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食物过敏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

经常食物过敏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1)

  近日,一顾客到某咖啡店购买一款圣诞特饮,喝下第一口后出现舌头发麻、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原因在于饮品中含有可致该顾客过敏的燕麦奶成分,而产品名称及宣传海报却并未标注。一时间,“重视食物过敏”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

  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过敏性疾病成为继心血管、肿瘤、糖尿病、呼吸病、精神心理疾病之后的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早在2000年末,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经常食物过敏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2)

  过敏会遗传,但不传染

  工作之余,25岁的李子莹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在了挑选食物和给自己做饭上。“我对很多食物过敏,所以得特别小心。”李子莹告诉记者,她从6岁开始出现食物过敏症状,轻则出疹子、恶心呕吐,严重时要到医院急诊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为引起警示,她总会随身携带一张“危险食品清单”。

  “简单来说,食物过敏是指某些人吃了某种特定食物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南昌市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医师邓朝辉指出,“过敏症状可以表现在皮肤,比如红肿、瘙痒;可以表现在消化道,比如恶心、腹痛、腹泻;也可以表现在呼吸道,比如哮喘、喉头水肿,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窒息和休克。”

  从小观察日常生活,李子莹发现有很多自己过敏的食物,母亲也同样不吃。“后来才知道过敏是有一定几率遗传的。”李子莹说。此外,有件事让她一直觉得挺委屈:“我皮肤经常过敏,同学、同事看到会下意识避免和我接触,但其实任何形式的过敏都不会传染的。”

  至于如何应对过敏性疾病,目前患者可采用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避免接触导致过敏的事物,即过敏原;二是使用脱敏疗法,即通过提升对过敏原的抵抗力逐渐摆脱过敏;三是在过敏症状发生后服用抗过敏药物,达到让症状减轻和消失的效果。

  “不管哪种方法,第一步都要先找出过敏原。”邓朝辉说。

  九成过敏患者

  由8类食物引起

  1999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认为世界范围内90%以上的临床过敏反应皆由8类高致敏性食物引起,这些食物包括: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

  李子莹曾到医院做过一次过敏原筛查。据了解,过敏原筛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进行体内过敏原检测,以及通过抽血进行体外过敏原检测。“当时检测范围包括了20多种过敏原,但人一天生活中接触的东西有上百种,一周吃到的食物就有数十种,过敏原筛查是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存在的过敏原的。”李子莹告诉记者。

  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对某种已接触或未接触的食物过敏,进而踏上“不断试错、总结教训”的荆棘路。比如在初次吃青椒两小时后,李子莹的皮肤开始起红疹,奇痒无比,之后她便长了教训,对所有含有青椒的食物敬而远之。

  “而且过敏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打过青霉素吗?”李子莹问记者。按照流程,医院在为患者注射青霉素前要先做皮试,以防药物过敏。“即使你说之前打过,不过敏,医院还是要先做皮试,因为很可能之前不过敏,这次过敏了,食物过敏也一样。”

  “我小时候对紫米过敏严重,但长大后慢慢能吃一些了,即便这样,我对曾经引起过敏的食物还是非常谨慎。”李子莹说。

经常食物过敏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3)

  严重过敏可致命,

  应避免反复接触

  “过敏症状有轻重之分,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邓朝辉对记者说。

  2019年4月,《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发了《<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推荐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过敏反应分为4个等级,临床表现从单纯的皮肤黏膜系统症状和胃肠系统症状,逐渐上升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重度血压下降,直至发生心跳紊乱或(和)呼吸骤停。

  对于网络热议的过敏急救药物肾上腺素,邓朝辉认为应该保证正确合理使用。“对于临床表现达到《意见》中二级及以上的过敏患者,肾上腺素是救治的首选药物,”邓朝辉介绍,“也就是说患者已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或者血压明显下降。”

  根据《意见》,在患者出现疑似严重过敏反应后,患者或身边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附近医院,如果需要紧急用药,应寻求医生指导。此外,在拨打电话直到医务工作者到来前,患者应尽快脱离过敏原,平卧;若出现呕吐,应保持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

  “通常情况下,人们初次接触某种食物,即便出现过敏也不会太严重,这时就应该加以重视;如果反复接触,过敏程度会逐渐加重;另外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可以帮助减轻过敏症状。”邓朝辉说。

  ■作者:冯雅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