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扮演者黄婉秋去世)

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时16分,在桂林医院重症监护室因抢救治疗无效逝世,享年80岁。

黄婉秋2月19日在人生最后一条朋友圈中写道,“我的亲人们、挚友兄弟姐妹们,以及国内外厚爱我'刘三姐'的影迷们永别了,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

作为“刘三姐”的扮演者,也是传承者,黄婉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将传承的重担交给丈夫、女儿以及外甥女,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中国刘三姐的文化做好传承,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美丽圣地广西桂林。

第一代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扮演者黄婉秋去世)(1)

从舞台到大银幕 意外被选中成为“刘三姐”

一提起黄婉秋,很多人就想起了她扮演的那个聪明俏丽、妙语连珠,歌声美如天籁的“刘三姐”,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这个角色已经成为了影史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对黄婉秋来说,她人生中扮演的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刘三姐”。她曾说过,“是《刘三姐》成就了我,她让我成为大家喜爱的演员。我的艺术生涯都和‘刘三姐’紧紧相连。”

黄婉秋194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广西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关于她的故事通过人们口口相传,产生了许多不同版本,以刘三姐为原型的文艺作品也有很多。195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了一次全区范围的《刘三姐》会演,目的是让各剧种、剧团各显其能,取长补短,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广西几乎所有剧团,包括一些学校的业余团体,上百个单位都在排演《刘三姐》,在全区大会演的时候,有100多个“刘三姐”,极其壮观。桂林市文化系统决定由彩调剧团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并将桂剧团、歌舞团、京剧团里所有适合演刘三姐的演员都抽调进彩调剧团。当时,黄婉秋只有16岁,在桂剧团,她也被选入担任刘三姐的C角。

1960年初,在随桂林市演出队去南宁参加《刘三姐》会演的时候,黄婉秋突然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封信,让她到厂去试镜电影《刘三姐》。黄婉秋第一感觉是不相信:“不会弄错了吧?怎么会让我去拍电影呢?”

到了长影以后就开始试镜,剧组发给每人一大叠材料,包括剧本、导演阐述等等。黄婉秋觉得很新鲜,她演舞台戏可没有这么多东西。黄婉秋仔细一看,一点也不像常见的剧本,原来是“分镜头剧本”。黄婉秋不明白那些镜头术语,就去问导演,导演苏里耐心地教导黄婉秋:拍电影和演戏大不相同,舞台上可以连贯地演出,电影却是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拼接成连贯的情节。这下可把黄婉秋给难住了,怕自己的表演感情连贯不起来。苏里导演马上给黄婉秋吃“定心丸”,说看过她的表演,一定能学会。开始试拍了,黄婉秋扮演小舟妹,刘三姐由比她年长的4位演员试拍。不管轮到谁拍戏,黄婉秋总是精力集中地坐在摄影机旁,不错过任何学习机会,她的试镜也很顺利。领导看完样片后提出,能否挑选一个更理想、更适合演刘三姐的演员,苏里导演说:“我看这个小舟妹就不错”。当然,这些都是事后黄婉秋才知道的。摄制组开会之后,苏里把黄婉秋留下,让她表演几段刘三姐看看。没想到,黄婉秋一开口,“绣绣球”的歌声让全场惊艳。只有苏里导演不露声色,让黄婉秋再来一段“三姐骂财主”的戏,这段戏主要展示的是泼辣、倔强的性格,而且还要有几分山野妹子的野气,黄婉秋酝酿了一下情绪,饰演的非常到位,这时,苏里导演才满意的点了点头说,“婉秋,你来演刘三姐,怎么样?”于是,黄婉秋幸运的成为了“刘三姐”。

刘三姐可谓是中国电影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电影《刘三姐》不仅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还走出国门在欧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上映,仅在新加坡一地,就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

电影播出后,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赞赏,黄婉秋也因为这个角色名扬四海。随后她调入桂林市歌舞团,演过歌剧、彩调、文场、歌舞剧等。1980年起,她多次应邀到日本、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演出,被誉为“歌仙”和舞台世界的大英豪。黄婉秋也曾为香港文志唱片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国际音像出版、广西音像公司和新加坡风格唱片公司等灌录录音带和唱片,发行国内外。

1983年,她被调到广西自治区歌舞团担任副团长。之后还参加了电影《春兰秋菊》、《桂林山水》、《离江春》、《长城大决战》和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桂林山水传奇》,电视剧黄梅戏《黄山情》,香港片《白发魔女》等的拍摄和演唱。

深深爱上了角色 将刘三姐的精神贯彻始终

由于成功塑造了"刘三姐"这个经典角色,亿万观众记住了黄婉秋这个名字。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叫她“刘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从业几十年,黄婉秋也将刘三姐的精神当做了一生的使命,更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早在1985年,黄婉秋就有了一个组建刘三姐艺术团的构想,并得到当时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支持。1991年10月,黄婉秋从南宁回到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她心中酝酿许久的“刘三姐计划”,终于有机会付诸实施。1992年6月,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并逐步发展,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刘三姐艺术团实行以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团里的常务人员包括团长黄婉秋在内只有4人,其他所有的演员都从全市乃至全国招聘,分配制度则看演员的表现、付出的时间、演出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定,以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措施得力,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

但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此外,她还建设了以刘三姐为主题的景点,并且参与创作一系列以刘三姐为角色的艺术剧目。黄婉秋还将女儿与外孙女当作接班人,将自己的后代培养为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人。

多年来,黄婉秋一直坚守自己的艺术创作,陆续拍了电影《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黄山情》《戏迷盛老乐》等。其中《黄山情》荣获“金鹰奖”、“飞天奖”、“飞鹰奖”及华东六省市最佳戏曲片奖。尽管职务很多,担任的角色也不少,但是,在黄婉秋的心里,最喜欢的还是刘三姐这个角色,“虽然我的职务很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 刘三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

为了培养山歌的传人,2002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大连的一家公司合资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这一景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几年来她在此培养了30多位演员,其中两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黄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观园去与观众见面,并亲自登台演唱,有时候更是全家上阵共同为到桂林来旅游的朋友献歌。

晚年的黄婉秋还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刘三姐这个形象给了自己很多活力,为此她也得到了观众的厚爱与认可,所以她会一直唱下去,用美好的山歌传承刘三姐文化,直到自己唱不动为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