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

【传记】

我思故我乐---音乐大师陈田鹤(八)

文/冷月

重庆青木关时代

22、结婚

陈宗娥从济南离开,去南京姐姐宗敏家,姐姐、姐夫正在闹失业,由老父哲甫在冯玉祥将军家教家塾供养。哲甫老人是李德全读书时代的老师,1925年曾被冯玉祥将军约至北平南苑他军营中讲学。1936年老人到五女宗敏家并一游南京,那时哲甫老人已从大学退休,立志南游十年。哲甫老人在南京拜访冯玉祥时被留下教他的子女,因卢沟桥事变他不便回北平了。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1)

1936年的南京城

宗娥见姐姐姐夫全靠老父供养,只好看报留意招考消息。一日见南京妇女慰劳会(系民众团体),招一戏剧方面人员,组织剧团慰劳时可以演出,无经费系业余性质,她便前去报考。一些流亡青年报到时听说服装都是借用的,都不来。宗娥进了这个民众团体被安置在一所空空的女校中,只供食宿,她没事可做,没人来管。

自从“八一五”那天起,南京每天有空袭。月夜更是一夜数惊。下关码头总有被家长们丢失的聪明活泼的儿童,深深地印在宗娥的脑海中。南京又将陷于日寇之手,慰劳会的官太太们都各自插上飞毛 腿,看样子蒋介石政府不像要守南京的样子。宗娥正着急, 冯玉祥将军派副官来接她,让她与哲甫老人一起去武汉。10 年前受过革命洗礼的武汉因抗战再度闹忙起来。到武汉后武汉的慰劳会又来找她去,这里每天有空袭,城市居民向乡下疏散。宗娥说:“我要去就到前线”,她们只好走了。

宗娥又考上了湖北省非常时期宣传委员会第一巡回宣传队,受了两周短期训练后就出发到鄂东一带县里农村演出宣传,这个民众组织是属于第三厅第六部,那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时由郭沫若领导的。导演洗群对宗娥说下乡演出若戏不够你就给排。戏剧队中有12人是流亡学生,是左派势力,县政府小职员是右派势力,她与另外两个女学生属中间派,只耳闻队里有磨擦,不知怎么回事。她当戏剧干事,队里人不好好排戏,她就生气,别人说:“大陈脑中只有‘救亡’二字”,这团体中有人告诉她,蒋介石被迫抗日等等……。后来磨擦加剧,反动派下令解散这个团体。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2)

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期间的陈宗娥

解散后,宗娥又考上驻汉口的教育部巡回戏剧教育队,在该队期间,她在赴洛阳演出的路上丢了全部行装,心中懊丧。此时她又患严重贫血,旅途中乘火车,一天深夜停车被女伴小邓唤醒,因睡意未消从车厢往外走,不慎摔在另一条线路铁轨上,折断左臂眩骨。昏迷之中对面又开来一火车,如不是养路工人及时拖开,她定会被火车轧死。在西安演出时有3个青年男女到延安去了,宗娥也要去,这3位青年(金戈、仇育民、董荫槐)劝她不要去,因她臂上伤还没有好,爬秦岭不方便,劝她再找机遇。她只好给他们打了掩护,帮他们走了。

负气离开教育部巡回戏剧教育队后,伤口又发病了,在医院遇到基督教负伤将士协会湘中服务队队长陈新桂。衡阳大轰炸后,他送队员住医院养伤,因陈宗娥打了石膏(又一次治疗),行动不便,空袭警报时他有时扶她进防空洞。经谈话陈队长知道她不愿在剧教队了,就介绍她进湘中服务队。陈宗娥因长沙又吃紧,举目无亲,不能不找工作,就去了。她带领初中学生给伤兵洗衣,喂饭、写信等。此时从一 刊物得知李云鹤近况,还给她写了一封信。在基督教湘西沅陵队部同美国女教士开总结会时,宗娥用国语回答女教士的问话(有人翻译),被女教士怪罪她不懂英语,说她没有礼貌。宗娥不想干了,在反动派放火烧长沙时,宗娥拿起毛笔 在墙上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几个大字后离开长沙。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3)

