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从古诗中了解儿童的特点)

教育孩子的起点,是要懂孩子,了解孩子。相比起厚重专业的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父母们更愿意简单直接地了解儿童都有哪些特点。古诗词就是这样一个途径。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诗

《田园四时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从古诗中了解儿童的特点)(1)

这首诗描绘了农家劳动生活的情形,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农户家中,有丈夫妻子,还有孩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与事情,男人白天出门种田耕地,夜晚回家女人纺麻搓线,小孩子不懂得农事与耕种,但也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底下种起瓜来。这样一幅田园耕织图,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的写照。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也体现了教育学意义和价值。从这首短短的七言诗中,至少体现了两点教育学价值。

一、体现了儿童模仿学习的特点。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当一个孩子还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模仿就是他学习的途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农家的孩子看到父母的工作是种田纺织,孩子自然学习到耕种的生存方式。

每个孩子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中,孩子学会了说话,在模仿中,孩子学会了穿衣,模仿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单一的行为模仿到习惯模仿再到思维观念的模仿。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对于外界环境给予的刺激儿童会不加选择照单全收,尤其是处于发展关键期的6岁前的儿童。这时候,提供给儿童什么样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更指人文环境,对儿童来说,父母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模仿对象。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是原件。父母的为人处事,优点不足在孩子身上都会显露无遗,并且这种模仿一旦从小固化成习惯,长大以后几乎很难改变。因此,在孩子6岁以前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完整的人格是重之又重的事情。

不仅仅是孩子,模仿也是成人学习的方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这一现象找到了科学解释。科学家发现,在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这种细胞可以让我们在看到别人做某种动作时,自己也能相应做出一样的动作。因此,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成人要时刻保持这样的觉知。

儿童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从古诗中了解儿童的特点)(2)

二、儿童在游戏实践中学习

诗中儿童“也傍桑阴学种瓜”或许也不是真的在种瓜,孩子们只是在学着父母的样子,在桑树下玩着种瓜的游戏,这是儿童游戏中很典型的一类——假想游戏活动。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把儿童的游戏分为实践游戏(练习性游戏)、假想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假想游戏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行为表现。我们会在小婴儿的身上看到他把一块积木当成饼干,会拿着空杯子假装喝水,或者假装给某人打电话,这都是假想游戏的萌芽,孩子到了三岁以后,会特别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们喜欢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爸爸、妈妈、医生、护士等,通过这些角色尝试来展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这也是他们对社会了解的开始,给孩子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玩假想游戏是宝宝想象的“起点”。多数专家认为,经常玩假想游戏的孩子情商高。研究发现,经常玩假想游戏的孩子,更快乐,坚持性和合作性也较好,长大后较少出现攻击行为,较少表现出愤怒和悲伤。

作为父母,了解了孩子的这一特点,如何做才能支持到孩子的假想游戏,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会性发展呢?

1. 为孩子的假想游戏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孩子的假想游戏往往来自于他们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经验。当他们的经验越多,能用于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因此父母要多带孩子充分感受生活,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实践,也要通过讲故事,看绘本这些间接经验丰富孩子的感受。

2. 为孩子的假想游戏提供充足、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儿童的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和玩具,儿童的玩具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与生活接近的确定性意义的玩具,这类玩具有相对固定的玩法,比如餐具、水果、布娃娃、小汽车等。另一类是没有确定意义的玩具,这类玩具需要孩子发挥想象和创造性去探索玩法,比如积木、泥巴、粘土、纸盒等。无论哪类玩具对孩子都是有意义的。父母们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材料或玩具。

3. 引导和参与孩子的假想游戏。当发现孩子正在做假想游戏时,表现出兴趣、热情与欣赏。也可以适时回应和参与到游戏中,或者成为其中的一名角色来引导孩子的游戏,比如假装一位生了病要看医生的病人,询问医生的意见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