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2)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 (一)内因和外因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3)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

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普通人必须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并且经过归因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满足“理解环境和控制环境”的需要。

因此,普通人和心理学家一样,都试图解释行为并且从中发现因果关系,只是普通人的归因并没有什么科学方法,他们更多地依靠理解和内省。

普通人的这种归因活动被海德称为朴素心理学,与之相应,海德也被称为朴素的心理学家。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

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4)

  • (二)维纳的三个维度

1972年,维纳(B.Weiner)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维纳基本同意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他还提出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

1979年,他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维度,即控制点。

他认为,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

而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

在这六个因素中,最重要是前四个因素,结合下图更加直观清晰。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5)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6)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目标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7)

其中,心理学家格洛佛(Glover)在其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控制点指的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8)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9)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

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0)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1)

四、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 (一)协变性原则。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

按照协变性的原则,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的联系。

凯利指出,归因时,应根据所把握信息的三种特性即区别性、一致性和一贯性的高低,对行为进行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或情境这三方面的归因。

当行为反应的区别性、与他人的一致性和行动者本人的一贯性均高时,可对这种行为作客观刺激物即存在的归因;

如果只有一贯性高,就可对行为进行行动者本身的归因;

如果只有区别性高,则行为反应可能源于某一特殊的情境。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2)

  • (二)打折扣原则。

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在的话,应该打折扣”。

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例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当晚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嫌疑就很大;但是如果当晚楼里有三个人,那我们们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人时,就要谨慎判断了。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3)

  • (三)不变性原则

不变性原则是指:假如某特定原因总跟特定结果相联系,前者不存在时后者也不出现,就可把后者归因于前者

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

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4)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1)社会视角的影响
  • 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5)

  • 2)自我价值保护
  •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
  •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6)

  • 3)时间因素。
  •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影响归因的因素还有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7)

归因偏差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即合情理又和逻辑的,因此出现归因偏差。它包括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8)

动机性归因偏差(attribution deviance of motivation)归因者的某种动机因素造成了归因时对信息资料认知加工的偏差。

主要表现有两种:

(1)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原因,如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努力等;

(2)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在因素的作用,如坏运气、恶劣的环境、无法克服的障碍等。心理学家指出,能力或努力等的内在归因比外在归因(如工作难度小或机遇等)更能予人一种积极的感觉。

反之,将予人以消极的感觉。动机性归因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寻求积极感觉的需要。如人们对自己的失败可能完全归于外部原因,就是出于自尊心、自我防御动机导致的归因偏差。

消除的方法就是要观察者尽量以获取的信息资料为依据,采取“公正”和“中立”的立场。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人相比,谁更容易取得成功(内归因外归因怎么样过好这人生)(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