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元及第状元(三元及第是何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正确的选贤举能措施之一,学而优则仕的风气早已深入人心,哪怕到了今天,考试依旧是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指标。

有意思的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头名都会被称为"元",比如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的头名叫做会元,至于殿试,不用我多说了吧,状元二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而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而言,连中三元无疑是最大的殊荣,人们对于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考生,也会给予无限的夸赞,"三元及第"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不过三元及第的难度可不小。

古代三元及第状元(三元及第是何含义)(1)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后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只有16位学子摘得此项桂冠。由此可见,达成三元及第的成就简直难如登天,那今天我们就和大伙聊一聊这难如登天的三元及第以及古代科举。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于隋唐,此后经各种改革调整,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形成较为正规的科举流程。当然,科举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子,许多名落孙山的学子在古代同样绽放出别样的光辉。

古代三元及第状元(三元及第是何含义)(2)

言归正传,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层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会举行一次,又称乡试大比,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各省的中考升学考试,因为考试时间在秋季,所以又有"秋闱"的说法。而想要参加乡试的学子,需要先通过童试,只有获得"童生"称号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秋闱大比,在乡试中拔得头筹的学子则被称为解元。

会试呢,一般都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开春,由礼部亲自主持,因此又被称为春闱,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皇帝高兴,又加赛一场,这种类型的也叫做恩科。而在会试上取得第一名的被称为会元。

古代三元及第状元(三元及第是何含义)(3)

到这基本可以宣告你可以当官了,至于殿试,那是皇帝为了选拔更高层次的人才的,通过殿试的学子被称为进士。当然进士也分三六九等,其中一甲只取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而三元及第正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斩获头名的学子所获得的殊荣,一般来说,哪个皇帝执政时期出现了三元及第的状元公,这位皇帝必然会被群臣百姓视为明君。

但是在漫长的科举制度历史中,究竟有多少人取得过"三元及第"这项殊荣呢?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可以得知,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一共只有16人获得过这样的殊荣,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我们没听过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断,三元及第的状元公们未必混得好。

古代三元及第状元(三元及第是何含义)(4)

其中唐朝有3位学子摘得三元及第的荣誉,宋朝有6位,也是古代学子获此殊荣最多的朝代,金元时期,各有一位。

对于名士多如狗,才子遍地走的明朝,却只有两位摘得桂冠,其中一位还被朝廷除名,简直魔幻,不过这并不妨碍明朝才子辈出的史实。解缙、唐寅、文徵明、王世贞、王阳明,这些跺一跺脚,传统文化都能抖三抖的大佬全都出生于明代。

古代三元及第状元(三元及第是何含义)(5)

除了"三元及第"的文状元,明朝还出现了两位"三元及第"的武状元,他们分别是明嘉靖年间的尹凤,万历年间的王名世,此二人在武举中连中三元,官拜参将一职,在保家卫国、抗击倭寇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清朝,只有2位三元及第的文状元。

聊完这些,相信大家知道在古代连中三元有多难了吧,不过相比较于今日的高考,古人的科举考试的人数还是少了点。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