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第21则启示 损有余而补不足

裴楷“乞物行惠”

世说新语德行第21则启示 损有余而补不足(1)

损有余而补不足

《世说新语》故事解读之十二

《世说新语》卷一“德行第一”第十六篇讲的是裴楷“乞物行惠”的故事,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梁 王、 赵 王, 国 之 近 属 , 贵重 当时。 裴 令 公 岁 请 二 国 租 钱 数百万, 以 恤 中表 之 贫 者。 或 讥 之 曰:“ 何以 乞 物 行 惠?” 裴 曰:“ 损 有余, 补 不足, 天 之道 也。”

大概翻译成白话文故事。梁王和赵王两位都是皇亲,也很有钱。裴令公(裴楷)向二位王爷借了几百万钱,用以接济家族亲戚中的穷困者。有的人就讥讽他:“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钱来做善事呢(乞物行惠)?”裴楷回答说:“从钱多的人家拿钱补充给钱少的人家,这就是天道啊。”

裴楷的回答实在是妙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本来是出自《老子》,下面还有半句:“人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大意就是自然法则是损减有余补充不足,而人类社会法则则正好相反,减损不足而奉养有余。啥意思呢?实质上老子这句话揭露的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真实面貌,那就是地主阶级因为控制了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而得以大量占有农民阶级的劳动产出,形成的社会局面就是穷苦的农民阶级在奉养有余的地主阶级。

然而裴楷的所作所为则正好相反。所以他也很巧妙的用了《老子》论述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然法则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完美的理由,而巧妙的避开了“人道”法则。聪慧之际也!

而另一方面,裴楷借用的这一“天道”法则,又非常巧妙的回答了“乞物行惠”这个诘问。人“讥”之的重点在于“乞物”,意思是“你裴楷要做善事就拿自己家的钱粮啊,为什么要用别人家的呢?这不是拿别人的钱粮来买自己的好名声吗。”裴楷如果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是很难的,而且很容易陷于一场混乱的辩论中去。于是他巧妙的绕开了这个陷阱,实在是高明得很。

当然,裴楷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讥”的问题,我以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于他本人的心胸宽阔,不以个人损毁得失为重的气度。试想如果他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质疑和诘问,势必会反击对方的了,维护自己的名誉的。然而,这个故事中的裴楷给我们展现的却是一种“毁誉虽至而处之泰然”的气度,真正君子风范也。是故魏晋多名士,由此见之也。

其实以现时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裴楷所为岂不正是我们现今社会各种慈善机构的行为方式吗?现代社会的慈善行为模式,不正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吗?而之所以现代社会大力提倡慈善事业,会不会是因为人道的“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一社会法则已经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呢?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是否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堪的重负呢?你们的意见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