陈宗娥在负伤将士协会

哲甫老人此时被冯将军安置在一个湘西地主之家。地主吝啬,不给饱吃,74岁哲甫老人,连连写信给宗娥,催她到湘西接他一同进川寻五姐。宗娥只想去延安,此时只好先伴送老父入川,到了四川,寻姐未遇,哲甫老人又到李德全家住下。宗娥执意要去延安,哲甫老人尽力挽留,害怕一有变故身边没有亲人,宗娥答应考虑一下再说。

对于陈宗娥这次经历,冯玉祥将军还于1939年12月25日专门赋诗一首予以赞扬,诗名为《陈宗娥千里寻亲》,后此诗被收录在《冯玉祥先生抗战诗歌集》(第三集)中,诗中写道:

女士陈宗娥,哲甫先生女;

山东入剧院,前年学业毕,

留院为导师,所学有根柢,

民国二六年,七七事变起:

哲甫客金陵,女曾省起居,

住姊宗敏家,卓然能自立;

为展其所学,报国抗强敌,

武汉至河南:飘然别父去,

两湖和三江,诸省有足迹,

道途多艰辛,坦然不为意;

从游数十人,日行七十里;

敌机肆暴虐,英勇不知惧,

城市化焦土,唯见断墙立,

尸骸积如山,心痛泪点滴;

仓卒走乡间,行箧亦抛弃。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4)

《冯玉祥抗战诗歌》封面

宗娥还在长沙时,一天她与女友小邓在防空洞中躲警报听人说田鹤在桂林订了婚,当时宗娥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脑子里轰的一下晃出了许多星点。她踉跄地跑出洞外,小邓慌忙地过来捏她的人中穴,泪水从她紧闭的双眼中慢慢地流出。感情真是一种参不透的神秘力量,幸福与痛苦有如隔了一层纸,分明自己还对田鹤有很深的感情,“唉!”,宗娥一声长叹!她对小邓说:“当初,我们分手时没有论婚嫁的。”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5)

陈宗娥在戏剧教育队与同伴邓长佑合影

1939年秋,四川酷热的夏日刚刚收敛了它的威风,宗娥在重庆街头又遇见陈田鹤。某天陈田鹤来看宗娥,宗娥早知他已有女友,谈起今后去向,宗娥仍说要去延安。陈田鹤很崇敬地看着她,并祝她一路顺风。

禁不住老父苦苦哀求,兄 弟姐妹各一方,在四川只有将近75岁的老父,父母在,不远游--,想来想去只好留下。打算留下来,又得找工作,上街偶遇剧教队的人,告诉她到教育部登记,可以找到工作。

登记后到社教工作团民众教育馆,馆长谢先生想发展戏剧演出工作,遭到全馆反对,谢先生又叫陈宗娥兼艺术组长,但却当时还有论资排辈思想遭到排挤,直到把她气得生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住院开刀。

1941年夏,陈田鹤坐着滑竿,穿着白竹布大褂,脸红得像大龙虾,又来到宗娥所在的社教工作团(重庆南岸),因他近年来在女友面前口口声声称赞宗娥光明磊落,办事大方,把他的女朋友气得说:“你口口声声说她好,你去找她好了。”这一天,Z女士本来要坐长途汽车回桂林,陈田鹤约好要前去送行的,没想到在宗娥这里侃侃而谈,把这件事忘个一干二净,从此与之彻底分手了。看来在他心中毕竟宗娥占了更大的比重,宗娥的皓齿明眸虽然他喜欢,但他更喜欢的是她的浩然正气,跟她在一起自己就像有了主心骨。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6)

结婚之前的陈宗娥

在陈宗娥的手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然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长河中波澜是不小的,但漂泊无定的小白帆船终于在一个 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幸福地靠岸了。”

田鹤与宗娥终成百年之好,重庆的集市上出现了一对新人,男的着一身不大合身的黑色大西服,女的一袭几乎拖地的花绸旗袍。岁月已将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变得更加老成持重了,而新娘子呢,较在济南时脸上的棱角更分明了,不如先前那般丰满,他们是来这里照结婚照的。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7)

当年刊登在报纸上的陈田鹤、陈宗娥订婚启事

田鹤、宗娥的婚礼盛大而简朴,盛大说的是有冯玉祥、李德全的贺礼,众星争辉,衣香钗影两方同事全到了;说简朴君子从淡不从奢,婚礼的气氛很能体现这一对新夫妇的情趣。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8)

陈田鹤、陈宗娥订婚照(1941年)

新婚前,宗娥接到田鹤作曲的《忍耐》,《忍耐》的歌词 是这样的:

你没有夸父的荒诞,

不应该学习一点忍耐么?

