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

1927年4月,午饭后,久不回家的张人亚突然推开了宁波老家的大门,怀里抱着一个大包裹。

父亲张爵谦看到儿子还没来得及高兴,张人亚就把怀中的包裹扔给了他。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1)

《理想照耀中国》中张爵谦老人剧照

爹,这些东西你一定要保护好,谁也不能给!它和我的命一样重要!

话刚说完,张人亚神色匆忙地抬腿就要走,父亲一把拉住他,“儿子,你是不是在干革命?”看到儿子神色郑重地点了点头,张爵谦沉默片刻,“好...好,我一定把它保护好!

“这个谁也不能交,要交也只能交给共产党,你一定要确定好是共产党,如果他们问你是谁交给你的,你就说张人亚,那是我在组织里的名字!”

交代完这些,张人亚就匆忙地离开了。

儿子走后,张爵谦打开这沉甸甸的包裹,发现是一些书籍和文件。他在自己房间里来回踱步,正愁如何保护好儿子的东西,小儿媳敲门叫去吃晚饭,突然一个想法蹦进张爵谦的脑海,何不对外宣称二儿子闹革命牺牲了,给他立个衣冠冢,把这些东西埋于地下!

为掩人耳目,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最近上海闹革命,死了那么多人,人亚恐怕已经不在了。

不久,张爵谦在附近的长山岗上为儿子张人亚挖了一个坟,放了个空棺材,然后用油纸把那些书籍和文件包了一层又一层后放进棺材,埋入墓内。

为了使大家相信,张爵谦又立了块墓碑,墓碑上刻了“泉张公墓”。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2)

张爵谦为保护书籍和文件而立的衣冠冢

这些书籍就静静地藏在墓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举行,举国上下为之沸腾,张爵谦老人高兴得一天都没有睡觉,因为革命胜利了,他的儿子张人亚终于可以回家了。

他等啊盼啊,天天在家门口驻足远望,希望儿子哪天出现在眼前,遗憾的是几个月下来,始终没有见到人影。

1950年,张爵谦来到上海的《解放日报》报社,要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寻找他的儿子张人亚,看到刊登出的寻人启事,老人付了钱,拿着那份报纸颤巍巍地走了。

还是杳无音信!80岁的张爵谦再也撑不住,病倒了。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3)

张爵谦病倒后,弟弟张静茂刊登的寻人启事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张爵谦让自己的三儿子张静茂把社区的党组织找过来,在一帮人的见证下,老人让张静茂打开了他为张人亚设立的衣冠冢,从棺材中取出了他儿子视若生命的书籍和文件。

老人拿起其中一本书,颤巍巍地交到社区党组织的领头人手里,“我儿子张人亚让我交给你们,东西都在这,一件都没少

那人接过书本一看,被震惊住了,这竟然是中共二大党章!

快,快上报中央!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县,人亚是他加入革命组织后自己另起的名字。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4)

张人亚同志1927年的留影

父亲张爵谦靠种田和兼职厨师来维持家里的开销,生活多少有点拮据,虽然辛苦,但他秉持耕读传家的思想,想方设法让子女上学读书。

小时候的张人亚在其堂兄张范和先生开设的霞浦学堂就读,成绩优异,写的文章经常被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张范和不忍人才被埋没,就劝说张爵谦让张人亚去镇海县立中学深造。张爵谦咬咬牙,东拼西凑把学费凑齐送张人亚上了这所中学,同时也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到了他身上。

1914年,16岁的张人亚初中毕业后,为分担家里的负担,经亲友介绍,去了上海法租界的一家银楼当学徒,学习制作金银饰品。

几年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张人亚和顾玉娥结了婚。

不幸的是,结婚后没几年,妻子顾玉娥身染重病,医治无效去世,两人也没有生育一儿半女。从此,张人亚孤身一人在上海,很少回宁波老家,怕父母逼迫自己续弦。

1921年,24岁的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时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当年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当时仅有的几名工人党员之一。至此,革命工作成了他的主业,银楼的伙计这一身份成了他最好的伪装。

