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

多彩贵州民族风

贵州山长水远、民族纷乱、文化复杂多元。由于交通阻塞,致使原住民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择趣寻访资料来源多数是通过老人家的口述和道听途说,也有一些网上收集,肯定不全面,错误也是难免的,欢迎更正。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夜郎国存在了约300多年,其文明发展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汉开发西南夷后,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大战略中,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彝族傩戏

3 赫章可乐

贵州赫章的可乐地区是夜郎文物发现最丰富的地方,墓地、博物馆,跟夜郎专家探讨套头葬的原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地风俗浓郁的村寨生活也颇有魅力。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2)

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墓葬

黔西:

4 穿青人

大方地区,有一种未识别人群叫穿青人,目前还不能鉴定他们属于什么民族。他们是明初因战乱迁徙至大方地区。所以保留了比较明显的古老汉文化习俗,又与当地的原始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尤其是宗教祭祀。明代地方史志称其为“土人”,清代又称其为“黑民子”,因其“衣尚青”,故“又曰穿青”。这个民族居住在织金的有20多万人。他们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信仰——“九月祀五显神”;信仰五显神的形式是“在堂屋西北隅以竹篾编如小兜形悬壁,曰兜兜坛”,即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这种戏,就是被外国戏剧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俗称“跳菩萨”。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3)

贵州六枝特区郎岱镇,穿青人为李芊墨试穿穿青族的服装

5 奢香夫人的生平

奢香夫人对贵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贵州建省就是奢香夫人的功劳,她作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能被朱元璋大加赞赏,并收为干女儿,必有其过人之处。奢香夫人修通贵州古栈道,贯通贵州,为交通及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她的远见卓识,大兴教育,送了很多部落首领的子女去南京接受教育。可以说是贵州省的奠基人。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4)

贵州黔西县奢香夫人雕塑

6 磨漆器

大方地区的磨漆器,从那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制漆历史。大方磨漆器于明代成形,工艺卓绝,如今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套大方的皮胎磨漆器餐具。大方磨漆器最多工序为二百多道。其中的隐花工艺更是叫绝。有皮胎漆器,还有布胎漆器。大方漆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漆,清若水,稠如胶。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5)

工匠精神与彝族文化:大方漆器手艺人的坚守

7八音坐唱

早在唐朝就流传于桂东南一带,目前只有兴义市巴结布依族保留流传至今。所谓“八音”,是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乐队而得名。通常有笛子、箫筒(无膜笛)、牛骨(马骨)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从古流传下来的曲目不超过13首,多为根据本民族神话故事改编的唱本,也有汉族民间唱本。

它通常以10至16人组成演员队伍,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其曲牌有正调、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八音坐唱”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6)

布依族"八音坐唱"

黔中:

8 关岭地区

布依族跟石头简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石头寨,几乎所有生活用具都是石头所制。关岭地区还出土了“贵州龙”化石,具专家测定,是二亿两千万年前的龙化石,早在清朝就有布依族人发现了此物,他们认为贵州龙化石上附着了他们祖先的灵魂,所以加以崇拜和保护。但是不能让此物进寨子,因为这些祖先的灵魂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7)

贵州关岭古生物化石群

当地布依族的服饰非常的美丽。其中百褶裙的制作复杂繁琐。先将自制的土布习染,叠成皱褶,用巨石压制成百褶,一周左右取出制作成裙子,色彩很古典朴实。

9 扁担山巫文化、经书、象形文字

揭示巫术的来历和巫术比较阳光的一面。巫师的目的是为了帮人们驱病护体,为人们的命运护航。扁担山一带女巫的悲剧生活,她们是不由自主成为女巫的,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无论在做多么重要着急的事,只要心里感觉到召唤,马上就得跑回家,与魂灵对话,浑身发抖。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8)