冬天的冰雪渐渐地舒解,

将望到的是柳条的新绿,

燕子飞来建筑她的新巢,

罗曼装饰上春风的墙壁,

昔日漂泊于江湖的小白帆,

也将傍春水岸而系缆了。

不用再埋怨过去的寒冷,

它带来了春天更多的温暖。

等过了二月三月,

也快

你将眩目于桃花的灼灼。

桃花灼灼之日终于来到了。

23、清唱剧《河梁话别》

《河梁话别》词作者卢冀野,又名卢前(1905-1951),近来人们开始提及这位江南才子了。他也是50年代初病故,也是久不被人提起的文化界人士。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随我国曲坛泰斗吴梅先生学研词曲,与南师大唐圭章教授、南大吴伯陶教授均是同门弟子。22 岁时任金陵大学教授,后在成都大学、河南大学任教。1937 年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时,曾介绍我国当代昆曲大师俞振飞 先生去暨南大学当讲师。抗日以后在中央大学文学系任教, 一度当过系主任,抗日胜利后,任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委 员,南京通志馆馆长,并兼《中央日报》泱泱副刊主笔。平 生著述甚多,有《全元曲》、《金陵卢氏饮虹篦丛书》、《中国 戏曲史》、《冶城话旧》等著作。

他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面颊上立时凹起两个酒窝,很讨人喜欢。穿着很简朴,甚至很“邋遢”。常见他蓬着头发,下巴上悬下来一撮两寸长的山羊胡子。很有点模仿于右任,想做一个美髯公。他嗜酒如命,每天都得喝一点。解开袖口,总能抖出一些花生米皮来。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我若不喝酒,文章就做不出来。”喝了酒,就见他谈笑风生,滔滔不绝,纵论天下大事。

抗战开始,他率领全家逃亡到武汉、重庆。为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他写下了著名的歌词《国疡》,这首洋溢着爱国激情和豪壮之气的战歌,曾鼓舞了将士们奋身杀敌的勇气。

卢前为人拓落不羁,不拘小节。青年时代与诸友人同游牛首山,在中华门外找驴子作交通工具时,他只觅得瞎马一匹,跟在驴群后面,他骑在马上悠悠自得,并诙谐地说:“我这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939年5月4日大轰炸之后,卢前应邀到教育部音乐师资训练班教宋元词曲,与陈田鹤住在一个宿舍。陈田鹤为了有更多抗战作品出现,便主动约卢前写歌词。陈田鹤说他的词最易作曲,此次与其写短歌,不如写清唱剧(亦名康塔塔)。

清唱剧并非真正的戏剧,无需粉墨登场,有故事、有角色、有对话、有穿插,为代言,为徒歌。这种体裁在中国原是没有的,与宋代赚词、金诸宫调略近,与元明散曲也相类似。

卢前屡次想试作只是找不到题材,一天夜晚他读《汉书•苏武传》,感念当日苏武的英勇不屈,奋笔疾书,十天写成歌词,题名为《河梁话别》。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9)

由台湾出版公司出版的《河梁话别》书籍

音乐训练班结束,卢前应邀出任福建音专校长。陈田鹤先完成了《出使》一章,刊登杂志,久已风行海内。各地音乐会往往采用、排练,听众往往提出希望早日能观到全剧。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在酷热的青木关山上,陈田鹤于长夏九十日,离群索居于山中,尽其在我地酝酿着,让内在的灵感结晶升华,废寝忘食,才将它写完,甚至不知秋天已经来到了。作品完成距卢前写歌词时已过了四五载。

作品完成后,卢前大喜过望,每每有音乐会,他总略带醉意地问,有没有《河梁话别》,陈田鹤也把它视为自己大型作品的代表作。

该剧1946年在南京演出过,魏启贤先生担任苏武,据他说,李陵《话别》的唱段写得好,三重唱《劝降》、合唱《贝加尔湖上的雪》也很不错。

1989年4月30日,台北市立社教馆文化活动中心演出了《河梁话别》。

而在2011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陈田鹤作品音乐会上”,北京育英贝满中学老校友合唱团作为特约演出单位第一个出场,演唱了由卢冀野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清唱剧《河梁话别》的完整版,作为歌唱团成员之一、陈田鹤的长女陈晖亲自和团员一起还原了这部问世已经67年的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清唱剧作品。

