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绘画大师pdf(摩斯关于绘画的前半生)

说到摩斯,人们都会想起他的密码和电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撰文:孔孔

一场电磁实验的蝴蝶效应

电影《无间道2》中,卧底警察阿仁坐在自己同父异母哥哥的车中,神情有一丝紧张,他的手指间断地轻敲着车门,画面切换,警长阿昌坐在一台通讯设备前,重复着阿仁给出的暗码,以获取黑社会一方的接头信息。无需语音或文字,仅靠声音的停顿和延长,身处不同空间的两人就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

欧洲近代绘画大师pdf(摩斯关于绘画的前半生)(1)

国际摩斯密码对照表(图片来源:en.wikipedia/wiki/Morse_code)

时光倒流至1832年。当萨利号游轮平静地行驶在法国与美国间的海面上时,一位名为塞缪尔·摩斯的普通乘客正目睹着查尔斯·杰克逊医生精妙的电磁实验[1] 。

塞缪尔·摩斯(自画像)(图片来源:en.wikipedia/wiki/Samuel_Morse)

肖像画家的前半生

这是塞缪尔·摩斯第二次游历欧洲。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摩斯的父亲一度希望他能从事一些更加稳定可靠的工作,譬如在出版商那里做学徒,然而,自青年时代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摩斯最终说服父亲,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艺术学习之路,这也是他生命中的首次欧洲艺术朝圣之旅。正如那时候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欧洲在摩斯的心中,是文明和辉煌艺术的象征。

1811年,这个幸运的年轻人被英国皇家学院录取。在那儿,作为美国新移民后代的摩斯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杰作们的巨大冲击,他从未想过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绘画方式,在那些巨作前,他真正地感受到了艺术在他的心灵中所激起的汹涌的情感,另一方面,对于不能使更多的同胞也观赏到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巨匠的绘画,他和他的许多美国同学都感到十分难过[2]

从英国学成归来之后,塞缪尔·摩斯正式开始了他作为画家的前半生。美国那时还远没有成为艺术家发挥天才的沃土,就像欧洲许多著名画家会为贵族绘制肖像画以求谋生一样,塞缪尔·摩斯在大洋彼岸也走上了这条为名人绘制肖像画以谋生计和前途的老路,即使他的胸中其实有丘壑万千。他把从欧洲学习来的那些技艺悉数用上,而这些技艺也为他赢得了前总统约翰·亚当斯、詹姆斯·摩尔等名人的肖像画邀约。

塞缪尔·摩斯大有前途,当时许多人都这样认为。这个稳重的年轻人也不负所望,他得到了美国革命的首要法国支持者拉法耶特侯爵的青睐,被要求为其绘制一幅肖像画。塞缪尔·摩斯感到重任在肩,不敢懈怠,决定全力以赴为这位功绩卓著的侯爵画出一幅庄重的全身像。在这幅画上,侯爵站立于傍晚的云霞之前,其面部表情和身体细节被光线映照得清晰可见,身姿被漫天红霞映衬得更加英伟。

欧洲近代绘画大师pdf(摩斯关于绘画的前半生)(2)

塞缪尔·摩斯 《拉法耶特侯爵》(图片来源:crystalbridges)

然而,在他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时,一封家书不期而至。信中写道,其妻身患重病,令他尽快返家。摩斯立马离开华盛顿,火速赶往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然而,通讯和交通的双重滞后使他无缘与妻子做最后的道别,当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时,只有一方新立的墓碑在等着他[3]。这或许是塞缪尔·摩斯人生中第一次对距离感到那样无可奈何,这是否催生了后来电报的诞生已不得而知了,但我想,他一定和很多普通的失去挚爱的人一样,做出过那个悲哀又无力的假设——假如那封信来得更快,事情会不会不是现在这样?