扁担山 石头寨

10 罗殿国都邑阿札城遗址

位于安顺市双堡区杉木乡洗马塘,遗址尚存依岭而建的古城垣堆石、蜿蜒数里。古罗殿国都邑遗址,是彝族先民首领播勒君主治所,唐宋时期,罗殿国社会经济逐渐壮大,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把一批批马赶到广西出售给南宋王朝设在那里的买马机构“提举司”,以供抗击北方金人的战争之用。为保护其日益增多的财富,罗殿国王在安札筑城以守。罗殿国,是济火部落的所在地,济火是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帮助诸葛亮擒孟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知道活了多大,有记载的济火最后一次出征是104岁。

11.瑶族的瑶浴,及其精巧的引水系统

在从江一带的瑶族,不允许女子外嫁他族,原因只有一个:不允许自己的瑶浴配方外落他人,从江瑶浴是当地瑶族群众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积累而保存至今的传统医药知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瑶族聚居区域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地道中药材蕴藏丰富。采集数十味中草药配沐浴药方,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效果,构成了当地独特的瑶族沐浴文化。瑶家人一旦决定在哪里定居下来,一定要有山沟溪流,然后种上南竹,用天然南竹把水牵引进家,家家户户都如此。对水的利用,他们除了人畜饮水和其它民族没有多大的区别外,每家每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瑶浴习惯,用水量是最高的,至少几百斤,倘如用水不方便的话,凭人力肩担是不行的。为了方便用水,瑶家人把溪水引进家里的水缸,水缸与烧水的大锅和瑶浴的木桶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两平方米之内,非常实用,这是瑶家人劳动总结的智慧结晶。瑶家人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那就是打油茶。他们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人围坐火边,打油茶,吃油茶,成年人吃过三碗油茶后上山干活,小朋友吃过油茶后上学读书。油茶既是瑶家人的早餐和宵夜的食品,又是保健品。在瑶寨,每天除了中午饭和晚饭和其他不异外,他还需有两到三餐的油茶,这是他们良好的饮食保健习惯。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9)

瑶浴

12.苗族的象形文字

施秉的苗族古文字很值得研究,各地的苗族几乎都有苗族古代有文字的传说,这些文字写在羊皮或树皮上,传说中大都认为,由于战争与迁徙频繁,苗族古文字才不幸失传,如今各地苗族刺绣图案中的几何花纹,就是古代苗文的零星残存。现今的苗族文字称“刻道”,即“刻木”,译为“苗族开亲歌”,流传于施秉县杨柳塘镇的飞云大峡谷之巅一个山坡洼地里。汉语里叫高塘,苗语叫“巴霞”,绿树夹翠竹簇拥着寨屋,葱茏而幽静,寨前是一片开阔的田坝,阡陌纵横,两边矮山环抱,清秀俊逸,显出山乡的淳朴素雅与静谧之美。史书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是“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0)

苗族的象形文字

13.仡家人

黄平仡家人是一个自报汉语族称是“仡族”的少数民族族体(注:仡应为人字旁右为革字造型,字库中无此字,故以仡代)。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凯里、施秉、镇远等县。他们从服饰到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图腾崇拜都独具特色。他们自称“科摩”、“宝拱”,认为自己是后羿的后代,汉族称为“仡兜”、“仡家”,苗族称为“嘎斗”。这里的女人,无论休闲娱乐还是劳作,无论寒暑,头上戴的都是象征“射日”的头饰,节日穿的是“铠甲”式盛装;男人盛装有如古代契丹人束:帽如太阳,缀鸟羽,头帕上插银簪如箭耸;身佩刀、弓箭和芦笙。各家各户神龛上供奉的是红弓白箭,男女从小都尚武,至今古风不减。有指画、蜡染等特色工艺。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1)

黄平仡家人

14.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民族村落。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地。苗族居民自称“嘎闹”。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苗疆绵延千里,村寨难计其数,但没有任何一个寨子,敢于挑战西江寨所独有的骄傲头衔——“千户苗寨”。聚居在西江的苗家有1000多户,人口逾6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千户寨,也是中国最大的苗寨。苗族人提起西江,都不无尊敬地称其为“西江大寨”。这里的银饰、绣花、芦笙别具特色。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2)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15.岜沙苗族