演出了《出使》第一段:合唱

第二段独唱(苏武)、《诱降》第一段:二重唱(苏武单于),合唱,

《怀乡》独唱(苏武)。

《劝降》三重唱(卫律、李陵、苏武),

《话别》独唱(李陵)

《归朝》合唱。

这也是继1946年于南京和1989年于台北之后,清唱剧《河梁话别》的第三次公演,更是1949年之后在中国内地的首演,在这次演出中,男中音歌唱家张海庆演唱了苏武的唱段,钢琴伴奏赵莱清,合唱由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男中音歌唱家温钰泽指挥。(未完待续)

【人物年谱】

1939年2月—7月在重庆教育部音乐人员训练班任和声学教员,介绍人音专教授应尚能(主管人)。

1939年9月在重庆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管人顾毓琇)担任编辑,介绍人应尚能。

陈田鹤与繆天瑞等编辑《乐风》音乐杂志,兼任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音乐教官教授和声学。

1940年11月在国立音乐学院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教务主任,由教育部调任,院长为顾毓琇、杨仲子、陈立夫、吴伯超。

1941年教育部学术审议会审定合格为讲师。

1942年歌曲集《剑声集》(大东书店)出版。

2月与陈宗娥结婚。

【陈宗娥作品】

醒来

1938

趁了阵清风,披了云纱

悄悄返上我的旧路,

夜是这般的静,

月,照徹了千里的荒凉

抱着流浪悲苦的心

转回我那温暖的家乡

佯痴假笑里

尝尽了敌人的盘查、鞭笞、猖獗

看够了狰狞面上的两道恶光

千万重的难关终于避过了

扑倒在我朝夕悬望着的慈母身旁。

娘啊!听我诉漂泊的苦女儿的悲伤

你的抚慰啊!能医好我的创痛,

温暖我的心房….我亲爱的娘!

慈母抖颤地揽紧了我,哑音吐出

莫留恋这兽爪遍踏的故乡吧!

小妹欢跳着拽襟不放,娘说

孩子这野兽窥伺的世界,

不容你生存的,去吧!

离娘的泪漣

装回那颗凄苦的心

仓皇….回顾….逃亡….永别了我可爱的乡村

醒来:

悲苦噎住了我的喉头

我定将这热泪,

化成颗颗的子弹,穿入侵略者的的胸膛

自由与幸福,原同意义

苟生不如奋斗!救亡胜过逃亡

此首系梦中纪实诗,由南京逃到武汉,流离凄苦,想回我的故乡——天津——孰知故乡的梦难圆,鬼子之赐予,是要答报的,我决心奔走在救亡线上,以热泪化成子弹,穿透了侵略者的胸膛。

(1938年3月12日于蒲圻县羊楼洞宣传工作中)

【回忆与评论】

《陈哲甫与李叔同》

陈哲甫和李叔同为同时代人,也是天津的乡贤、文士,长李叔同13岁。从现知的一些史料,特别是陈为李作的《送别》、《人与自然界》和《归燕》三首歌词写四段续词的艺事活动,可证陈哲甫和李叔同相知相识,多有因缘。

陈哲甫(1867—1948),名恩荣,又字蔗圃,天津人。幼孤,由母亲俞氏教养。1893年考中举人,1903年经严范孙推荐,和陈筱庄等共10人去日本官费留学,习师范教育。

归国后在直隶(省)为视学多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筱庄任北京高等师范(现“北师大”前身)校长时,陈哲甫应邀为斋务长和教授8年,后续在平、津和大后方的一些院校讲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回津从事著述。陈哲甫一生喜诗词,在津人王斗瞻所著《陈哲甫教授事迹》(以下简答《事迹》)专册中,有“赋诗万首,文词豪放”的记载。据此推测,陈氏为李叔同《送别》等三首歌词的四段续词,当也包括在内的。

先列出陈哲甫为李叔同三首歌词的续词,再说陈、李两氏的相知相识———或可能还有一层亲戚的关系。

陈哲甫的四段续词,都刊在199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中。

《送别》续词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裤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人与自然界》续词两段,为:“狂风撼竹乱次行,风过劲节弥昂藏。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骤雨摧花困丛芳,雨霁依然锦绣场。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裨尔昌。”

