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

1936年对哈尔滨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从眼前的火车站开始吧。不仅仅是东北地区,甚至在东亚,哈尔滨火车站都是一条座十分重要的铁路枢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旅客从这里出发,或是前往内地各座城市,又或是一路北上去往苏联。同样的,每天抵达这里的旅客自然也不在少数。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

哈尔滨火车站

出车站后一路向前,走不算太远的距离便能看到矗立在环岛中央位置的中央寺院。教堂与哈尔滨火车站的前身——秦家岗站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因为得到了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教堂以很高的规格进行建设。通过竞标最终决定选择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的方案,而教堂内部包括大钟在内的所有物品全部由莫斯科转运而来。自建成30多年过去了,虽然教堂的名字已经改为中央寺院,但教堂本身却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2)

时下哈尔滨中央寺院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3)

哈尔滨火车站到中央寺院的距离

沿着街道折返向西北方向前进,来到经纬街道后,向北望去便能看到不远处拜占庭风格样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屋顶。走到脚下后可以看到这座教堂处在民宅的包围中,看起来十分显眼。教堂在十几年前迎来了一次重建,而这次的重建花费了整整9年时间,才让世人看到了眼前壮观的模样。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4)

圣索菲亚大教堂

离开教堂向西便能拐入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上。其实早在30多年前哈尔滨建立之初时,大部分中国劳工都散居在此处,因此直到8年前,也就是1928年为止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都是中国大街。作为时下哈尔滨最为繁华的地段,中央大街两侧自然开设有各式各样的沿街店铺,盛夏时节,无数俄国人,中国人与日本人交织往来不断。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5)

1936年中央寺院及其附近地区

作为远东有名的国际化都市,东方巴黎的别称也从侧面印证了哈尔滨的时尚程度。尤其是中央大街附近,这里可以看到不同发色、不同眼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6)

昔日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上,有一妇女正坐在长凳上,老者一身打扮显得有些落魄。老者身边的几只犬也并非她的宠物,而是打算卖掉补贴家用。一旁几个年轻人围在长椅周边,有好奇观望的,自然也有围观起哄的。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7)

卖犬妇人

卖花者自然也是中央大街上常常见到的,因为时局的缘故,菊花受到了许多居住在此处的日本人的喜爱。她们身穿时下流行的日式长袍,正停留在筐前做着选择。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8)

卖花者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么幸运,从北方逃难至此居无定所的母亲带着几个瘦骨嶙峋的孩子,看起来已经流落到街头乞讨的地步。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9)

街头流浪

在中央大街继续探索,有一处两层的建筑吸引行人的目光。就如同万国洋行这个名字一样,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店铺。光是从招牌看去,就包含了有英文、俄文、中文等等不同的语言。在里面闲逛一番,想必是一件十分时尚的事情吧。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0)

万国洋行

登上屋顶,便能一览中央大街的全貌。两侧已经被不同的洋房占满,尽头一直延伸到了松花江畔。正值夏日,松花江河水静静地流淌而过。向东北看去,松花江大桥由市区向北不断延伸,一直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1)

中央大街俯视

来江边瞧一瞧。从河畔看去,松花江的风光是足够美、足够吸引人的。江面上的汽船不断驶过。眼前的埠头处停靠了许多小舟,无论是选择搭乘渡船前往对岸,还是游览松花江沿岸两侧的风光,从这里出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2)

哈尔滨江边

离开江边,折返一小段距离后,新城公园便到了。就在5年前这里还叫做“特别市公园”的时候,朱自清曾在《西行通讯》中提到过这座公园。文章是这样描写的:这个现在叫做“特市公园”。大小仿佛北平的中山公园,但布置却自然不一样。园内有小山,有曲水,有亭有桥;桥是外国式,以玲珑胜。水中可以划船,也还有些弯可转。这样便耐人寻味。而如今再看,在这里依旧可以找到当年公园的影子。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3)

新城公园

游览至此,有众多俄国人居住的道里行程便结束了。眼下哈尔滨大致分为四个区域,除了道里之外,还有南岗、马家沟、道外等地方。而大部分中国人就居住在道外这片土地上。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很难看到有传统的中式寺院,因此这座建造于十几年前的极乐寺便显得弥足珍贵。眼前便是寺院高大的山门,而寺院内的钟楼与鼓楼则被参差绿叶所遮挡。如果走入内部,四周便可顿时变得清净下来,都市的喧嚣想必也能烟消云散。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4)

极乐寺山门

北侧的傅家甸一带到了。40年前这里还只是松花江畔一处很不起眼的湿地,经过一代中国人的不断开拓,如今这里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站在街角看去,沿街的店铺全部都挂着中式的招牌。路上跑着拉货的马车与载客的黄包车,街道上人们同样也行色匆匆,赶着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5)

傅家甸街道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6)

1936年地图中的傅家甸一带

北侧的傅家甸码头同样也值得前往。岸边停靠有各式各样用于载客的汽船。而前方的码头工人将木板与木舟拼接在一起,一个简易的通道便搭建完成了。此时此刻,一场小雨不久前开始落下。雨雾中,远端的松花江铁桥看上去同样也是朦朦胧胧的。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7)

傅家甸一带埠头

如果搭船游览松花江沿岸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大概就如同眼前这般,蓝天白云之下乘着小舟,在松花江中惬意地度过午后的闲暇时光吧。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8)

夏日里的松花江闲暇

与夏日松花江面的水波荡漾相比,冬日里的河道可谓千里冰封。原本穿梭于松花江面的汽船不再是这里的主角,冰封的河面使船身动弹不得,唯一的办法便只能等到来年开春,河水解冻后了。马车在此时排上了用场,厚实的冰层为车辆通行提供了条件。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19)

松花江冬日

除马车之外,木板制成的冰橇也是常常会用到的交通工具。一排排冰橇所运送的,有以大豆为主的豆制品,同样也有动物毛皮所制成的大衣外套等。等到这些东西运送到道里道外,便能在集市上卖一个好价钱。

哈尔滨异国风情(感受来自远东的俄式风情)(20)

雪橇

至此,1936年的哈尔滨之行,也随着离开冬日里的松花江畔而到此结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