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的发源地在哪里(泾河的境界)

泾河的发源地在哪里(泾河的境界)(1)

泾河风景 陶浒 绘

□赵 丰

从莽荡数百里的陇山山脉的六盘山一路不拒细流、弯曲东流的泾河,在经过了四百五十公里的长途奔波之后,于关中腹地高陵与渭河合流。在生命的岁月中,我无数次走近这条河,血管里流淌的,仿佛是它的血液。

时光的步履姗姗而过,泾河的流水清澈延伸,山石林草过滤了它的尘滓,纤尘不染的质地养育着慧眼的诗人。打开《诗经》,我欣喜地看到了泾河的名字。《邶风·谷风》有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湜湜者,水清也。句意为:泾水同渭水相比较才显得浑浊,但它静止不流时是清澈的。《大雅·凫鹥》又言:“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这“泾”是泾水,凫和鸥泛指水鸟,公尸指为古代天子祭祀,代被祭者的神灵而受祭的活人。其意是: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在《汉乐府》《全唐诗》等文学神圣的殿堂里,泾河依然灿若星光,闪现出优美的诗句。古乐府《陇头歌辞》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王安石伫立于泾水之源,幽古感怀:“陇头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只有月明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唐开元十二年,二十七岁的边塞诗人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写下“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盛言泾水之浩渺。这些词句,将三千年前的泾河装点得灵动迷人。

从杜甫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感慨里,我们洞察到泾河曾经的桀骜不驯,流域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恶化,“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为了让泾河成为万民苍生的福祉,历朝历代在治理的同时,注重泾河的开发利用,引泾水灌溉农田,自秦以来,就有郑国渠、白公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利民渠、普济渠、泾源渠、柳湖渠、平丰渠。解放以后,先后有安同渠、泾河南干渠、崆峒渠、泾河北干渠、安国渠、泾惠渠、崆峒总干渠等问世。此外,还有崆峒水库发电站、绛山水力发电站、茨坪水电站、泾河朝阳水电站、崆峒水库、大佛寺水库、巴家咀水库、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大型水利工程。一代代先祖的心血,终使泾河成为苍生的福音。

一条河流,与人类的幸福依依相连,在它面前,我难以高扬起头颅。

周王朝的发迹,是泾河流域的历史贡献。周王朝发迹于泾河流域之豳(今陕西彬县),后受戎狄侵略,周太王才由泾河流域迁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传至文王。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对伐纣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诗经·豳风·七月》对农事活动做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说明当时西周农业在全国曾起先导作用。历史把“重稼穑、殖五谷”称为豳风遗训,可见泾河农业对我国农业影响之深远。

泾河,是一条历史人文之河,清澈如鉴的泾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道”,照亮过广成子、赤松子等大师超逸的眸子,映红过黄帝、周太王、秦皇、汉武等炎黄先帝的容颜。在大地原点泾阳,它养育出了吕潜、魏学曾、李世达、张问达、吴宓、张芾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它的水波繁衍了多少至神至圣的思想,以涓涓清流海涵了中国古代太多的哲学命题,向皇天后土输送着经年不竭的养分。

泾水蕴含“道”,这是一种境界。

泾水沿途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使得这条古老的历史之河具备着博大的人文境界。距今约有250万年,世间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1973年被考古专家在甘肃合水县西北八公里处莲河西岸发掘后,便惊艳了世界。华池县城西南四十五公里的赵家岔旧石器遗址,是世界公认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能够作为人类历史遗迹的文物古迹还有平凉崆峒山道院建筑、泾川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东方洞)、庆阳西峰镇南的北石窟寺、长武唐代昭仁寺、彬县大佛寺、苻坚墓、公刘墓、武功老城南侧小华山上的周部落姜嫄墓、礼泉唐太宗昭陵、泾阳郑固渠遗址、崇文塔、惠梁寺……众多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宛若颗颗明珠,让泾河成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

大佛寺、公刘墓、昭仁寺、昭陵、郑固渠遗址我去过,其他的在有生之年要逐一拜访。阅读这部经典,也许需要我的一生。

水鸟和鱼,是泾河的生灵。在泾水边,我的眼帘中,鲤鱼翔游在清澈的水底,各样水鸟展开五颜六色的翅翼在水面翱翔,翅翼时而划过水面,时而直插云空。2011年,泾河新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组建,从生态环境起步,带来了泾河的生态之美。冬日,在河两岸新栽的芦苇丛中,我看见了大雁、白鹭、赤麻鸭,这些唐诗宋词里的候鸟穿越了遥远的时光,为泾河鸣啼歌唱,这是泾河之幸。

作者:

来源: 西安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