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燃尽始成灰(红烛燃尽光未熄)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青岛文化史料》中,文史学者马庚存曾用“红烛燃尽光未熄”来形容闻一多,异常精彩。《红烛》《死水》等是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匡斋尺牍》等是他研究的代表作。翻看闻一多《全集》不难发现,他自1913年6月在清华学校发表了第一篇《名誉谈》之后,直到1946年7月《最后一次的讲演》。只有在青岛两年,是他发表作品最少的年份,除了《论“悔与回”》和《谈商籁体》等评论外,还有散文《青岛》是他上课时的范文;留美学美术专业出身的闻一多,还曾在青岛海边留下了一篇画作,后在拍卖时被取名为《夕潮拍岸》;目前发现的三篇诗作《我懂得》《凭籍》《奇迹》是他最后的新诗创作,也是他感情上的涟漪。

蜡烛燃尽始成灰(红烛燃尽光未熄)(1)

闻一多一生作品很多,但散文很少,而少之又少的,则是抒情写景散文。《青岛》是闻一多的名篇,从头至尾抒发着对青岛的热爱,从看见“一点青”的惊喜,到“簇新的,整齐的楼屋”,再到春夏秋冬的美景。“这是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给学生上课用的范文;是闻一多一生中唯一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弥足珍贵。”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说。这篇文章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桓老师在1936年上海大众书局出版的《古今名文八百篇》中发现的,而且据其推测,该文应该创作于1931年秋天,理由是闻一多于1930年秋天来到青岛,到1931年秋天,恰巧经过春、夏、秋、冬四季,在对青岛一年四季的景色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才写出了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中,闻一多对青岛的赞美溢于言表,形容“青岛几乎是天堂”,直到他最后伤心地离开,他的次子闻立雕说,“他还是很喜欢青岛美景的,只是不愿回顾那段岁月”。

其实,刚来青岛之时,闻一多是满足的,“我爱青松和大海”,颠沛流离之后,过上了稳定富足的生活,工作之余,和家人、朋友游山玩水,跟孩子们在海边逐浪,落潮后挖螺蛳,捡海菜,回家熬汤喝。“梁实秋后来回忆说闻一多家的厨师做的拔丝苹果很好吃,他家孩子也很多,流鼻涕的比不流鼻涕的多,因为都很小”,杨洪勋说。

在青岛,他还交了很多朋友。闻一多号字益善,号友三,他的名字号出自《论语》“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性格的豪爽让他交友颇多,除梁实秋外,他还有“酒中八仙”。胡适在1931年1月25日的日记中就曾写道:“我同一多从不曾深谈过,今天是第一次和他深谈,深爱其人。”两人就是在酒桌上建立的感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