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木板来历(老家巢湖方言背后的)

作者:Haonan

我行路在外,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有时候,我会很惊讶新朋友的评论,“听你讲普通话,完全猜不出你是哪里人?”这句话,在我看来,隐含两种意味:我的普通话说得不错,大家猜不出我是来自什么地方。换个角度看,我的口音已经不重,丢掉了方言的特色。

七巧木板来历(老家巢湖方言背后的)(1)

长在巢城,在外工作和求学的年轻人常操普通话,家乡话的方言是不是已经说得不那么地道呢?就像有一位在广州的朋友开玩笑说,“现在的年轻人,讲的都不是正宗的巢湖话啦。不地道的。”听着这种“戏谑”,我忽然思考到方言原来如此重要,因为它象征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思维,或者说是当地人的价值观。方言背后,“别有洞天”。

巢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遍布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本篇不谈语言学,也非兴趣所及,但我却不知不觉发觉了一些有趣的“语言学”现象。

七巧木板来历(老家巢湖方言背后的)(2)

首先,方言是一个地区最鲜明的标志,人们对于它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潜意识中“自我”和“外来客”认识的“文化观念”。以往有朋友说,“巢湖话不好听,土”。巢湖人常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这句负面评论,有人也不爱听。不过,请看,“土”是与谁比。如果一个人从未出过门,此人又如何知道自己的语言与别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南京人讲南京话,上海人讲上海话,广东人讲粤语。大家都是各自操着“方言”,为何会有土气或者难听与否的差异?难以否认的是,吴侬软语有着其独特的江南韵味,广东话也是“雷雷偶偶”“别样的”好听。可是,细细一想,方言却也象征着一个地区的自我认知。

巢湖的近邻苏州,有着颇为自豪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这一昆曲携苏州评弹将苏州文化带到中国大地,甚至走出国门。上海话,也是老上海们打心底里自豪的遗产,也是“老上海”的重要认同。温州人走出国门,识得温州口音就知道是做生意的同乡一样,广府、潮汕两大方言的广东人也是凭着“下南洋”的意志艰难打拼,走遍天下,粤语歌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在这些地区的人们看来,方言是他们联系家族情谊与寻找文化根基的重要依据,是地方文化精神的象征。同样,巢湖方言也是我们从记事起便会说会讲的母语、家乡话。面对这些强势的地方方言,无需比较也无需得出“雅俗”与否的判定。

七巧木板来历(老家巢湖方言背后的)(3)

文化不分上下,方言没有洋气与土气。在外人看来,它是洋气,在你看来,未必如此。语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象征,更是应当得到保护、弘扬的内容。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去学方言,放弃普通话,而是再认识方言在维系文化根基与展现文化影响力的作用。当然提升语言影响力,让大家更加关注方言,需要提升整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这一点或许因为“店小力薄”难以完成。可如果,自己不去维护爱护传承,能指望别人尊重?

再者,方言虽有不同,但也包含了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也往往是来自于共同的文化之下的语言例证。举个小例,巢湖人将鞋子称“hai (第二声)”,四川、云南以及广东方言也都有类似的发音。关于逛商场,巢湖人讲“上街(gai)”,西南多地方言都有类似发音。巢湖人常讲“饱汉不知饿汉饥”,广东民谚“同人唔同命,同遮唔同柄”讲的也是不同人的境遇不同,都着重换位思考。讲到维持人际关系,巢湖话说“人情如意做到位”,广东话讲“先敬太公,再敬喉咙”。批评人做事不踏实,排场做的好,巢湖话说“势子正,做的垮”,广东话说“有姿势,冇实际”。

七巧木板来历(老家巢湖方言背后的)(4)

看似只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和道理,但是这些相似点正是反映存在在不同方言,乃至不同语言中所共持的价值观念和抉择。文化的不同与多样固然明显,但是这种不同点不应湮没存在于不同方言当中所共有的为人处事原则。这些是大家享有的话语“最大公约数”,也是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基础。虽然解决文化冲突,不是单单理解这些“咬文嚼字”的相似处。可是,文化之间的众多冲突和矛盾也往往发生在对于共同观点和价值取向的忽视。

七巧木板来历(老家巢湖方言背后的)(5)

方言,是拼成文化的一块七巧板,没有它不完整。同时,它本身也是一块包罗万象的七巧板,融合了心理、经济与社会因素。在现如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冲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广度。对语言的再思考,或许可小小的改变一下大家之间的你来我往。那么,请多多理解别人的口音,也不用刻意遮掩自己的方言。

最忆是巢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