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

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1)

文/张曙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由邓小平和胡耀邦“主持起草的”

要实现历史转折,还必须对“左”倾错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清理。这不能不涉及到一系列理论是非、路线是非、政治是非的拨乱反正,不能不涉及到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不能不涉及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这势必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讲话结束后,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时机渐趋成熟。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历史决议》)这一重大决策。

《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起草小组主要由胡乔木负责。起草工作历时20个月,较大的修改共9稿。关于邓小平的贡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一文的题鉴说:“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多次谈过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的意见。”据权威人士统计,邓小平就《历史决议》的起草问题共进行过13次专门的重要谈话和讲话。这些谈话内容包括确定《历史决议》总原则。比如,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在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说:起草历史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邓小平的贡献还包括设计结构、判断是非、修改文字等。比如,1980年6月27日他提出:“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来。”同年10月25日他提出:“决议讨论稿的篇幅还是太长,要压缩。”1981年3月18日,他提出:“决议稿的轮廓可以定下来了。”

◆1981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讲话。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胡耀邦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当选为党中央,同年12月起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会的工作(1981年6月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对《历史决议》的起草和修改,倾注了大量心血。关于他在起草《历史决议》中的贡献,现有资料公布的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些反映。一是,1981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同《历史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邓力群、吴冷西谈话时说:“胡耀邦同志主张决议稿写出后多听听老干部、政治家,包括黄克诚、李维汉等同志的意见,这很对,我赞成。”二是,1981年3月26日,邓小平在同邓力群谈话时说:“前天我去看望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对修改决议稿又提了两条意见。一是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二是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邓小平随后指示:“这些意见,请你报告胡耀邦同志。历史决议中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要写得更丰富,更充实。结束语中也要加上提倡学习的意思。”“这些意见,请你报告胡耀邦同志。”说明胡耀邦在决议起草工作中第一线的组织领导作用。

梳理邓小平与胡耀邦在《历史决议》形成过程中简要大事记,亦可见两人密切合作关系。

1979年10月,邓小平、胡耀邦召集姚依林、邓力群商讨成立起草小组,决定以叶剑英国庆30周年讲话起草班子为基础,确定由胡乔木负责。

1980年2月20日,起草小组将决议提纲(草稿)报送邓小平、胡耀邦审阅。

3月19日,邓小平对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对决议提纲(草稿)的意见。

4月1日,邓小平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历史决议总体结构框架的设想和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

5月23日,起草小组改出决议提纲草稿。随后写出决议草稿,送邓小平、胡耀邦等审阅。

6月9日上午,邓小平在住地同胡耀邦、胡乔木谈历史决议稿的修改问题,商定将“毛泽东晚年思想”改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6月27日,邓小平同胡耀邦、赵紫阳、胡乔木、姚依林、邓力群谈对历史决议稿的意见。

7月3日,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根据邓小平的意见讨论决议起草中的中心问题——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牢固树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键是要把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10月10日下午,邓小平在住地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话,商议在准备提交党内四千人讨论的历史决议稿中是否增加粉碎“四人帮”后的4年这段历史的内容。

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2)

◆11届6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2月17日,胡耀邦在起草小组人员会议上提出,决议可考虑改变一种写法,着重联系历史经验,写当前的任务和今后的做法。根据胡耀邦的意见,有关人员将决议的题目拟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分九部分。

3月30日,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议的修改和讨论情况,确定:胡乔木领导起草小组抓紧修改,争取4月中旬修改出来,4月下旬提交中央政治局讨论。现在的稿子先发政治局、书记处同志和一些老同志,在40人左右的范围内看看,由起草小组派人听取意见。

5月15日,邓小平在住地同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吴冷西、胡绳再谈历史决议稿的修改问题。

6月13日,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则通过决议(草案),决定提交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

6月2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集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各小组召集人举行碰头会,商讨根据大家意见对决议草案进行怎样修改的问题。邓小平、陈云、胡耀邦都发表了重要意见。最后决定起草小组吸取大家的意见再行修改,委托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同志定稿。

6月26日,起草小组根据全会预备会议各组讨论意见和中央党政军机关高级干部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改出决议(草案)修改稿。邓小平、胡耀邦等又加以推敲和审改。

6月27日至29日,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会议公报指出:“《决议》的通过和发表,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必将产生伟大的深远的影响。”

6月29日,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闭幕会上,胡耀邦和邓小平在讲话中都提到了刚刚通过的《历史决议》。

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与胡耀邦)(3)

◆《人民日报》关于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报道。

胡耀邦说:“为了做出这次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我们又花了巨大的精力。花费这些精力,是值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和全国人民将愈来愈信服,我们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我相信,历史决议的公布,党内党外的绝大多数,是会热烈拥护的。”考虑到《历史决议》可能带来的不同意见,因而胡耀邦在讲话中说:“但也有人,对其中的一些看法、说法感到不理解,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我的意见,不必过于着急。要采用通常的学习讨论办法,逐步地加以解决。时间可能要一年左右。采取这样的办法,不但比较稳妥,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

邓小平说,《历史决议》,“真正是达到了我们原来的要求。这对我们统一党内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胡耀邦同志说,统一思想还要一年的工作,但是,今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要在这个统一的口径下来讲话。思想不通,组织服从。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我们相信,这个重大的决策,重大的选择,是正确的。”

《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合众国际社报道说,《决议》表明,中国最高领导人终于对过去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现在可以把注意力转向未来了。

1975年至1982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与胡耀邦挺立时代潮头,在这一时期既密切合作,又各自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选取的只是其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正是由于他们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披荆斩棘,奋力开拓,才使当代中国历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dangshiboca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