二度欧洲行与绘画生涯的转折

妻子逝世之后,塞缪尔·摩斯迁居纽约,渐渐对肖像画感到厌倦的他在这里开始了另一项或许更接近于他的艺术理想的事业。

1826年,摩斯与其他几位艺术家合作创办了“国家学院博物馆和学校(National Academy Museum and School)”并担任主席,这个学术机构包含了博物馆和学校,也是一个艺术领域的名誉组织。时至今日,这个机构依旧在为美国民众提供丰富的展出以及课程[4]。担任主席的那一天,摩斯或许会想起他在离开英国时曾感慨道要“致力于激发对艺术的感受”[5]的理想,但这些年过去,他似乎只迈出了极其微弱的一小步。

于是,塞缪尔·摩斯又回到了欧洲。在法国的日子里,他几乎天天在卢浮宫的长廊里逡巡。文艺复兴的杰作让他沉迷。但相比于第一次游历欧洲时的惊叹,这一次,摩斯还希望在惊叹之余能以画家的身份做点什么,比如,把这些杰作都带到他的祖国。欧洲的艺术已经成熟得如同快要裂开的浆果了,建国不足五十年的美利坚在这方面却仍旧如一片尚未被真正开荒的原野。但在一个连银版摄影术都还没有问世的年代,影像如何能跨越茫茫海洋被另一片大陆上的人观赏呢?似乎除了将这些画原封不动地搬回美国,就只剩复刻一种方法了。事实上,塞缪尔·摩斯选择的也正是后者。

《卢浮宫画廊》(Gallery of the Louvre)是塞缪尔·摩斯最为著名的画作之一,这张画布上,他绘制了38幅迷你的卢浮宫馆藏大师之作,并将它们称作“世界上最辉煌的作品合集” [6]。画中这个小型的画廊原型乃是来自于卢浮宫本身的某个展览厅,摩斯将其设想为一个自由共享的艺术空间,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可以怡然自得地沉浸在艺术、文学甚至是音乐的世界之中,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文艺复兴的精神。

欧洲近代绘画大师pdf(摩斯关于绘画的前半生)(3)

塞缪尔·摩斯 《卢浮宫画廊》(图片来源:seattleartmuseum)

与单纯的集合不同,这些迷你作品事实上是塞缪尔·摩斯精挑细选后的结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幅画也可以被视作他日后致力于电报研究的一种先兆,两者都蕴藏着一种希望人类的知识能够跨越漫长的距离得到广泛传播的愿望。他挑选了这些欧洲艺术的精品并带回美国,试图通过展示画上的大师杰作给公众以及所有对艺术渴望却缺乏临摹范本的年轻人以新的启迪。

然而,这幅画作在美国展出时并没有获得塞缪尔·摩斯预想中的效果,美国公众对于他的想法颇有些不以为然,或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迷你仿作的深意,尽管评论界好评如潮,敏感的摩斯依旧在两次展出之后就取消了之后所有的展览[5]

这次失败可以视作摩斯一生的一个细微而重大的分水岭。在这之后,摩斯对绘画的热情逐渐衰减,精力慢慢向电磁领域转移。那时的他当然不会预料到,自己的这幅画作会在1982年由收藏者以325万美元的高价售出,创造了到那时为止美国绘画作品最高的拍卖价格[7]。当然,塞缪尔·摩斯或许对这个天价只会付之一笑,相比于他后来的作为,这实在算不上什么。

时隔多年,我们早已无法面对面地去询问摩斯,他的绘画以及密码是否只是一种理想的两种表现,即试图使信息、知识和艺术克服空间的限制,到达每一个渴望获取它们的人的身边。

也许,摩斯只是一个兴趣广泛同时又精力无限的人,在不经意间承继了某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任务,让盗取的火种跨越大洋、山岭、平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传播起来。而他自己,便既是吹旺火种的人,同时又成了火种本身。

*注:电报与摩斯密码乃是塞缪尔·摩斯与其助手艾尔菲德·维尔(Alfred Lewis Vail)合作发明。另,当塞缪尔·摩斯于1837年在美国取得电报专利时,英国人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以及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也在英国申请了此项专利,他们也被视为电报的发明团队之一。

参考资料:

1. 塞缪尔·摩斯-维基百科 en.wikipedia/wiki/Samuel_Morse

2. BioGraphy biography/people/samuel-morse

3. 美国水晶桥艺术博物馆 crystalbridges/blog/lafayette-morse-march-progress/

4. 国家学院博物馆和学校 nationalacademy/about-us/history/

5. 美国水晶桥艺术博物馆 crystalbridges/blog/the-rise-and-fall-of-samuel-f-b-morse/

6. 西雅图美术馆 seattleartmuseum/exhibitions/morse

7. 陈安. “美国人在巴黎”. 《书城》,2013年2月


投稿、授权等请saixiansheng@zhishifenzi

赛先生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