《归燕》续词为:“双双燕子语关关,似语久客心悬悬,时序变迁天忽寒,西风吹薄双襟单。呢喃,呢喃,呢喃,呢喃,整翮振羽穿碧天,计程已度万家烟,形影相随渴与餐。去年今日辞故园,今年昨日赋反旋,不如归去心安然,当似春归在客先。呢喃,呢喃,呢喃,呢喃,不如归去心安然。”

在《事迹》一文和有关天津宗教史料中,可以查到一些陈哲甫和李叔同相知相识的根据,还发现他们或还有可能是亲戚的线索。

一、在《事迹》中,说陈哲甫和严范孙、赵幼梅、王仁安、陈筱庄等都为文友,而严、赵、王、陈等也与李叔同都有往来,且1915年陈筱庄(名宝泉)去杭州时,曾力邀李叔同北上任教未果,李有《喝火令》词一首相赠之事(见林子青著《弘一大师新谱》)。两陈当年都同在北京高等师范任事,陈哲甫当会知道李叔同在杭州的情况,续词为此后之作。

二、《事迹》中,有陈哲甫“喜谈宗教,以刘广庆和张伯苓为友”的记载,查《天津宗教资料选辑》第一辑有关文字,知刘广庆是东门里仓门口基督教教堂的第一任牧师,张伯苓是此教堂的创办者之一。又据李叔同次子李端《家事琐记》一文回忆,说他的五舅父俞霭青在南开中学工作,奉基督教,和校长张伯苓一起在仓门口办过教堂,等等。据此推测:俞霭青奉教、陈哲甫也奉教,陈母为俞氏,是否有亲戚关系?推测一是俞姓人家比较少,或有可能;二是陈哲甫幼孤,由母亲俞氏教养中举,家境应较好,而俞家是干茶业行,后人多业商和从事教育工作,也是富裕家庭。又知陈、俞两姓现在津的族人尚多,或有可能会提供一些线索,有利于进一步寻证。

循以上的根据和推测,则陈哲甫为李叔同的三首歌续词四段的艺事,就更有新意了。以《送别》为例,续词中的“雁声酸”、“塞烟寒”、“长别离”、“泪如雨”、“谁与语”等句就更感人。又《人与自然界》和《归燕》两曲,填词后多为基督教复活节的祈祷赞美诗之属。陈的后两首共三段续词,则又和他的宗教信仰有关了。总之,都是常想思,念故人!

按:《事迹》为四页的小32开的小册子,为陈氏题照的李金藻(字琴湘),也是1903年与陈氏等去日本留学的津门教育家之一,“七七”事变前曾为天津市教育局局长和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文章来自2005年12月8日《今晚报》

《河梁话别引》

卢前(卢冀野)

河梁话别清唱剧今得呈现于乐坛矣。潮白民国二十八年五月,行都被大轰炸后,前既移家中白沙,以中央大学讲学未辍,时来沙坪坝,而教育部所设音乐师资训练班于小龙坎者,邀授宋元词曲,前至沙坪坝则下榻于是。同舍永嘉陈君田鹤,今之名作曲家也,常索前歌辞,谓前之辞最便配谱。与其为短章,又不如仿康达达体。康达达云者,犹言清唱剧。剧也,而非粉墨登场资,有故事,有脚色,有对语,有穿插,为代言,为徒歌。此体为中国旧日所无。顾与宋赚词,金诸宫调略近,亦元明散曲类耳。

时渝中歌手,阙能女高音者,前屡欲试作,是以苦不得题材,一夕,读汉书苏武传,感念当世事,乃奋笔书之,十日稿成,名日河梁话别,以授田鹤。既而训练班结束,各散去,与田鹤虽不常见,知从事此谱未尝一日懈也。去年秋,前受聘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约田鹤俱,云南游一年,藉完厥业,田鹤诺,然卒未果。而谱中出使诸章,刊登杂志者,久已风行海内。今年四月,前还自闽海,道出韶关、桂林,往往于音乐会中闻之,惟闻者每以不获全奏为憾。归语田鹤,复敦促其成。顷田鹤抱稿徒青木关至北碚,过前日:长夏九十日伏山中,废寝忘餐,始得写定,不知秋之既至!前亦惊喜,治具相贺,盖去小龙坎吮毫之夜,四五年矣。浅浅一卷,实吾二人心力之讬,至其所成就若何。当俟世论。爰述制作经过以为引。

