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进入晚清时期。此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历史在七十年中发生了最剧烈的变化。这七十年,正是清皇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四个皇帝在位之时。其中宣统只是一个幼儿且在位时间也不过三年,而同治和光绪两朝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则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所以,追溯中国历史上这七十年中具有最大影响力量的、实际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人物,同时也是最应当对大清皇朝承担一定个人历史责任的,当是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这两个人。

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1)

清朝入关以后共计产生了十位皇帝,这十位皇帝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皇朝的兴衰有密切关系。道光及以前的五位皇帝,子嗣都不乏。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子,第一个儿子其实长得落落大气,但活到23岁时就突然病故,此时离后来的咸丰皇帝奕詝出生还有两个月,道光的第二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都早夭,后面几个最显要的儿子是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

清朝皇帝立皇位继承人的原则是立贤不—定立长,也不—定立嫡。当时在道光皇帝的心目中,可能继任皇位的就是皇四子奕詝或皇六子奕訢,所以虽然奕詝是皇后所生,也就是嫡出,但他继位的可能性也只有百分之五十,而且当时道光皇帝似乎更倾向于皇六子,不过晚年的道光体弱多病一直难以决定。

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2)

其实这两位皇子从小就是在一起长大的,自幼就一起读书习武,十分亲密。尤其是奕詝十岁时,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突然去世,然后他就由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抚养,因此兄弟两人的感情就更加亲密了,然而,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人能继位当皇帝,那么会是谁呢?

本来道光皇帝只需要在两个皇子中立一个为太子就可以了,那么道光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需要了解清朝的立储君制度。

清朝自康熙一朝发生两次废皇太子的事情以后,历朝相承均不预立太子,只由在位的皇帝暗中选定一个他认为自己死后可以继位的皇子,亲笔写下诏书,分存于两个金盒子中,一个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另一个则存放在皇帝寝宫。等皇帝病重将死时,方宣示遗命,由侍奉在旁的王公大臣同时请出两个盒子,启视无差,然后才能立继位皇帝。清朝廷在位皇帝这种不预先公布皇太子的做法有几个好处:

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3)

第一,既然不预先宣示谁为皇太子,则某个已内选为皇太子但末公布的皇子,若因行为表现不佳而需要更换,就不必经过会震动朝野的废立程序。第二,没有太子之名,便可避免太子与其他皇子兄弟之间的朋党倾陷。第三,在没有正式继立为帝之前,每一个皇子都有继立为君的希望,因此他们就不得不在学问品行方面格外加强修养,以博取皇帝的好感。所以清朝自雍正和乾隆以后,皇子们的教育一般都很成功。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皇帝已经病重垂危,在道光帝逝世前的六个小时,他宣布了大清皇朝新一代帝君的人选。此时的道光皇帝已经不能说话,但由于回光返照,神志还算清楚,而且按照清朝秘密立储的原则,实际上三年前他就已经拟就了立储的圣旨,此时只需要解开谜底。他急召宗人府宗令戴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大臣文庆等进到寝宫,他们奉命打开一个金匣,宣示建储朱谕。

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4)

严冬早晨六点,圆明园还笼罩在一片黑暗中,但慎德堂内却是灯火辉煌,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皇亲、所有皇子,都当着生命垂危的道光皇帝的面,准备公开装有圣旨的金匣,领受皇帝的立储谕旨。太监捧来了金匣,实际上它并不是金的,而是一个楠木盒子,无锁,但上贴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可见是三年前就已经拟定了的圣旨。

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奉旨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封条,打开盒子,看到里面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内容十分简练的密旨,其中一道密旨汉字旁还注有满文。于是,文庆拿起这道密旨高声宣读:“皇六子奕訢”,现场鸦雀无声,文庆接着念:“封为亲王。皇四子穷奕詝为皇太子。”

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5)

随即又宣布了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宣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渝。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奕詝随即磕头痛哭,群臣也纷纷下脆表态拥护新君。当天午时,道光皇帝崩于圆明园慎德堂。

道光死后不久,正月二十六日,二十岁的奕詝即位为咸丰皇帝,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注意,遗诏中强调要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而且是先写这一句话),表明不许即位皇帝亏待奕訢,也表明道光至死也喜爱奕訢。

以后的晚清历史表明,晚清皇室的危机实际上都是起自咸丰皇帝的偏执、无知、放荡与失误,所以,道光皇帝选奕詝为嗣君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是晚清皇室不可化解的危机之源。

道光帝喜欢奕詝多一点(道光选奕詝为嗣君是历史性的错误)(6)

假如道光的第一个儿子不死,并能继承皇位的话,那他将是在43岁即位,也就是一位很成熟的壮年君王;假如道光不是定四皇子奕詝为继承人,而是定只比奕詝小一岁半的六皇子奕訢为继承人,他青年即位,而他后来一生的表现表明他必将是一位大有作为而且身体健康、活得长寿并且不乏子嗣的帝君,也就绝不会出现后来晚清帝室凋零,皇室自己没有继承人,外选皇亲幼儿为帝,而必须采取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可悲境遇。那么,晚清的历史就必然会改写。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大清皇室只能自食其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