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称年号(清朝为何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

我国古时候的君主,一般生前有年号,死后有庙号和谥号。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是年号,庙号为“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这三种称呼,都可以作为指称乾隆皇帝的代名词。

在汉武帝以前,君主没有年号,只有庙号和谥号。在商朝,人们多以庙号称呼君主。到西周之后,称呼君主的习惯改为了谥号。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后,因不满“子议父、臣议君”的做法,废除了庙号和谥号,自称为“始皇帝”,自己的子孙则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秦始皇的春秋大梦终究没有实现,秦朝经历两位皇帝就灭亡了。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后,又恢复了庙号和谥号的制度。

清朝为什么称年号(清朝为何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1)

但是庙号和谥号,只有皇帝死后才能使用。比如刘邦称“汉高帝”或者“汉太祖”,是继任皇帝所选定的。刘邦活着的时候,只能称“今上”或者“当今天子”。在皇帝已经驾崩,还未确定庙号和谥号之前,则暂时尊称为“大行皇帝”。

满人入关以后,从清世祖顺治皇帝开始,每朝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在皇帝在世时,也可以不用“今上”的说法,改用年号来称呼当朝皇帝了。

因为每个皇帝只取一个年号,不像前朝的皇帝那样可以随意更改,所以取年号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既要大方得体,又要蕴含一定的深意。

比如在1644年,满人刚刚入关,满汉矛盾还比较尖锐。因此清朝皇帝以“顺治”二字作为年号,意思是会顺应民心,治理天下,来打消民众的“逆”反情绪。

顺治皇帝暴崩后,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以“康熙”为年号。康,为富足、安康;熙,既有振兴、又有和乐之意。表示天下安定后,要以民生为本,充实国力。

清朝为什么称年号(清朝为何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2)

雍正皇帝即位时已经45岁,“雍正”的年号,是他自己敲定的。在登基之前,雍正的爵位是“雍亲王”,并且为夺储与兄弟发生过手足相残的事件。民间许多传言,说雍正是矫诏篡位,所以他用雍正为年号,无非是向大家宣告:我雍亲王得位光明正大。但是听起来,总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

“乾隆”的年号,意思为乾运昌隆。乾就是天,为祈祷天道兴隆的意思。而后即位的是嘉庆帝,嘉庆是受乾隆禅让而登基的,所以“嘉庆”这一年号,也是乾隆确定的。嘉庆当皇帝前,爵位为“和硕嘉亲王”,乾隆给他的这个年号其实很不走心,就是庆祝嘉亲王继承大统的意思。

继承嘉庆皇位的道光,“道光”年号为大道光明的意思。但实际上,从道光一朝开始,清朝前途一点都不光明,反而慢慢走向了衰落。

清朝为什么称年号(清朝为何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3)

在道光一朝,又是鸦片战争,又是太平天国叛乱,把国家搞得很穷。因此道光的四儿子即位后,改元“咸丰”。咸即是都的意思,希望天下人人富足。但咸丰的这个愿望,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

咸丰驾崩后,留下唯一一个6岁的儿子,初定年号为“祺祥”。但在慈安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之后,改年号为“同治”。这个同治含义很丰富,可解读为两宫太后、皇帝、恭亲王、众大臣共同治理国家。这一朝君权较弱,需要依靠众人一同治理。

后来同治因病早逝,没有留下子孙后代,皇帝的“统绪”,成为了立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清末的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都是由皇族近支入嗣而继承大统,所以“光绪”、“宣统”,既是勉励他们要光大清朝统绪,同时也是对其身份的一种提醒:你们继承的是大清帝系的统绪,要以嗣父为父,嗣母为母,日后不可擅自追封本生父和本生母为皇帝和太后,以此作为警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