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物品的小故事(在家常听老妈妈讲)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关于借物品的小故事(在家常听老妈妈讲)(1)

w-459# 原创 作者:鉄四师 朱德全 永远铁道兵 2020-05-25

“怀货”是指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药材。因这些药材产于怀川大地,夏称覃怀、怀州,明清为怀庆府 ,所以,药材名均被冠以“怀”字,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简称为四大怀药,亦称“怀货”。

关于借物品的小故事(在家常听老妈妈讲)(2)

怀川大地,南邻黄河,北靠太行,集山阳、河阳于一身,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河经青、甘、宁、蒙、晋、陕诸省区,一路奔腾而来,从上游山川携带来大量腐殖质,到了怀川大地的平原地带,水流变缓,慢慢沉积下来,滋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北面的太行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北方寒流的南下侵袭,黄河支流沁河从太行深处穿越而来,在怀川大地与黄河相挽,同时把太行山深处的稀有元素一起带到了怀川大地。于是,形成了怀川大地特有的水质和独特的环境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药材的生长。这里出产的药材品质优良,药性十足,十分地道。

据历史考证,四大怀药种植始于神农,兴于隋唐,盛于明清。明清时期,以经营怀药为主的商帮,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把优质的怀药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怀商可与当时的晋商、徽商等比肩齐名。

另外,覃怀之地还活跃着一支民间“跑怀货”的队伍,他们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怀药收购、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卖给有记号的怀商或药商,或者运往外地销售。一些怀药种植户也自己肩背、手提、担挑怀药外出销售,当地人称之为“跑怀货”。

我入伍前曾跟随父亲进怀药站当过学徒,学习怀药的加工,也听老辈人讲过“跑怀货”的故事,但听到的只是一星半点。

我的老岳母今年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我的父亲和岳父生前都是种植怀药的行家里手,精于怀药的加工,听说他们年轻时也跑过“怀货”。岳母应该知道他们“跑怀货”那些故事。

关于借物品的小故事(在家常听老妈妈讲)(3)

一天吃过晚饭,我和妻与岳母坐在一起凉快聊天,说起“跑怀货”的事,我趁机“打破沙锅问到底”。岳母记忆力超强,凡是他经历的事都记得清。她讲了一些这方面的历史。

怀药是家乡的主要经济作物,祖祖辈辈都有种植。每年乡亲们都盼望有个好收成,能卖个好价钱。怀药收获后,要经过加工凉晒成形,然后出售。地黄九蒸九制的最好;牛膝晾干后带葫带须不折的最好,用红头绳捆成一把一把的,等待人来收购;山药要刮皮晾干搓圆,按大小等级分开。岳母的舅舅每年都做收购倒卖“怀货”的生意。他从每家每户中收购,然后转手卖给怀商或外地来采购的药商。岳母说,对那些品质好,能卖好价钱的好货,一般家户都舍不得卖给“二道贩子”,而是愿意自己拿到外地去出售。

农闲时节,村里的年轻人往往会结伴外出“跑怀货”,大多是往南方去。说起来奇怪,家乡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放在老家,药味并不浓,只要一过长江,药味变得十分浓烈,特别受南方人及东南亚华侨们的青睐。曾听说有个家乡人用一块地黄,就在华侨手中换得一块手表的故事。

民国时期,沿粵汉铁路南下武汉、广州,形成了一条“跑怀货”的线路。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商家林立,怀货特别好卖。广东也是“怀货”的集散地,需求量大,很热销。但家乡人听不懂广东话,不敢贸然下广州,“跑怀货”一般去武汉多。

岳母说,1957年冬天,岳父与村里另外两个年轻人,去武汉跑“怀货”。家乡人“跑怀货”一般是“单人不出行,两人不出门,三五人为伍”,同去同來,可能是考虑安全和途中相互照应。“跑怀货”非常辛苦,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每人背着几十斤地黄(牛膝易折,菊花蓬松,山药卖不上价,“跑怀货”一般都带地黄),带着干粮,徒步一百多里地,从县东的老田庵过黄河,到郑州坐上到武汉的火车。去时货不离身,来时钱不离身,饿了啃一口从家里带的烧饼,渴了喝自来水,来往七天,一趟算下来,挣了七十多块钱。那时候七十块钱,对农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有了这七十多块钱,全家可以过个好年了。

听了岳母的介绍,我觉得四大怀药和怀商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 ,有许多历史文化需要挖掘整理。

关于借物品的小故事(在家常听老妈妈讲)(4)

2020年5月25日于河南

(编辑:彩云追月,圆圆)

来源:新华号 永远铁道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