶下囚。

贾雨村们并不稀罕,他们的字典里只有利用,他对甄家是,对林家、贾家、王家也是一样,以后对别人也不会变。贾雨村们不懂一个道理,能提携你的人,有时候也能捏死你,夜路走多了,碰上鬼是早晚的事,尤其是,能提携你的人,往往都是比你厉害的人,这些人,是傻子吗?能一直被你利用吗?

红楼梦王熙凤刘姥姥如何报恩(红楼梦刘姥姥的本事)(4)

刘姥姥和贾雨村都是小说开场就出现的人物,都是一开始一文不名的小人物,都是聪明绝顶善于创造机遇并抓住机遇的小人物,都是和贾府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都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却又是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感动读者始终,一个让读者咬牙切齿。这也是曹雪芹写出的一组对照,摆在读者面前,展示人性之优劣,彰显人格之大小,告诉读者示人、识人、阅人、品人、评人和做人的多个维度视角的道理。

细细看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方法、技巧其实不值得一提,品行才是第一位的,真诚和行动才真的打动人,关键时刻人性的善良和温暖才是永恒的。贵人是能识别的,或者早晚识别,其实人人都能学会,区别在于你有什么样的初心,能不能守住初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