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廉颇最终结果(世人都知廉颇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故事,战绩显赫的廉颇,听闻平穷出生的蔺相如却位居自己之上,然后就不满就说要羞辱蔺相如后面蔺相如为了当时赵国的大局便处处退让,之后廉颇也了解到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于是便主动的赤身背着荆条前去请罪,最后两人冰释前嫌成为了朋友,相信也是有很多人从“负荆请罪”才知道廉颇和蔺相如。

蔺相如廉颇最终结果(世人都知廉颇负荆请罪)(1)

上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廉颇,他与白起、王翦、李牧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廉颇以抗秦、破燕等战绩赫赫。

而另一位主人公蔺相如,他以一介文臣拥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故事流传千年。

此二人在负荆请罪后,成为了“刎颈之交”世人为他们做了一首词“将相和”也流传至今,这一首词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尽释前嫌,皆大欢喜,却不知他二人真正历史结局。让人一言难尽。

在负荆请罪事后他们获得了当时在位的赵惠文王的信任。然后在战乱的战国时期廉颇守护了赵国20几年的安宁,直到“长平之战”的爆发。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长平之战这一战赵国死了四十万人就有人疑惑了当时廉颇和蔺相如都在为何赵国会大败。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赵王(赵新王)在位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代臣,便起了想架空重臣立新臣,而秦王也看出来了新王的心思便用了反间计,然后让人用谣言说自己不怕廉颇只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而新王(赵孝)顺势而为让赵括取代了廉颇,其用意可想而知。而当时蔺相如病重得知消息后坚持上书不要临时换将。而史书记载:“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意思就是,赵王只看赵括的名气,但他就像是把琴柱用胶粘上了去调音弹琴,他只知道死读自己父亲的书,却不能灵活运用。

蔺相如呕心沥血地劝说赵王,结果不听最后导致长平一战赵国大败蔺相如最后看着自己殚精竭虑护卫了几十年的国家面临亡国,最后病死

廉颇还好比蔺相如晚死十几年只是这期间廉颇过得并不好在老年时期赵惠才发现廉颇还可以用便再次把权给廉颇,最后廉颇也没侮辱自己的名声率领赵国剩下不多的残兵败将,不仅打退了燕国的进攻,而且反攻到了燕国的首都,燕国不得已割让五座城池请和也因为此功劳被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出将入相,达到人臣巅峰。不过也没过多久,赵王死后赵悼襄王跟他老爹一个样猜忌前臣导致廉颇再次不被重用,然后这次廉颇却没有以前的好脾气了便把乐乘给打跑了但是廉颇也不想造反,便到魏国去养老了,廉颇走后赵国屡次被秦国攻打这时赵悼襄王才想起还有一个老将廉颇便派人前去询问,廉颇当时直接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过却没想到信使被收买了便说廉颇已经老了没什么能力了就这样赵悼襄王不在用廉颇了后来廉颇就没等到赵王的传信最后被楚国接走在楚国没怎么立功心里还是念叨赵国就这样忧郁寡欢的死去。廉颇死后21年赵国被秦国灭国。

廉颇、蔺相如,可以说是在中华历史上不多的,说起一人,就马上让人想起另外一人的双子星般的存在,他们的智慧、胆略、人格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后人敬仰。

他们两人为赵国的生存做出杰出的贡献但他们的结局可以说都是带着深深的遗憾逝去。后世人回望这一段历史,也为他们留下一声叹息。

蔺相如廉颇最终结果(世人都知廉颇负荆请罪)(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