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良人(诗经臆读十二有女如云)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诗经中的良人(诗经臆读十二有女如云)(1)

对古人而言,东方有着特殊的意义。东方既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春天来的方向。春是随着东风而来的。古诗文中东风都是代表着春天, 而西风就是秋天。《礼记·月令》云:“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迎春,得在城东,而不是其他方向。那踏青游春,也自然是在东郊了。在城东方的城门——东门,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了。《吕氏春秋·孟春》高诱注云:“天子城门十二,东方三门,王气之所在,尚生育。”它与春天所代表的生机与生命繁衍的意义结合在了一起。

东方与东门的这种特殊的意义,使得东门成了游春之地,也是男女相会之所。那时有春日令会男女的习俗,“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出其东门》所述,便是这个时节男女相会的情景。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诗的两章只是一个意思,向熹所谓“两章叠咏”。“有女如云”“有女如荼”,牛运震说“写尽奇丽”。之所以能写尽奇丽,是因为这个比喻用的好

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法。好的比喻使得表达变得经济,长篇大论难以描述的,一个比喻就清楚了。 因为比喻是以画面代替描述。美女如何多,曰“如云”“如荼”,一下子就清楚了。“云”自不必说,“荼”是白茅花,是成片的。(如下图)

诗经中的良人(诗经臆读十二有女如云)(2)

这样一个比喻,不仅仅是描述了“多”而已。云的飘逸,白茅花的素净,更描述了美女的“态”。所以“如云”“如荼”,既是多,从中也见出其粉香飘带,娉婷袅娜之态。写尽奇丽是在此。

周作人有一句:“我惟见斜阳红晕,似女儿颊。”这个比喻可不是只说了表面的“红”,它有内里的精神态度。这个斜阳,一下子就变得可爱了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了。高明的比喻大抵如此,不是只从表面上去比,而有更深层的意蕴和动人之处。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话说的很直接。美人虽多,我的意中人却不在。那个“缟衣綦巾 ”的人,才是钟意之所在。

《出其东门》这首诗的笔法,和《郑风·叔于田》类似。《叔于田》诗云: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古人以伯仲叔季为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小。伯仲叔季也就成了男子的代称。《诗经》中经常用“仲子”“叔”“叔兮伯兮”等来称呼男子。

《叔于田》中,叔去打猎去了,女子在巷中,见到巷中的人,宛如不存在,“巷无居人”。因为所有人都不如心中的那个“叔”,“岂无居人?不如叔也。”《出其东门》的“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也正是这个意思。所有人都不如那个“缟衣綦巾”的意中人。

《叔于田》是女子情怀,是轻快的。随目所见,看到人家饮酒,就想,这饮酒“不如叔也”。看到人家骑马,就想,这骑马“不如叔也”。她是“随所见而思及叔”,所有人都“不如叔也”。

《出去东门》就不那么轻快。“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至“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倒好像是在故意强调似的。历来注家多认为这是男子表达对妻子忠贞的诗。即是表达忠贞,那么这其中有强调的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经中的良人(诗经臆读十二有女如云)(3)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句的意思,是说“缟衣綦巾”的那个人是男子的意中人。此诗意谓:虽然“有女如云”,但是男子心中早有了一位“缟衣綦巾”的女子,而只有她能“聊乐我员”。观古今注本,于此一节,未有异意。

这倒是让人颇觉意外的。因为就诗中的语感口吻,“缟衣綦巾”更像指的是“美女如云”,而不是意中人。“聊乐我员”,“聊”是姑且、勉强的意思。

《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此“聊”即“姑且,勉强”之意:思乡之情不得解,姑且与姐妹们说说话罢了。《离骚》中之“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等等之“聊”亦“姑且,勉强”之意。

“聊乐我员”意思是:姑且让我快乐。如果“缟衣綦巾”指的是意中人,诗意为:美人虽多,意中人却不在,只有意中人,姑且让我快乐。

“姑且”是一种妥协,是原本意愿达不成的时候,降一层,姑且如何,是无可奈何下的聊胜于无的一种状况和选择。意中人难道只是“姑且”让我快乐吗?这岂不怪异?

“缟衣綦巾 ”似应指“美女如云”。意思是说:美人虽多,但我的意中人不在。姑且与这些缟衣綦巾的女子勉强游乐,忘一时之忧罢。这并不意味着移情别恋,感情就变了。只不过是此刻美景良辰,美女如云,就别苦着个脸了。参与进去,相与戏谑,聊以忘忧。

诗经中的良人(诗经臆读十二有女如云)(4)

如果以此意解,《诗经》中还有一首诗与之类似。《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这其实是一首劝勉的诗,要求别那么高,别那么执着。齐之姜,宋之子,是指齐国姜姓和宋国子姓的女子。在当时指代名门闺秀的美人。难道吃鱼就一定得吃鲂和鲤?难道娶妻就非得齐国姜姓和宋国子姓的女神?吃什么不是饱,什么女子不可为妻呢。别那么执着。

《衡门》之诗之所以能有此意,是因为齐之姜,宋之子,对他而言只是一个他期望的条件,还不是一个具体的意中人。所以这个条件可以放宽,而不是对意中人的放弃。《出其东门》则是有一个具体的意中人,不可能轻易放弃,“ 聊乐我员 ”,也只是姑且相乐,聊以忘忧,他心中还是有意中人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