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死亡并非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每个生命在走到终点前必经的一段过程。在法医学教材中,死亡被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死亡表现为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自然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等运动停止。一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都将呼吸与心跳停止作为判读死亡的标准。

怎么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1)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仍有机会通过药物、机器或器官移植技术维持生命。现代医学对人体死亡过程的深入研究表明:当人的心跳停止时,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并没有立刻死亡,只要大脑功能性保持完整,生命活动就有可能再次恢复。而脑死亡是指脑干或脑干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使机体不能再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因此,目前医学界将脑死亡作为人类个体死亡的判断标准。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当死亡来临时,心跳停止跳动,血液慢慢凝固,脑细胞开始死亡,身体也渐渐变得僵硬。除了身体发生的变化,临近死亡时的心理变化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人悲观恐惧,害怕失去生命与美好的生活;有的人极力逃避,拒绝讨论与死亡有关的一切话题(大多数肿瘤患者属于此类);也有的人相对理智,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做到客观对待,并安排好家庭、工作及身后之事。除了患者,直接面对晚期及临终患者的医护人员也会存在着焦虑、失落和恐惧心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该怎样面对?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怎么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2)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生命进程中的衰老和死亡过程也逐渐变成医学的干预科目,如何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更高的质量,亦属于医疗从业者“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之一。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常常存在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两种情况。一方面,有些病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承受额外的痛苦:而另一方面,有些病人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缓解。

病人的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可短至24小时)。在这一阶段,病人应该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治疗,医生的工作也逐渐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以“减轻痛苦”为目的的临终关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的道德定义是:既不加速也不推迟死亡的到来。临终关怀能通过舒适护理、心理支持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同时也让患者有尊严、没有遗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临终关怀的具体定义受地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

怎么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3)

受传统孝道文化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教育比较缺乏,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短缺,是阻碍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的社会需求日趋强烈,临终关怀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但能提供临终关怀治疗服务的医院仅有约0.7%,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归途,临终关怀是社会的进步,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安慰。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临终关怀人才的培养,并积极开展多种临终关怀模式,如家庭一社区模式、宁养院模式、“医养 PPP*模式、“互联网 临终关怀”模式等,致力于为病人在生命末期提供更加贴心的守护。人对死亡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从恐惧死亡,到接受死亡,再到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一过程便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

文章摘选自《科学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