最初,张人亚的任务是利用他在金银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主持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的工作,进而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那时上海有大小银楼34家,从业工人2000余人。金银业工人被雇主狠劲压榨,待遇很差,生活十分困苦。

为改变工人的劳苦处境,在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分部的帮助下,1922年9月16日,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张人亚出任俱乐部首任主任。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5)

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时参会人员合影

扫除一切使我们不幸的事件,提高将来的生活。”在俱乐部成立大会上,张人亚站在主席台上,激昂陈词,号召工友们团结起来一起反抗压迫。

俱乐部成立后,积极联络同业工友,经过20天的认真准备,于当年10月6日发动了上海市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罢工当天,以张人亚等人为代表,向资本家组织的银楼公所提出了增加薪资、减少学徒年限等五项改良待遇的正当要求,被资本家蛮横拒绝,不仅如此,还开除了包括张人亚在内的三位俱乐部成员来。于是工人们发布罢工宣言,进行全行业罢工。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6)

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资本家对工人们采取了恐吓诱骗甚至武装镇压的破坏措施,甚至动用了租界巡捕房下令要通缉张人亚。

但是工人们坚持到底,没有妥协。

最终,资本家为了利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进行了妥协让步。

11月2日,张人亚等6位工人代表与资本家代表签订了协议,协议同意罢工期间工人们的工资照发,工人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此次持续28天的工人罢工,给予中外反动势力以强烈的震撼,让全国工人群众看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更为今后的工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然,这次罢工也让张人亚丢了工作。

不久,党组织安排张人亚去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作,继续从事工人运动。

1924年3月,张人亚奉命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学习深造。

第二年,“五卅运动”爆发,由于缺乏武装力量,运动开始没多久,就变成了“五卅惨案”,革命形势十分严峻,组织上想到了当时正在苏联学习的张人亚。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7)

五卅惨案

一方面当时共产党初成立,干部队伍缺乏,另一方面张人亚是从上海出来的工人党员,比较熟悉上海的情况,有充分的斗争经验。于是,张人亚就从莫斯科回到了上海,组织上海的工人运动。

回国后的张人亚,立刻着手成立了中共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并且担任部委书记。干事会的成立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运动结束后,张人亚又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习。

1927年,为配合北伐军光复上海,张人亚再次回国担任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负责筹办《平民日报》。

1927年2月,在张人亚的运作下,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创刊,并成立了发行所,张人亚任负责人。

《平民日报》载有上海及国内外的新闻时评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已经小有名气。它为上海工人大罢工、武装起义,响应北伐军,成立市民政府,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党组织要求我党人士全部转入地下隐藏身份。

但当时张人亚作为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手里面存有很多文件,比如《中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二大的决议案等,这些都是我党的机密文件,意义重大,必须妥善保存。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8)

张人亚保存的党章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9)

张人亚保存的决议案

这些文件存到哪里才能安全呢?思前想后,张人亚决定冒险回到老家宁波,让父亲代为保存。

于是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张爵谦替儿子保存的这些书籍和文件共46件,其中被列为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件,未评定的珍贵藏书2件,一般文物17件。它们分别被送往了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和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中珍藏。

儿子的临别嘱托,张爵谦做到了。但是儿子到底去了哪里,到现在找寻无果,即使党组织也在用各种办法帮助寻找,也是如泥牛入海!

1956年,弥留之际的张爵谦把三儿子张静茂叫到床边,嘱咐他无论如何要继续寻找张人亚,直到找到为止!

张静茂含泪点头答应。此后,寻找张人亚成了张家人必须完成的“任务”。

冥冥之中自有注定。2005年,张家后人偶然间发现,一篇刊登在1933年瑞金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的悼词,解开了张人亚下落的谜团。

浙江大坟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浙江霞浦有座衣冠冢)(10)

《红色中华》报上的悼词

原来一直战斗在革命一线的张人亚,已于1932年12月23日,从瑞金去闽西长汀检查工作的途中,因病医治不及去世,年仅34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