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桥段,其不但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杨修的机敏,更将曹操的刻薄少恩,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杨修作为东汉名士,曹操如果仅仅因为鸡肋一事,便将其处死未免欠妥。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1)

▲杨修与曹操

在《三国典略》也提到杨修真正的死因乃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而且曹操和杨修的家族,还有积累的宿怨,这些恐怕才是他真正的催命符。

一、杨修与曹植

《三国典略》里的漏泄言教一文,恐怕就是指代鸡肋一事,而交关诸侯中的诸侯指的是曹操成年的子嗣。

在曹操控制朝政并被封魏王之后,其便对身后之事十分看重。

长子曹丕作为其世子的第一候选人,并无争议,但以曹植为首的几名诸侯也有争夺世子的心思,这让曹操颇为头疼。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2)

▲杨修剧照

在曹植“私开司马门”之后,曹操便迅速用《立太子令》等文件,确定了曹丕的地位,不过当时曹植的身后已经聚集了大批党羽,曹植争夺世子的念头,并未被彻底打消。

于是,曹操开始有意识地考核曹丕和曹植,经常找他们讨论政治问题。

曹植担心自己的回答不能令父亲满意,便经常在觐见曹操前向杨修请教。

杨修每次都会揣测曹操可能给出的问题,之后再将答案告知曹植。

结果在父子交谈中,曹植总是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这让生性多疑的曹操,开始怀疑他可能提前做了准备。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3)

▲影视剧中的杨修形象

在曹操的再三逼问下,曹植说出是杨修帮助自己进行了准备,从这件事开始,曹操对杨修的印象就十分糟糕了。

曹操之后更是给曹丕和曹植出了道难题,让他们在自己要求城门紧闭的前提下,出城办事。

结果曹丕在面对守卫拦截的时候停了下来,曹植则在杨修的建议下,杀死了城门看守直接出城。

曹植看似完成了这个命令,但他却以私命违抗了军命,这在古代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再者,曹操后来也知道了,杨修才是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这让他对曹植和杨修的印象更差了。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4)

▲曹植形象

在曹操到汉中作战的时候,他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为了确保曹丕在自己死后能够安稳继位,他必须铲除一切有可能影响政权稳定的因素。

因此,杀死杨修也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杨彪与曹操

由于杨修和曹植的亲密关系,曹操必须在去世前除掉他,鸡肋一事给了曹操足够的借口,他借此事处死杨修,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在曹操杀死杨修之后,他便立即修书一封寄到了杨修父亲杨彪的手中,与此同时,其夫人卞氏也给杨彪的夫人写了一封信,来表达对于他们的安慰。

曹操夫妇的举动,说明了杨氏家族,在当时的超然地位。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5)

▲杨震画像

杨修来自弘农杨氏,其先祖杨震为东汉名臣,有着关西孔子的美誉。

其不但在政坛上表现突出,而且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这让杨氏成为了东汉名门之一。

在杨震之后,弘农杨氏几乎每代都有人晋身朝廷高位,是和当时的袁氏比肩的名门望族。

杨修的父亲杨彪,也曾经做到了东汉的太尉,在当时颇有声望,在曹操的《与太尉杨彪书》中,还有杨修“恃豪父之势”的形容。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6)

▲杨彪之子杨修

不过当时的史书大多形容杨修“谦恭才博”,似乎与曹操的描述并不相同,而曹操之所以会写这句话,纯粹只是要让杨彪难堪。

原来在曹操举事之前,他和杨彪之间便已经有了嫌隙。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的时候,曾经大摆筵席,席间杨彪见曹操入席,便脸色大变。

杨彪并非不知道曹操在营救汉献帝一事上的功劳,不过出身名门的他,对于曹操这个“赘阉遗丑”还是心存芥蒂。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7)

▲杨彪游戏形象

这件事也让曹操颇为不快,因此在袁术僭越称帝之后,他便拿出杨彪与袁术结为亲家一事,大做文章,给杨彪定下了忤逆之罪,不但夺去了他的官职,还要将其处死。

如果不是孔融等名士拼死相救,恐怕杨彪就先于杨修离世了。

因此在杨修被杀之后,曹操虽然名义上要对杨彪这位汉室老臣进行“慰问”,但暗地里却是对杨彪进行了嘲讽。

从此事中,我们足以看出曹操对杨彪的积怨,笔者认为二人的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杨修的被杀。

三、曹操对名门望族的打压

除了上述两点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促成了杨修之死。

而且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希望借助杨修之死,来威慑当时的士家大族。

整个东汉时期,士家大族们一直都是政坛上的核心力量。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这些士家中有不少人都成为了一方诸侯,他们的势力之大也令曹操印象深刻。

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他必须遏制士族的发展,比如当时曹操从寒门中,提拔有才能的人,就是最典型的手段。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8)

▲曹操剧照

不过,当时士族之间由于几代人的通婚,早已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

比如孔融就是受到杨彪之父杨赐的提拔,才进入政坛的,因此其为了营救“恩人之子”杨彪也是不遗余力。

另外杨家和袁氏也是姻亲,杨修的母亲便是袁氏之女。

因此曹操想要直接破坏这张士族关系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他只能通过处死杨修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这在当时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过在曹操死后,曹丕为了稳定局势采取了和士族合作的态度,这虽然让曹魏成功取代了汉室,但也为之后的司马氏乱政埋下了伏笔。

杨修该不该死(杨修只因一块鸡肋)(9)

▲被押赴刑场的杨修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杨修之死明面上是因为其恃才傲物,触犯了军中禁令,但事实上是曹操为身后事做出的重要安排。

他要借杨修之死,来打消曹植的夺嫡心思,以及打压士族的政治地位和发展势头,为曹丕的稳定继位提供条件。

不过杨修的死,终究没有扭转乾坤,曹魏政权很快就被士族们,篡夺了权力,曹操的用心良苦终究成空,实在令人叹息。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