民国三十二年九月三日卢前识于国立礼乐馆

清唱剧《河梁话别》诞生于华夏大地弥漫着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之际。“出爪的豺狼,你不断的为人患!渺小的鼠腹,为何你偏想吞象?”这段歌词影射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暴行及其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本质。在外强的侵略下,不仅在汉代,在抗战时期的中国依然有千千万万的苏武,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官厚禄、威逼利诱之下依然宠辱不惊,甘愿忍受贫困、痛苦的折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依然心系祖国,“发扬我民族精神,延续了国家生命。”该剧在热烈辉煌的终曲结束,不仅是对苏武的热情歌颂,还暗示了在无数具有苏武精神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下,作曲家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清唱剧《河梁话别》是我国早期清唱剧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陈田鹤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在战乱年代,陈田鹤曾由重庆先后举家移居南京、福州、北京,“每逢迁居他都要带上咏葵出版社出版的几本《河梁话别》的样书”。时至今日,《河梁话别》虽建国后未在中国大陆上演,但其个别唱段依然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合唱曲《贝尔加湖上的雪》曾被选人中国合唱极品第13首;在国内的声乐教材中也收录了《河梁话别》的唱段,如:《声乐教学曲库》的“中国作品第二卷”之“中国歌剧曲选”部分收录了《怀乡》《话别》两首独唱曲。2011年5月28日,随着清唱剧《河梁话别》建国后在中国大陆的首演,笔者相信,这部被人遗忘的作品会随着对其作曲家陈田鹤更为广泛的关注而被发掘、传唱。这部凝结着高度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作品定会在新的时代被予以新的诠释。

节选自马瑶《清唱剧“河梁话别”的音乐学分析》一文

【人物链接】

我思故我乐作文(新传我思故我乐)(10)

卢冀野(1905年3月-1951年4月17日)原名卢正绅,后自己改名为卢前。

1905年3月,出生于南京城南望鹤岗一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国学功底很好。中学就读于南京高师附中。后以“特别生”的名义,破格录取进东南大学文科,1927年3月正式毕业。在东南大学期间,卢冀野师从国学大师吴梅学曲,成为其最重要的学生之一。

卢冀野在进入东南大学之前后,因祖父去世,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生活重担压在父亲肩上,他就一直在南京许多中学教授国文,如两江民立中学、南京中学、钟英中学。从东南大学毕业,即在金陵大学任教,不久升为教授。到去世前两年,卢冀野先后在河南大学、成都大学、上海的光华大学、暨南大学、 复旦大学、中央大学任教。卢冀野年轻时,就是国内著名的词曲教授,才华横溢,人称“江南才”。他在教学之余勤奋写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及理论著作,大约有300万字。且其创作的形式极为多样,涉猎的范围甚广,如新诗集有:《春雨》《绿帘》,小说集有:《三弦》,旧体诗集有:《梦蝶庵绝句》《卢冀野诗选》等,词集有:《中兴鼓吹》等,散曲集有:《饮虹乐府九卷》;剧曲有《饮虹五种》、《楚凤烈传奇》等,还有大量译作、曲学理论和文学论著。

抗战期间,卢冀野携全家远走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全家历尽艰辛回到南京,卢冀野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48年,国民政府军节节败退,首都南京朝不保夕,国民政府当局开始抢运部分学人前往台湾,卢冀野一介书生,一直认为国共之争只是兄弟不和,与中日交战性质截然不同,因此并不愿离开大陆前往孤岛。

由于南京随时可能遭炮火攻击,加上家庭负担甚重,1948年底,卢冀野携家人等迁居上海。上海解放后,卢家又迁回南京,但因各种原因,未能继续在南京大学任教,即使在此困难情况下,他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太平天国女状元的剧本《傅善祥》,还写了小说《金龙殿》以及《齐云楼》,在上海《大报》上连载。 1951年4月17日,卢冀野先生因病逝世于丁家桥铁路医学院,年仅46岁。在简单的追悼仪式后,安葬于中华门外菊花台。

在卢冀野去世后,其生前好友翻译家杨宪益、历史学家翦伯赞等人都曾前往悼唁。上海《大报》上4月20日登了一则消息;其时还有大旗先生的一篇“冀野之死"”文章,对他去世前生病的情况,述之甚详。还陆续刊有潘勤孟等先生的悼念文章及诗词。

(本文所有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资料均由陈田鹤先生亲友提供并授权发布,在此表示感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