岜沙苗族是目前中国唯一允许挎枪的民族,完全处于原始状态,头顶有一根“天菩萨”,是祖先和神灵汇聚的地方,不管是父母还是什么人,只要一碰他们头顶的天菩萨,抬枪就打,神圣不可侵犯。

清水江一带的巨歌是苗族人民的风俗,高亢美妙,由于多数生活在山巅,来往上下山很花时间,两个山头之间经常互相对歌,歌声辽亮,直透云霄,在大山间回响。美妙之至。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3)

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16.侗族大歌

在侗族中,“大歌”含有古老的歌、很长的歌、很大的歌等意思。因此,“侗族大歌”可以理解为结构庞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侗族大歌可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及“叙事大歌”三类。其中,声音大歌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这种歌的歌词较短。一首歌通常有两段词,多的也不超过五段,每段歌词也仅有三、四句。它的主要特点是:每段歌的后半部分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持续音衬腔。侗族人民把这部分视为声音大歌的主体,常常要使用“循环呼吸”的方法来演唱。声音大歌往往对自然景物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与刻画。蝉鸣声、杨梅虫叫声、山羊跳跃的形象、小河蜿蜒流水的情态等。侗族的牛腿琴是乐器中的活化石,因为琴体酷似牛腿而得名。传统的牛腿琴用一整块杉木制成,下半部分挖空,上面蒙上杉木或桐木面板 。它的琴颈比较宽,顶端的琴头呈方形,两侧各安装了一个硬木做成的弦轴,用来固定两条用细棕绳做成的琴弦。牛腿琴的琴弓用细竹子做成,上面系着一缕棕丝作为弓毛。它的乐音是通过棕丝弓摩擦棕绳弦发出的,因此,牛腿琴发音纤柔,并且略带嘶哑的效果,音色别具一格,能够与人声密切地配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演奏的时候只用一个把位,经常以五度关系定弦。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4)

从江小黄千人侗族大歌

17.侗族的赶歌坪

赶歌坪是侗族最大的交友会,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兰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数万。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咸同年间,肖玉娘送她的未婚夫吴承祖投奔反抗清王朝的姜应芳部队。他俩从塘边离家,一路以歌相送。七月二十那天,吴承祖不幸牺牲,玉娘悲恸气绝,人们把她葬于塘边。每年七月二十日这天,远近的人们都来祭祀,青年们在赞公颂玉娘忠贞爱情的同时,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歌会是青年社交习俗,反抗统治阶级半争的壮举派生了祭祀意义的多重性。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5)

农历七月二十日剑河侗族赶歌会

18.侗寨的歌师

与寨老相比,歌师在侗寨拥有另一种超然的权威。一位歌王的风光不仅仅在于他赛歌时获得桂冠,他还代表整个寨子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与现代都市人钟情于足球运动的光荣与梦想也并无太大差别。如果说歌队如球队,那么歌师就是教练,或者金牌球员。一位真正的歌王,在获得桂冠的同时也将赢得无数姑娘的芳心。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6)

歌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

19.鼓楼、风雨桥

侗族鼓楼、风雨桥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风雨桥是侗族行歌坐夜的场所,青年男女最坐两头,互相对歌,互表情意。直至天亮方自散去。是侗族人民生活文化的缩影。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7)

侗族鼓楼,风雨桥

20.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杉坪洞葬位于正对杉坪村的一处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岩石之上,碑额楷书“龙村锁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称其坟茔为自古所遗。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神农氏就是他们的老祖宗,由于战争失败的历史原因,祖先们被迫迁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语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黄河”。他们的先人一代一代梦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还乡,故有“洞葬”之习。

对贵州民俗的了解(鲜为人知的贵州民风民俗)(18)

贵州洞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